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母親文化”
從少女時代起,王開敏就喜歡將“母親”的話題放在“文化”的平台上進行討論。因為,她感覺到,母親在家庭生活以及整個人類社會中都是如此重要。而且,當她成為一名母親以後,也在身體力行地實踐著“母親文化”,並將“母親文化”的理念不斷梳理使之係統化。
王開敏說:“一般說來,在一個國家中,婦女的地位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這個國家母親的素質,就是這個民族人口素質的基礎,是實踐素質教育的關鍵。”
她認為,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母親的意義和作用偏重於生物學的涵義,很多時候把女性看做是繁衍人類,使之生生不息的載體,而忽視了其社會及文化層麵的涵義,這是對婦女的一種不公平的對待。
但是,現在不少婦女又產生新的誤區,她們開始計劃人生並為事業奮鬥,教育孩子與自己從事的事業相比,事業成為體現自身價值的頭等大事,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王開敏提出,教育孩子同母親自身價值的實現不僅不矛盾,相反,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王開敏在育子的過程中,不僅欣慰地看著兒子健康地成長,全麵地成才,還通過自身的育子實踐,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並提出了“母親文化”這一概念。她在她的“母親文化”中提到,女人能夠得到好的教育影響的是幾代人,而男人能否有好的的教育影響的隻是他自己。女人隻有把握好自己,自己和家庭才會幸福。
她認為,一個家庭中“母親”的思維模式,決定了這個家庭是不是和諧美滿。從某種意義上說,女性最大的社會責任,首先是去做一個優秀的母親,因為做一個成功的母親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成功。
自古以來,有很多成功的母親在培育出優秀兒女,並把自己成功的經驗傳授給他人時,獲得了無與倫比的幸福和成就感。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深奧的學問之一,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則是母親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天職。因為,孩子不僅僅屬於母親和家庭,還屬於整個社會,孩子將來是社會的公民,是社會的財富。一個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付出血汗的母親,一定能在今後的歲月中獲得社會和孩子的豐厚回報。
王開敏希望,每一個身為人母或即將身為人母的女性,都能投身到“母親文化”的建設中,並互相帶動一批又一批母親。以一批高素質的母親推動一個民族的進步,這就是新時代母親價值的最大體現。
教子點睛:
王開敏所提倡的“母親文化”實質上並不難。它是所有家庭主婦都可以做到的一種教子模式和心態,母親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母親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稱謂。為了這個偉大的稱謂,為了孩子,父母要去努力地盡一個母親應該盡的責任。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是延續了我們美好的未來。
成績是靠自信和努力換來的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不是孤芳自賞,不是得意忘形,更毫無根據的自以為是和盲目樂觀。自信是激勵自己奮發進取的一種心理素質,是以高昂的鬥誌迎接生活挑戰的一種樂觀情緒。
大凡自信的人都能戰勝自己、告別自卑、擺脫煩惱,從一次次勝利和成功的喜悅中肯定自己,不斷創造生命的亮點,成就事業的輝煌。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自信是多麼的重要。在這方麵,王開敏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每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王開敏總會恰當地對孩子加以引導。特別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內心對於一些事情總有很多疑問,有時會對自己的能力很不自信。這時候,她總是很細心、耐心地引導孩子,朝著積極進取的方向努力。
艾天讀小學時,曾被評為黃石市“十佳少年”稱號,回家後他帶著疑問向媽媽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參評的同學那麼多,為什麼我會成功呢?”
王開敏告訴兒子:“你得獎證明你在同齡人中領先了一步。評選是以投票的方式進行的,沒有人能幹預評選的結果,你能在眾多的學生中得到第二高票,這證明了你的能力與成績得到大家的認可,媽媽為你感到驕傲!”
就是這樣,王開敏特別注重培養艾天的自信心,同時,不斷給他灌輸這樣一種理念:任何榮譽隻有努力才會得到。還有一些事例,也可以從中看出王開敏特別的教育方法。
艾天隨父母轉學到武漢。在班裏,他一開始被安排在最後一排,看黑板上的板書有些吃力,艾天有些苦惱就向媽媽尋求幫助,媽媽告訴他:“隻要你能考一百分,你就有機會坐到前排去。”
果然,艾天很努力地學習,認真對待每一次考試,結果成績扶搖直上,多次考取滿分,果然他的座位就不斷往前排調動。
通過這種激勵並獲益的方式,王開敏讓兒子樹立了這樣一種信念,即通過競爭證明你的優秀,你將會獲得進一步發展的優勢。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不斷使孩子對自己充滿自信,這為他以後的成長與取得一個又一個成績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