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分複雜、社團眾多、地位流動的社會裏,廣告術也起著多種“中介”作用。美國大概是曆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將文化變革融合於社會結構的國家,許多社會地位問題的產生,完全是因為這種變革快得令人暈頭轉向。實際上很少有幾個國家能夠如此迅速地吸收變革。主要的社會機構——家庭、教堂和教育體係建立起來,以便傳播確認的社會習慣。在迅速變化的社會裏,必然會出現行為方式、鑒賞方式和穿著方式的混亂。社會地位變動中的人往往缺乏現成的指導,不易獲得如何把日子過得比以前“更好”的知識。於是,電影、電視和廣告就來為他們引路。在這方麵,廣告所起的作用不隻是單純地刺激需要,它更為微妙的任務在於改變人們的習俗。婦女雜誌、家庭指南以及類似《紐約客》這種世故刊物上的廣告,便開始教人們如何穿著打扮,如何裝潢家庭,如何購買對路的名酒——一句話,教會人們適應新地位的生活方式。最初的變革主要在舉止、衣著、趣尚和飲食方麵,但或遲或早它將在更為根本的方麵產生影響:如家庭權威的結構,兒童和青年怎樣作為社會上的獨立消費者,道德觀的形式,以及成就在社會上的種種含義。
大規模消費和高水平生活一旦被視為經濟體製的合法目的,所有這一切就出於社會對變革的需要及其對文化變革的接受而產生了。銷售活動變成了當代美國最主要的事業。銷售本身直接與節儉習慣相衝突,它強調揮霍;銷售活動也反對禁欲主義,它鼓勵講排場、比闊氣。
如果沒有道德習俗的革命,即分期付款購物思想的發明,這一切都不可能出現。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就斷斷續續地推行過分期付款購物法,但那時它有兩個弱點。第一,多數是賣給窮人,他們拿不出大宗款項,隻好每星期付一筆。錢付給小商販,他們一麵賣貨,一麵按期收欠款。因此,這種買賣方式是經濟能力不穩定的標誌。第二,在中產階級看來,這種買賣方式意味著背上債務,而負債是危險而糟糕的事情。正如米考伯(狄更斯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的窮漢)常說的那樣,借債度日,寅吃卯糧,結果便是悲劇。講道德的人隻能依賴勤奮和節儉。如果想買東西,就應該攢錢。分期付款的鬼把戲是讓人繞開“債方”而行,轉而強調購物者的“信用”。通過郵局,欠款每月一清,這樣的轉賬就有了商業往來的基礎。
積蓄或禁酒是新教道德觀的核心。加上亞當·斯密的吝惜或節儉觀念,以及大拿騷的忌酒理論,新教徒堅定地認為,積蓄能成倍地擴大再生產,並可通過利息獲得報償;結果是人們儲蓄的習慣發生了變化。多年來,人們害怕在銀行透支,致使支票反彈。這種中產階級道德觀的嚴謹作風流行了很久;到了60年代末,銀行大肆宣揚現金儲備,允許儲戶超額幾千美元支取現款(以後分月償還)。人們再也用不著在拍賣場上抑製自己的一時衝動了。對所有的消費者的誘惑計劃已全麵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