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態度才有生活!我要把如何在生活中養成正確的理財習慣,並形成重要的理財理念告訴大家!
我想,我們在書店也許不乏那些所謂的理財書,什麼《理財學》、《每天一分鍾理財法》、《從現在開始理財》……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我們不排除這些書中有很多有用的技巧傳授給我們,但也不排除有的書太過專業,或者根本不切實際,抑或空喊口號:“從今天起你一定要理財!”、“不理財過不下去了!”還有些雖然寫得很好,動輒全球銷量幾百萬冊,美國專家親筆寫就,等等,但仔細品味,卻根本不適合中國人衣食住行玩的消費理念。
比如,對於買房和創業的討論,大多理財專家告訴你:“一套房子首付最低也要50萬元,如果拿這錢去投資,巴菲特創造了600億美元、馬化騰建立了QQ公司、史玉柱成就商業帝國……”聽到這些建議,你一定會像打了雞血似的,不去買房,先創業再說。
誠然,我們並不是對這些財富精英的創業之道表示不屑,更不是要舀一瓢涼水去澆滅那些激情鬥士的壯山河之氣。我更提倡的是,在這些財富例證的背後,大家能夠清晰地看到他們對自己的經營和對財富的打理之道。成功人士的故事,不應該成為蠱惑,而應該成為我們的一個坐標,促使我們冷靜思考自我與他們在起步時期到底有一個什麼樣的距離。哪怕你現在擁有和他們同樣的財富,但隻要你迷茫於財富如何增值,那就必須冷靜!
這樣冷靜幾天,現實的狀況讓你疲憊不堪:丈母娘的條件就是“沒有房子不能結婚”;女朋友每天在你耳邊嘮叨“某某有名牌包,某某去哪個地方旅行了,某某剛換了智能手機”;工作中有錢人請領導吃飯拉近距離,自己卻捉襟見肘,不知如何是好。創業前景雖好,現實更讓人灰心。
如果你有50萬元,我想現實的狀況會讓你不假思索地去買房子,雖然你會變成房奴,雖然每個月要還房貸,雖然你的生活水準會降低。但起碼它讓你安定了下來,再說買房子也不啻一種投資,更讓你免於租房的奔波。這就是我們的現狀,在理財時,你要確定自己的收益以及成本。在國外,人們買房成本的核算理念除了每月的月供之外,更注重的是自己為此而付出的受教育的機會;但在國內,卻是多了很多的考慮:成本雖然還是如此,可基於中國的現實,我們完全可以認為買房的收益也會有所增加——比如,丈母娘的認可、未來的安全感(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免於高漲的房租、不用再看房屋中介令人憎惡的嘴臉,等等。
這就是我們的國情。
除此之外,聰明的讀者,你可曾想過自己的錢是否都花到了刀刃上:給孩子買個書包,到底是花100元買個能背1年的,還是花500元買個能背4年的呢?如果商場裏有一款“除甲醛電視機”,它比普通電視機貴多少錢,才值得你出手?怎麼樣在銀行存款,才能既保持靈活性又能獲得最多的利息?保險、基金、股票,到底能不能買……
很多瑣碎之事無不與我們的支出和收入掛鉤,而所有這些瑣碎之事,又無時無刻考驗著我們的理財理念,或者換句話說,考驗著我們的生活態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
盡管這本書主要是寫給那些不懂理財的年輕人的,但我還是想站在目前國內的投資領域,對那些手握一定資產的“富人和準富人”說幾句:瘋狂的炒房時代已經過去,中國的投資渠道寥寥無幾,難道我們真的一定要把錢留在卡裏,掙著可憐的抵不上物價上漲水平的利息嗎?我們的理財通道又在哪裏呢?
寫作此書的初衷便是如此,在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工作中的案例和經驗,提供更適用、更現實的理財方法,讓本書在有最大可讀性的前提下,幫助每個人走出理財誤區。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大家在讀過本書之後,能從生活點滴入手,把理財的習慣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通過提升整體的理財意識,增加財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