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聖林自傲成為醫聖之前,在奉陽城裏最有名的藥店“仁和堂”學徒拉藥鬥。
“仁和堂”姓馬,一直姓了二百年。馬生冰馬先生祖上好幾代,就已在奉陽城裏穩穩紮住了腳跟。
古來,人們根據各自生存手段不同,把各種職業分做三教九流五花八門七十二行。儒者居首,醫商百工屬下九流。
古人重儒鄙商是有道理的。
儒者,孔聖人弟子,清貧固是清貧了些,卻清高。用一個字概括即:雅。商人呢,孔方兄信徒唯利是圖之輩,滿身銅臭氣衝天。一言以蔽之:俗!
當醫生開藥店,表麵上似乎介於商儒雅俗之間,其實根子上還是商家本性。
俗語有雲:“但願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這是古德古風。當世間做醫生開藥店的,又有幾個能達到這種境界了?雖不至於一個個全都昧了良心恨不得世上人人都生病都吃藥都請醫生,至少也盼望自家藥店生意興隆,沒一個想著早早破產關門大吉。看來,古人將醫者藥者統統歸入下九流,一點不冤。
在醫生這行當中,又是分做三等九級的。最差一級是擺地攤,俗稱“賣狗皮膏藥”的。說是賣狗皮膏藥,賣的又遠不止於狗皮膏藥,什麼神力王大力丸牙疼藥水粉刺膏,沾點藥腥兒的都賣。哪兒人多,哪兒紅火熱鬧,,攤子就往哪兒擺。這種人掙錢不靠藥,就靠肚裏花花腸子多,靠嘴甜嗓門大,巧舌如簧死人也能說活。反正,吃的就是坑人騙人這碗飯。
比這些人稍好點的,不擺攤了。搖一隻嘶聲啞氣的破鈴鐺,提隻破藥箱或是肩條舊褡褳,紅火熱鬧之處不去,專撿偏僻小胡同走家串戶遊蕩。碰巧趕上哪家有人不舒坦,頭疼腦熱的也不是什麼大毛病,不值請醫求藥,抗兩天就好。正在那裏抗著,偏偏就有醫生送上門來了。什麼“國醫聖手”、“妙手回春”之類的大牛皮絕對不吹,隻是低了頭嘴裏反複嘟囔一句話:“不治病分文不取。”
治不了病不要錢?那好,那就順便請進來瞧瞧。治得了更好,治不了反正也扯平。
這一類,比那些擺地攤賣藥的高明多了。那些人全憑一條舌頭一張嘴,彎來繞去,謂之“套”。人上過幾次當,這一套便不靈了。任你玩得再漂亮,也沒人肯再充大頭叫你捉。
這一類不玩這個。你不信“套”是吧?我根本就不套。手一伸,寸關尺一按,雙目一閉,閑話正話統統不說。
大凡做醫生的,都講究個望、聞、問、切,叫做四診。這先生怪了,偏偏一句話不問,隻伸手切脈。切脈就切脈吧,又要閉上雙眼,這下好,連“望”也免了。
這叫直鉤釣魚,專釣那些自作聰明的倒黴蛋。
世上還真有這種倒黴蛋。你不說話,不睜眼,他就覺得你高明。豈不知,眼睛閉了,耳朵卻是不閉的。正張得大大的在那裏,專等著聽你說呢!
先生診脈,病人家屬都圍一旁看。按理,醫家診病,最忌的就是人多嘈雜。這先生不僅不忌,還就喜歡這個熱鬧。熱鬧了才有戲。
不大會兒,果然就有戲了。
見先生作出如此高深模樣,看的人忍不住好奇,嘴裏就嘰嘰喳喳小聲議論開了。你說這先生興許還真請對了,有本事。我說不見得,高明不高明就看治不治得了某某這個病。他又說某某又不是什麼大病,不過受些風寒暑熱,隻要找準病根,還不是藥到病除……看看,先生那裏一句話不說,他這裏倒什麼都說了。
有人就這樣。你問,他不說,小看你什麼都不知道。你不問,他倒以為你高明,什麼都知道了。先生要的就是這出戲。這下好了,聽一半猜一半,心裏有了底。切脈原本就是做樣子的,這會兒樣子自然不必再做。慢慢睜開眼,先輕輕“哦”一聲,張口便道: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髒;經絡府俞,陰陽會通……”
說的是醫理病機,又是古文,大多聽不懂。聽不懂,才更覺先生學問高深,一個個肅然起敬。至於本病,先生早已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然是一說就中。於是人人大驚,連呼“神醫”。
病根說中,“神醫”卻不忙著開方下藥,口中念念有詞,再次閉目凝神作沉思狀。片刻,忽然睜眼,展紙揮毫筆走龍蛇,一服藥方一揮而就。有了藥方,也不必麻煩跑什麼藥店,所需貨色盡在先生那藥箱或褡褳之中。伸手進去,抓一把幹草桔梗,或是拈幾許自製的丸散膏丹,如何煎如何服又極鄭重地叮囑再三,這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