胡雪岩有一個天然優勢,就是對整個時事有先人一步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能先於別人籌劃出應對措施。有了這一先機,胡雪岩就能開風氣、占地利、享天時,逐一己之利。
當我們說胡雪岩對時事有一特殊駕馭時,我們的意思正是,胡雪岩因為占了先機,故能夠先人一著,從容應對。一旦和紛亂時事中茫然無措的人們相比照,胡雪岩的優勢便凸顯出來。
麵對當時腐敗墮落的清朝廷,胡雪岩對時勢的看法,可作如下之分析,以見其對時事把握的特殊之點。
清廷舊製既受衝擊,朝廷自身惶惑,一般老百姓更是不解。胡雪岩從商業經驗出發,認為一個社會要想存在,必然需要有一個穩定的秩序。
基於這種考慮,胡雪岩才緊緊依靠官府。從王有齡始,運漕糧、辦團練、收厘金、購軍火,到薛煥、何桂清籌劃中外聯合剿殺太平軍,最後,還說動左宗棠,設置上海轉運局,幫助他西北平叛成功。由於幫助官府有功,才使胡雪岩的生意從南方做到北方,從錢莊做到藥品,從杭州做到外國。官府承認了胡雪岩的選擇和功績,也為胡雪岩提供了他從事商業所必須具有的自由選擇權。假如沒有官府的層層放任和保護,在這樣的一個封建帝國,胡雪岩必然處處受滯阻,他的商業投入也必然過大。而且由於投入過大和損耗太大,他的商業也不可能形成這麼大的一個規模。
對於清廷舊製,胡雪岩還有另外一層看法。更多的人隻是畏懼官府,沒有想到駕馭官府。胡雪岩起初倒也不會有駕馭官府之想。但是在他所幫助的王有齡升官之後,他逐漸發現自己借王有齡之勢獲得的便利甚多。首先是資金周轉便利,因為有了官府之流轉金作依托;其次發現官府的很多事自己卻可以以商業活動完成,即減少了官僚辦事的低效,自己也賺取了利潤;最後是自己借了官府之名,能做到許多以商人身份很難涉足之事。
所以後來胡雪岩對於利用舊製有了信心。開始他並不願捐官,認為生意人和做官的人在一起別扭。後來想法變了,既然官府與生意有千絲萬縷的聯係,那就不妨捐官,涉入官場。這樣做其實也是以最小投入,完成最大產出。這一想法使胡雪岩大大改變,由“圓柔”轉到“方剛”。
胡雪岩在人們心目中,其最大特點就是“官商”,也就是人們說的“紅頂商人。”這“紅頂”很具象征意義,因為它是朝廷賞發的。戴上它,意味著胡雪岩受到了皇帝的恩寵。事實上,它意味著皇帝肯定了胡雪岩所從事的商業活動的合法性。既然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所保護的人自然也不應受到掣肘。從另一個角度看,皇帝的至高無上也保證了被保護人的信譽。所以王公大臣才能很放心地把大把銀子存入阜康錢莊。
胡雪岩一麵獲得了信用,另一方麵也清掃了在封建時代無所不在的對商人的幹預,所以才能讓他如同一個真正的商人那樣從事商業活動。
照胡雪岩的看法,就是商人對客戶講信用,官府對朝廷講良心。商人隻管自己是否說了話算數,是對自己的服務對象——客戶——來講的。官府隻管自己做事是否對得起朝廷。兩者對象不同,原則不同,假如各行其是,各司其職,整個社會便井然有序。否則就隻會增加混亂,而於事無補。
對於洋人和洋務,胡雪岩因為身處沿海,最先看到洋人的堅船利炮,最先與洋人打交道。當然,這裏邊也有利益的考慮。而且自始至終,胡雪岩商業利潤中很大一部分,都來源於他從購買軍火、購買外國機器、籌借洋款的活動中。他依附官府,維持社會大秩序,最終開拓出一個經營好環境。
與洋人打交道,他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洋人的政府與清朝政府不一樣。清朝的政府商人稍有贏利,他就想來分攤你的好處,恨不得一口把你吞下去。一旦好處得不到,他便處處給商人使絆,你不得安全,直到讓你破產。
洋人的政府,幫助洋人做生意。你沒錢他放款給你,你越洋做生意它派了軍艦保護你。一旦中國人欠了錢,他就把槍炮對準中國的城市,甚至自己的商人無理,他還處處袒護。
胡雪岩這些過人的素質,使他成為一個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哲商,並在經商的過程中不斷感悟,不斷升華,他的智慧和商業活動也就不斷通向一個爐火純青的境界。
人脈箴言
通過研究胡雪岩的為人處世之道,我們不難發現,他那圓而通的處世本領,使他擁有了四通八達的人脈關係網,在他事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可以說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外至洋人都成為他人脈大樹上的枝葉,而這一切正是他善於網織人際關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