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人生是偉大的奇跡_雪萊(2 / 2)

然而,承認智力體係可以成立之後,接下來又是什麼呢?智力體係並沒有建立新的真理,對於人的天性的外在表現或天性本身也沒有更新的發現。它旨在形成一種哲學。作為這個日益更新的時代之先驅,這種哲學任重而道遠;智力體係朝著它的目標前進了一步,它致力於消除謬誤及其根源;它留下的空白,往往是政治、倫理問題的改革者所應留下的;它使人的意識獲得一種自由,倘若不是由於人們對於言語及符號——人的意識本身創造出來的工具的誤用,這種自由就會發揮作用。符號,這裏作廣義理解,既包括該詞通常的意義,還包含我所持指的意義:在特指意義中,幾乎一切熟悉的客體都是符號,不是象征這些客體本身,而是代表其他事物。這些事物具有啟示一種思想的能力,從這種思想中,可導引出一連串的思想。因而,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整個的人生就是一場關於謬誤的教育。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兒時對事物的感受力。那時,對於世界和自身,我們抱有怎樣獨特而熱切的理解啊!今天,許多當初對我們至關重要的社會情境已時過境遷。不過,這不是我執意對比的要點。那時候,我們並不像今日這般習慣性地在我們的所見所感與我們自身之間劃一道分界線,似乎它們已經融為一體:就這點而言,有些人永遠是孩子,他們沉湎於一種夢幻狀態,在這種“出神入化”的狀態下,他們感到天性仿佛已返璞歸真,融入周圍的宇宙中,或者周圍的宇宙已經與其自身同化。天人合一,物我兩忘——他們意識不到差別。這種狀態往往是對人生熱切而生動的理解的序曲、間奏或尾聲。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種力量漸漸衰退,變成機械性的、習慣性的力量。這樣,感情與推理漸漸演變成一堆纏結不清的思想以及因反複重現所形成的所謂印象。

智力體係最精密的演繹所展示的人生觀是統一的。萬物以其被感知的方式存在著,人們以“觀念”與“外在客體”之名粗淺地對思維的兩種類型加以區分,然而,這兩者之間的差別隻是名義上的。同理,依照這種演繹方式,各不相同的個體的意識(它與我們現在正在使用以審度自身之本性的東西相類似)也同樣可能隻是一種幻覺。“我”、“你”、“他們”這些詞語並不是標誌觀念集合體實際區別的符號,而不過是人們用來指示一個心靈的不同變體的修飾語與符號。

不過,請不要誤以為這種學說導致了這樣一個狂妄的推論,即:我,一個現在正在寫作、思考的人,就代表那“一個心靈”。我,隻不過是它的一部分。“我”、“你”、“他們”這些詞語不過是為了排列組合而創設的語法手段,根本不帶通常附屬於它們的那種嚴格、專一的意義。找到合適的名稱來表達“理性哲學”所傳遞給我們的那種微妙的觀念是很難的。我們正瀕臨為詞語拋棄的邊緣。如果我們俯視一下自身無知的黑暗深淵,我們會頭暈目眩,我們將何等驚異!

不過,事物之間的關係沒有因任何“體係”而變更。所謂“事物”一詞,我們可理解為思想的任何客體,也可以是任何一個以明澈的分辨力對之進行思考的思想。這些事物之間的關係仍然未變,並成為我們所獲得的知識的原材料。

人生的起因究竟是什麼?或者說,人生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是什麼樣的力量在主宰人生?有史以來,人類煞費苦心地試圖對這一問題作出解答,其結果為——訴諸宗教。然而,萬物的基礎不可能是通俗哲學所宣稱的意識,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意識(倘若我們逾越了對意識屬性切實體驗這一範疇,一切論證將顯得多麼徒勞無益!)不可能創造,它隻能感知。盡管意識被說成是人生的原因,然而,“原因”一詞不過反映出人類意識的一種狀態。它表達的是人們所理解的彼此相關的兩個觀念相互關聯的一種方式。倘若任何人想知運用通俗哲學來解答這一重大問題是何等力不從心,那麼他們隻需不帶偏見地回顧一下自己意識中的各種觀念是如何發展的就可以了,意識的來源,也即存在的來源,是和意識本身毫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