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理財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態度(1)(1 / 2)

由於自身專業和所從事行業的原因,經常會有人問我:“什麼是理財?”

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替人理財的過程中想要給“理財”下一個實實在在的定義。但不管查了多少資料,參考了多少“專家”的博客,卻始終找不到一個讓我滿意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某人的經曆給了我一些啟示。在講述他的故事之前,我想先問你們幾個問題:

1.如果你有10萬元,你想拿這些錢幹什麼?

2.如果你在一個公司當到了總經理,你會考慮辭職嗎?

3.如果你考慮買黃金作為自己的投資手段,但是最近黃金價格急劇下跌,親戚朋友都在勸你趕緊拋出黃金,持幣觀望。你會怎麼辦?

4.如果你在自己的親戚手下工作很努力,局麵逐漸打開的時候,你會考慮辭職嗎?

我不敢斷定你會給我什麼樣的答案,但是李嘉誠在麵臨這4個選擇的時候,作出的決定著實讓世人詫異,其結果也讓人刮目相看。

1943年,李嘉誠的父親積勞成疾染上肺病,不幸撒手人寰。他隻好離開學校,四處找工作,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但是到處碰壁,沒有人肯收留這個苦命的小孩,舅舅莊靜庵讓李嘉誠在自己的鍾表店裏當了個泡茶掃地的小學徒。在這裏他察言觀色,見機行事。第一個到店,最後一個離開,這樣辛辛苦苦地工作三年,才算得到了舅舅的賞識。大凡平凡之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養老之地:老板是自己的舅舅,又很賞識自己,如果這樣下去,娶到舅舅的女兒,作為乘龍快婿接下嶽父的生意,悠哉地度過下半生。

但是這時的李嘉誠選擇了辭去鍾表店的工作,到一個五金廠當推銷員,開始了當時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短短一年之後,由於勤奮好學、聰明能幹以及傑出的銷售能力,李嘉誠被任命為塑料花廠的總經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照料家人外,他終於可以自己攢些錢了。兩年之內,他省吃儉用攢齊了7000美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他完全可以像普通人那樣,憑借著塑料花廠總經理的職位,花掉這7000美元買棟房子、娶個媳婦,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麵對生活的這一誘惑,他再次選擇拒絕,讓自己進到下一個不平靜中:創辦自己的塑料廠。

剛剛30歲的李嘉誠,已經解決了金錢的問題,他可以告訴自己:我這輩子不愁錢了。憑著創業前期的積累,他進入了房地產領域,創辦了“長江實業”公司。不過,市場並不盡如人意,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左派暴動,地價暴跌,各大房地產公司紛紛拋售樓盤,房地產行業似乎走進了死胡同。就在這時,李嘉誠逆潮流而動,以低價購入大量土地作為儲備,最終讓自己在香港大亨中脫穎而出,數十載蟬聯全球華人首富。

或許你會認為,李嘉誠隻是個傳說,他是個天才,“他的故事我完全無法複製”,所以,“你跟我談李嘉誠隻是在浪費我的時間而已”。

真的是這樣嗎?你認為李嘉誠幾千億的財產是一夜之間堆積起來的嗎?

那我再問你一個問題:每個月有幾千元工資的你,如果一枚1元硬幣掉到了下水道裏,你會想方設法撿回它嗎?

你的答案我有理由相信是:“1元錢還不夠買根冰棍,我少吃一口飯都能省出來,沒必要去撿。”

那你再看看李嘉誠是如何“摳門”的:

有一次他從家裏出來,正當秘書打開車門,李嘉誠彎腰上車的一刹那,不小心從上衣口袋裏掉出一枚硬幣。不巧的是,這枚硬幣滾落到路邊的井蓋下麵,於是,李嘉誠讓秘書通知專人前來揭開井蓋,認真細致地在井蓋下麵找到了那枚硬幣。整個過程持續了10分鍾,為了“獎勵”這位服務人員,李嘉誠特意給了他100元港幣作為小費。對此,有人無法理解,認為那枚硬幣是有特殊意義的,其實那不過是一枚非常普通的硬幣而已。李嘉誠對此事作了解釋:一枚硬幣也是財富,你不能忽略它,否則,你不去救它,財神就會慢慢離你而去。

有人會反問:李嘉誠畢竟不是什麼高學曆,不懂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的概念。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李嘉誠在撿硬幣的這10分鍾時間裏,完全可以創造出比一枚硬幣多不知道多少倍的財富!

李嘉誠很傻嗎?

那麼,聰明的你有沒有發現另一個道理?即使身價千億的李嘉誠,也非常重視每一毛錢甚至是一分錢。這正是他真正的成功秘訣--尊重財富,把保護財富當成一種生活態度。換句話說,要將理財當作一個重要習慣才行。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盡管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了很多道理,但到現在為止,我還是不能告訴你“理財”的具體定義。你必須聽我講完另一個故事之後,才能對理財有確切的理解。

我曾經拜訪過一個富翁,他是我的一個朋友。那時,我在一家國企上班,他卻擁有好幾家公司,身家起碼過億,對我來說那是個天文數字,我隻想知道他致富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