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本書是《自學上海話》的增訂本。《自學上海話》發行至今,印數已達十萬冊。這說明來滬學習、工作的人們對學習上海話是充滿熱情的。

本次出版,我在《自學上海話》的“上海話語句”部分每節後以“舉例”的方式增加了若幹上海街坊常用的流行語。這些流行語在街坊中使用得很頻繁。了解它們能使你更容易親近街坊中的上海本地居民。

這些流行語都標了音,但未錄音。這是因為我想讓它們成為你學習時的一種練習材料。你可以自己練習發音,並且讓上海本地街坊居民來“指導”你,這可造成一種“在實踐中學習”的學習模式。

保護語言資源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上海話是上海地域文化的載體,它的發展,對上海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自學上海話》初版的“前言”中,我曾寫下如下的文字:

改革開放打破了地域和社會群體的封閉性,使不同的社會群體的交流得到加強。許多人走南闖北,尋求個人施展才能的各種機會。這促使普通話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現在方言區的青少年,一般都能說一口較好的普通話。他們的普通話水平,比起他們上一輩的不知要高出多少。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那麼,為什麼還要編寫這麼一本《自學上海話》呢?

我們當然要繼續大力推廣普通話,但是方言是不會很快退出交際領域的。方言將會在一個很長的曆史時期中繼續發揮作用。方言的使用使人們長期保持地域文化的許多特征。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種亞文化,各地亞文化的不斷互動、交流、融合,對民族文化的不斷豐富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方言容易引發人們的地域情結,而共同的地域文化情結又容易使人與人之間產生認同感和親和感,因此人們會重視“鄉音”和“家鄉情”。一個人到某地工作和生活,如果會說當地話,就會很快交到當地朋友,開展工作時也會感到比較順暢。因此,不少來上海工作的人,不論是“白領”還是“藍領”,都希望自己會說一些上海話。《自學上海話》這本書,正是為滿足他們的這種需要而編寫的。

為什麼要用“自學”這兩個字呢?

用“自學”兩字,是希望讀者能借助本書“無師自通”,這樣似乎可以使學習效率提高一些,又使學習成本降低一些。在看了本書的“發音方法”說明以後,懂漢語拚音的,可以利用拚音符號去認識上海字音,發出正確一些的上海音;不懂拚音符號的,則可利用漢字的直接注音(用普通話音來讀)去認識上海字音,發出近似的上海音。

上海自近代以來原本就是一個“五方雜處”的都市。一百多年間,各省籍的人陸續彙集到了這裏,例如楊浦區,祖籍就是上海本地的不足10%,90%以上的居民上兩代都來自江蘇、浙江、廣東或山東等地,因此上海的文化是一種兼容性的文化。各地方言對上海話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上海話內部形成了一些籍貫群體性的差異。多少年來,上海話中一直存在著蘇北腔、廣東腔、山東腔等等的上海話。但是不管什麼“腔”,大家都在“上海話”這一點上聯結了起來。所以在學習的初、中期階段,你即便發出的隻是近似音,帶有其他方音的“腔”,也不影響那種“親和感”的產生。

當然,我們希望你在學習時,常常去與上海人的發音進行比較,不斷糾正自己的發音,使自己的發音較快地向上海音靠攏。

因時間較緊迫,手頭工作又比較多,所以本書不妥之處一定不少,歡迎讀者諸君指正。

阮恒輝

於2000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