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這樣想,現在這個年代和我們那個年代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
答案曾經得出過不少,但最近我還是回到專業角度來琢磨這個問題——消費與理財。
想想自己經曆過的,那時還沒有100元麵值的人民幣,我們手裏攥著10元,都會覺得沉甸甸的。而現在,引用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錢不是錢了,都經不起數!”
的確,不管你是從通脹的角度還是從人民生活富裕的角度來解釋這件事,其實都是一個結論——錢真的不值錢了。
麵對這種普遍的感覺,我們究竟該如何去打理自己的財富?錢多是財富,錢少難道不是嗎?
顯然,錢多少,隻要是自己的,都是我們賺取的財富。之所以寫這部書,我最想要告訴你的就是,必須首先拋卻這個觀念——我根本沒多少錢,打理什麼?
激發我寫書念頭的原因有兩個。一個原因就是我多年與理財打交道,很想把自己這麼多年來的一些心得體會告訴很多現在的年輕人,甚至還有一些上年紀的仍舊不懂理財的人,你們之所以錢不多,很多時候不是掙得比別人少,而是主觀認為沒多少錢,沒必要去打理。這個危險的念頭一旦存在,將成為你個人財富最大的蛀蟲。
另一個原因是來自朋友給我講的一件事:他的孩子小勝,研究生畢業後進入一個事業單位工作,每月工資不到2500元;相比之下,小勝的一個同學則進到外企工作,每月工資8000多元!工資的落差一度讓兩個本來很要好的同學產生了距離感。小勝一直覺得自己掙著這麼點可憐錢,失落無比,不好意思再和那位同學像以前一樣一起“死黨”;而那位外企員工,也多少有些飄飄然,經常會顯出居高臨下的貌似自己是天下首富的姿態。
就這樣過了兩年多,小勝突然接到那位外企同學的電話。電話那頭,同學支支吾吾、絮絮叨叨,顯然有事,又不好意思說。在小勝再三追問之下,那位同學方才冒出一句:“你有辦法從淘寶上套現嗎?”
小勝驚愕之餘,問道:“你這是急需用錢吧?”
同學說:“是啊,需要4000元現金急用。”
小勝一時語塞,心想:工作兩年多了,那麼高薪,4000元都沒有?
可也不能說得這麼直白,於是就旁敲側擊:“我也沒聽說你買房子啊?”
他歎了口氣:“我也納悶,不知道把錢都花在了什麼地方。現在每個月發工資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把信用卡上的欠費還了。我現在信用卡上還欠了20000多塊錢呢,每個月就先湊合著還點。不說這些了,你有法子嗎?信用卡取現的費用太高,我都怕了,想著從支付寶上取點錢。”
最終,小勝輕鬆地拿出4000元借給了他,並勸他,你這樣的狀況,幹脆一狠心把信用卡剪掉算了。可是同學卻說:“你不知道,現在沒有信用卡根本就活不下去,並且信用卡還有積分,過段時間可以換東西。”
聽完這個故事,我才徹底對現在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有了根源性的發現和挖掘——盲目消費和不會理財種下了高薪而沒錢的惡果,當月入8000元的人連4000元的急用都拿不出來,你還敢說自己有財富嗎?
後來,我又先後接觸過一些年輕人。其中一個7月份畢業時參加工作,而在轉年1月份回家過年時,就已經能封一個10000元的紅包給父母了,據說這一度讓他得意了很長時間。結婚後,說起這件事,他愛人對此也很奇怪,就問他:“7月份開始工作,到過年,頂多8個月的工資,當時你每個月租房子還要1000元,這就需要8000元;除此之外,你總要吃飯、出去玩吧,怎麼還能攢下錢來呢?”
他笑而不語。
正是基於聽說的這幾件小事,再加上我自己工作的原因,麵對社會上很多人理財知識普遍缺乏的境況,我才決意寫一部教人“如何理財”的實用書。之所以注重實用,並不是要告訴大家每天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地反複數自己的錢,琢磨具體的分配細節。因為這個是沒必要的,十個人有十二種不同,告訴他每天每月每年存多少錢、投資多少錢是沒用的,我覺得理財更是一種理念,理財本身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