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起搏器病人可用直流電轉複嗎

在起搏過程中,偶爾由於起搏而引起心律失常,特別使用固定頻率起搏器時,可能引起室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心室顫動等重症心律失常時,或由於起搏器故障出現所謂脫疆等,此時是否需要直流電轉複,這是臨床醫生十分關心的問題,市麵起搏器使用說明書認為,起搏器病人接受直流電轉複是安全的,但有時能使起搏器發生故障,因此,在作直流電轉複時,應作好充分準備,一旦起搏器發生故障,立即進行臨時起搏。

71.起搏心室內阻滯

在人工心髒起搏時,起搏電脈衝信號“S”後的心室收縮呈“全或無”現象,即閾上刺激能使心髒收縮,閾下刺激不能使心髒收縮,而S—QRS間期的長短取決於電極周圍組織的除極時間,一般認為小於50毫秒為正常,S—QRS間期延長,使S與QRS波明顯分開,稱為起搏潛伏期,或Ⅰ度S—QRS阻滯。如阻滯加重可呈Ⅱ度,而出現文氏型或2∶1傳導;若S完全不能奪獲心室,則稱Ⅲ度S—QRS阻滯。

在頻死心髒,心內膜纖維化,血栓形成的情況下,可呈QRS阻滯。如在緊急臨時起搏時出現,提示有嚴重的心肌抑製,此種情況多由於心肌嚴重缺血、壞死、中毒或代謝障礙引起顯著的細胞生理紊亂,使心肌胞膜電位降低,對閾上刺激不能形成擴散性興奮,以致除極受阻。

臨床上必須將S—QRS阻滯與電極脫位,或與心肌接觸不良,心肌穿孔,雙電極近側聯接負極、電極導線斷裂、電極老化致阻抗增高、電源耗竭和不適當的程控引起的間歇性起搏區別開來。急性發生S—QRS阻滯,多見於病情危急危重的病人。改變起搏部位,增大電壓,甚至更換起搏器均無效。

72.起搏係統故障

(1)起搏頻率奔放的臨床表現及處理方法

1)起搏頻率奔放是一種危及生命的嚴重的並發症,由於電子元件失效、電池耗竭、電路不穩等原因,脈衝發生器突然發放快而不規則的電脈衝刺激,其頻率每分鍾可高達150~180次,常導致快速而不規則的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死亡率達10%。有時起搏頻率奔放與起搏停頓交替出現,這統稱為起搏失控,或脫疆現象,或起搏奔放。

2)奔放發作可能有下列心電圖表現

脈衝頻率相當快時,心室不應激,可恢複原有的自律性;

脈衝強度較弱,不足以興奮心肌時,亦維持原有的自身心律;

脈衝頻率不十分快時,可引起規則的起搏心動過速心電圖。

這些對奔放診斷和緊急處理,帶來相當難度。

3)起搏奔放緊急處理

發現起搏奔放應緊急處理,可用直流電電擊複律,或果斷的剪斷皮下起搏導線,以挽救病人生命,然後重新作臨時或永久起搏。

(2)起搏器為何不起搏?如何發現和處理?

1)有起搏脈衝信號而無奪獲起搏

如起搏脈衝寬度不變,起搏間期規律,起搏頻率與初始相符,則可除外起搏器的故障。上述情況如發生在置入術後2個月內,其最大可能性是起搏閾值急驟增加,但常可自行恢複起搏;

上述情況如發生在置入術後半年左右,則應首先考慮電極移位,常規重新安置電極。

2)既無起搏脈衝信號又無奪獲起搏

起搏器失靈;

脈衝發生器雖然仍有脈衝發放,但近脈衝發生器導管電極斷裂,或導管電極尾端與脈衝發生器輸出電極脫離,以致不能傳導起搏脈衝;

肌電位或電磁幹擾:當脈衝發生器受到連續的肌電位或電磁幹擾時,起搏脈衝亦將消失。但某些性能較好的起搏器,遇到連續強幹擾時,能夠自動轉換為固定頻率式起搏。磁鐵試驗如磁鐵頻率正常,脈寬未變,則脈衝發生器功能良好;如患者靜臥後,起搏功能恢複正常,便證實起搏脈衝受體內肌電抑製;

起搏器輸出端被體液或肌肉短路而負載過重,使輸出脈衝幅度降低明顯、波形畸形、脈衝能量下降到閾值以下,也可引起不起搏或起搏不完全。

(3)起搏頻率為何變慢:起搏頻率變慢是指原基礎起搏頻率應為每分鍾72次,而實際起搏頻率已低於每分鍾50次,或程控頻率隻能程控到每分鍾70次,原因:

起搏能源消耗,表現為脈衝變寬,頻率變慢;

如連續感知心房波,起搏的P′波或起搏脈衝後電位,導致起搏頻率過緩,這類情況,如作磁鐵試驗屬正常;如為多功能程控起搏器,將程控調整參數,降低靈敏度,延長反拗期,則起搏頻率恢複到接近初始值;

脈衝發生器電路或元件發生故障,這時磁鐵頻率也隨之下降。

(4)起搏頻率變快:起搏頻率變快是指起搏脈衝已達120~150次/分頻率,連續而規則的出現,其原因為:

脈衝發生器電路發生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