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論女人與財產_叔本華(1 / 1)

在印度,任何女人都不可能獨立。寡婦殉夫自焚,這風俗當然未免太殘酷不人道,但丈夫為了妻女努力工作,一生中千辛萬苦所掙得的一切,死後卻被妻子和她的情夫共同散盡,這豈非也太殘忍?不論人或動物,原始的母愛,純粹是本能,但當子女長大不再需要母親照顧時,此種本能母愛就被以習慣義務和理性為基礎的母愛所代替,但這樣的愛,往往不再出現,尤其是在母親不愛她的丈夫的時候。父子之間的愛情,則大大不同,其具有持續恒久的性質,這是因為子女是父親自我的再認同,因此而有形而上的起源。

地球上幾乎所有的新舊民族,財產都隻是傳給男孩,隻有歐羅巴是唯一例外。丈夫長期辛勤勞苦所獲得的財產,一旦落入女人之手,由於她們的無知,在極短的時間中,便浪費殆盡,這雖是極羞愧的事,卻常常聽聞。這一點,應從限製婦女的財產繼承權著手,用以預防。依我所見,女人,不管寡婦或閨女,不能賦予她們土地或資本的繼承權利,隻能夠繼承相當於所有資產的利息,但這也是在完全沒有男性繼承者的情形下才行此辦法,獲取財產的是男人,不是女子,因此女人絕對沒有“占有財產”和“管理財產”的資格。女人所獲得的財產,如資本、土地、房子等,也不能讓她們自由處置,應設個“財產監護人”,而且,女人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理由、資格可以當子女的“財產監護人”。

有的場合,女人的虛榮心也許不比男子大,但絕不可以忽略她們在物質方麵的虛榮心,如美容、浮華、炫耀、虛飾等,所以,社交界成了她們最喜歡參與的天地,這也是由於她們理性的薄弱,而使之傾向於浪費。古希臘人說得好:“一般來說,女人天生就是浪費的。”男人的虛榮心剛好相反,大都屬於非物質的理解力、博學、勇氣方麵。

亞裏士多德就曾以女人與財產諸事方麵詳加探討,他說,斯巴達婦女因為具有“遺產”及“陪嫁金”的繼承權,以及其他太廣泛太多的自由,因此給斯巴達帶來很大的不幸,也因而促使斯巴達的沒落。

而從近代的史實來看,對於法國路易十三以來,宮廷和政府逐漸墮落腐敗,這難道和婦女勢力的增長沒有很大的關係嗎?宮廷中女人的奢靡浪費,帶來政府的貪汙腐敗,由此腐敗而引起法國的第一次革命,由第一次革命而導致以後所有的革命。總之,這些都是歐洲“淑女”製度後果最鮮明的佐證。女人地位的錯置是社會形態的根本缺陷,而且以此缺陷為中心,影響到其他所有對的部分。

女人具有服從的天性,在這裏我可再提出另一個佐證:年輕的女性本是瀟灑自在、獨立不羈的,(這是違背女人的自然地位。)但沒多久,就要找個指揮統禦自己的男士結合,因為女人本能需求一個可以支配她的人。當她們年輕的時候,支配者是丈夫,年華老去時,則是聽取懺悔的僧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