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證治經驗 (1)(1 / 3)

第一章 證治經驗 (1)

蒲輔周:病毒性心肌炎,辨從外邪,內舍於心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各種病毒所引起的心肌急性或慢性炎症。自19世紀中葉Fiediei首先發現此類病例以來,隨著病毒學說研究的深入和診斷方法的改進,對本病的認識不斷提高,但對病毒如何引起心肌損害的機製尚未完全明了,因而現代醫學迄今仍缺乏控製本病的有效療法。近20年來本病的發病率似有上升的趨勢,成為中、青年常見的心髒病之一,嚴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而死亡。隨著本病在心髒疾病中日趨突出,已廣泛地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中醫學無“心肌炎”之病名,結合本病病位、病性及主症,主要歸屬於中醫“心悸”、“怔忡”之範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本病的某些症候的描述,如“心中儋儋大動”、“心惕惕如人將捕之”,並提出此病與天時不正、感受六淫病邪密切相關。東漢張仲景提出應用炙甘草湯、真武湯等有效方劑進行辨治,為後世辨證治療本病奠定了基礎。從此以後,曆代醫家多遵《內經》《傷寒論》的臨床思路治療本病,並有所充實。如元代朱丹溪提出了血虛致病的理論,清代王清任對瘀血導致的心悸作了補充,明代張景嶽還提出了“患此者速宜節欲房勞,切戒酒色”等護養措施。蒲氏治本病,辨從外邪。

病例:許某,男,26歲。

主訴: 1977年10月中旬患流感,惡寒、鼻塞、流清涕、咽幹喉痛,發熱38~39℃,持續餘天,經西藥治療,以上症狀消失,但有心慌心悸、胸悶氣短、頭暈乏力。既往身體健康,無心髒病及關節炎病史。

診查:11月3日入院時心率94/min,早搏10/min,有二聯律。心電圖檢查:頻發性室早。

舌質紅,苔白滑,脈結代。證屬傷寒病後,血氣虛衰,氣陰不足,心失所養,脈不充盈,心動悸而脈中止。

治法:擬炙甘草湯加減治療,以益氣複脈。

處方:炙甘草15g,黨參15g,麥冬12g,生地黃12g,火麻仁10g,阿膠12g(烊化),柏子仁,炒酸棗仁10g,朱辰燈芯2g,生薑3g,大棗15枚。服5劑後,心慌胸悶減輕,早搏減少。

又連服10劑,症狀基本消失,仍從原方加減治療。而後2次複查心電圖均正常,出院隨訪情況良好。

病毒性心肌炎所引起的心悸症,是曲於外邪、內舍於心、傷氣耗陰所致,臨床辨證多見於氣陰兩虛證候。炙甘草方主要功效為益氣補血、通陽複脈,適用於氣虛血少、心陽不振、虛煩不眠、脈結代等症。本病選用此方,正合“治病求本”之意。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多由冠心病、高心病、風濕性心髒病及各種心肌疾病導致竇房結及其周圍組織病變,從而引起竇房傳導功能障礙,出現以竇性心動過緩、竇房阻滯、竇性停搏為主的心律失常,甚則出現暈厥和猝死。由於本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早期診斷及治療,現代醫學、中醫學都有一定困難。蒲氏之治,辨則與方藥,俱有重要臨床價值。

趙錫武:“治水三法”治充血性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髒病所引起的嚴重心功能代償不全的共同表現。趙氏根據多年主治過多例各種心力衰竭獲得的體會,並逐漸摸索其方法,提出以真武湯為主方,適當配用“治水三法”的治療原則。《素問·湯液醪醴論》所提出的治水三法乃指“開鬼門”、“潔淨府”、“去宛陳莝”,對控製心衰有一定意義。心藏神而舍脈,脈為血之府而諸血皆屬於心,心欲動而神欲靜,一動一靜則心髒一張一縮,不疾不遲有一定之節律,一息四至謂之無過。血液之流行有恒一之方向,逆流則為病,故曰“神轉不回,回而不轉乃失其機”。

其所以能如此者,由於心陽旺盛,心血充盈,否則血運失常,回流障礙,血流瘀積,造成腫脹及腹水。《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有“先病血,後病水,名曰血分;先病水,後病血,名曰水分”之說。故水去其經自下,血去其水自消,可以證明水與血之關係。《內經》所謂“去宛陳莝”,是指疏通血脈中之陳腐淤積使血流暢通;“開鬼門”是指宣肺發汗以開上竅;“潔淨府”是指泄膀胱排尿以利下竅。去宛陳莝、開鬼門、潔淨府三管齊下,本當水去而腫消,豈知消而複腫其故何在?蓋因水腫之為病,雖然在水,而根本矛盾是由於心功能不全所造成。開鬼門、潔淨府、去宛陳莝隻是治水之標,故水消而複腫。所以必須以強心溫腎利水之真武湯為主,輔以上述利水三法,心腎同治,方能水消而不複腫,以符合治病必求其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