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融璀璨火花
格薩維埃·馮達磊先生2010年撰寫了《信任之路》一書,出版後很受歡迎,在法國獲得了去年的優秀經濟著作獎。該書由中法企業家基金會讚助,譯成中文出版。中法企業家基金會董事長蔡明潑和執行主席何毅,希望我為這本書的中譯本寫一篇序,我欣然同意了。
格薩維埃·馮達磊先生不僅有名,而且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企業家。他所管理的依視路集團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眼用鏡片企業,37年內規模擴大了100倍。其每股股票的股值,從1973年的0.25歐元,攀升到現在的每股49歐元。不久前,在標準普爾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後,歐洲股市暴跌,許多大公司的股票大幅度下挫,但是依視路的股票卻是巋然不動。企業發展得如此之快,在金融風波的衝擊下也是如此堅挺,這絕非偶然。馮達磊先生在這本書中介紹了依視路成長的過程,我們讀一讀就會了解依視路成長和堅挺的秘密所在。
我們中國人對法國和法國文化一向存有好感。今天,中國的旅遊者到歐洲旅行的首選地可能就是巴黎。但是,中國人談到法國人,首先想到的一個形容詞就是“浪漫”。浪漫這個詞在中文裏有褒義也有貶義。人們往往以為法國人喜歡享受生活,做事情不那麼嚴謹,得過且過,這實際上是一個誤解。法國是一個出思想的地方。過去幾百年世界的變化是深刻的,而對世界變化產生深刻影響的思想家中,很多是法國人。我在法國任職期間,曾經去巴黎的先賢祠參觀,裏麵共安葬了70多位法蘭西偉人。看到法國出了這麼多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深刻影響的名人,不禁肅然起敬。想想我們自己,則很慚愧,我們中國對人類現代文明沒有多大影響。難怪毛主席感慨地說:“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言外之意是,我們近幾百年的貢獻是不大的。
在中法交往史上,出現了這樣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20世紀初,在中華民族國難當頭、救亡圖存的時候,為了尋找救國之路,中國不少優秀的知識分子去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現在回頭一看,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出現了一個令人驚歎的曆史現象:留學人員中湧現出的最優秀的人才,很多是留過法的。革命家有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李富春等。文學家有巴金、艾青等。巴金曾經說過:“我在巴黎學會了寫小說。”音樂家有冼星海、聶耳等,畫家有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等。我在法國任職期間,曾經呼籲中國的曆史學界研究這一現象。我本人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中華文明代表著東方文明,法蘭西文明代表著西方文明,當這兩大文明相遇、相交融的時候,就會碰撞出璀璨奪目的火花。這是文明交融的成果,也是文明對話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