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在臨床上所表現的脈和證,多見心腎兩虛,選用強心扶陽、宣痹利水之真武湯為主方,主要取其壯火製水之意。但根據臨床實踐,體會到本方主要有於溫陽強心之功效,雖屬強心扶陽、利水導濕之劑,但單用本方治療心力衰竭,不如佐以利水三法為宜。由於心力衰竭時出現的肺瘀血、肝大、水腫等皆提示心陽虛衰、肺氣壅滯、升降失調、血瘀不暢、水不化氣,為扭轉這些病機,還必須以真武湯為主方,再適當配合治水三法隨證施治。
開鬼門法乃宣肺、透表,使肺氣得宣,營衛因和,以求“上焦得通,漬然汗出”,作用部位在肺。故以真武湯為主,配合越婢湯。肺熱者配麻杏石甘湯等。
曾有兩個病例:
病例一為高血壓性心髒病心力衰竭,中醫辨證為心陽衰弱,陽虛水逆,上淩心肺,肺氣不宣,故選用真武湯為主,佐以開鬼門法(未用洋地黃)而控製了心力衰竭;病例二為慢性肺源性心髒病心力衰竭,中醫辨證屬心腎陽虛,肺氣不宣,采用真武湯合越婢湯施治(即真武湯加用開鬼門法),亦未用西藥洋地黃而控製了心力衰竭。
潔淨府法用意在於行水利尿,使水行消腫,其作用在腎。若右側心力衰竭,腹水,嚴重小便不利,五苓散加車前子15g(包),沉香和肉桂各9g(後下)。此為真武湯加潔淨府法。此法的變通方是消水聖愈湯(桂枝湯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知母,亦可酌情加用防己等)。曾有一肺源性心髒病心力衰竭患者,中醫辨證屬心腎陽虛、痰濕阻滯,采用溫陽利水法,主要選用消水聖愈湯(未用洋地黃),於發病後第13天控製了心力衰竭。
去宛陳莝法由《黃帝內經》最早提出,其意大致為日久為陳、淤積為宛、腐濁為莝,去宛陳莝應指散瘕通絡,活血化瘀之意,作用部位在脈。鑒於心力衰竭的發紺證、肝大、靜脈壓增高等皆有瘀血情形,心力衰竭、瘀血多伴有水腫,正是“血不利則為水”的現象。尤其《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治》所提出血分、氣分概念,令人頗有啟發。
《金匱要略》所述血分一症,可以有兩種情況:其一為血氣虛少,其二為陰濁壅塞。臨床觀察到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現的症狀,可用陰濁壅塞去理解和認識,如胸悶氣憋、喘咳有餘之象,以及肝脾大、心下痞滿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必須在真武湯強心扶陽基礎上佐以去宛陳莝,宜用桃紅四物湯去生地黃加藕節、蘇木等藥。如住院病人宋某女性,38歲)患風濕性心髒病二尖瓣狹窄兼關閉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以真武湯為主加用了去宛陳莝法後,小便量日漸增多,當去掉此法方藥後,情況迅速發生了惡化,小便量顯著減少,並且諸證加重。後來又用原方,結果心衰得到控製。通過此一實踐,認識到去宛陳莝法在控製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須加以重視。
又如一例梅毒性心髒病主動脈瓣閉鎖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期間控製了心力衰竭,但因上呼吸感染又誘發了心力衰竭,當時患者表現為肝區脹痛難忍、咳嗽、心悸、汗出涔涔,即選用去宛陳莝法並配合玉屏風散治療一個月,症狀日漸好轉,肝由右肋下6cm縮為3cm,脾由左肋下2cm明顯縮小為僅可觸及,下肢水腫亦全消,二次心力衰竭均獲得控製。心力衰竭嚴重者,應本著《金匱要略》水氣篇、痰飲篇兩篇精神治療。水、氣、血三者關係密切,血可病水,水可病血。實踐得知,氣得溫而化,血得溫而活,水得溫而利。故在主方中加肉桂、沉香一類溫陽化水藥。此類治療應在強心扶陽佐潔淨府法時加用溫陽化水藥方能證、法、藥三個環節絲絲入扣,取得療效。其中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兼有心肺陰虛現象(即肺虛少氣、咳嗽自汗、心血虧耗、虛煩而悸)者,可考慮配用生脈散。曾收住一例高血壓性心髒病心力衰竭的患者解某男性,45歲),喘咳心悸,不能平臥,端坐亦難堅持,采取真武湯合生脈散配合去宛陳莝法,堅持守方到底,終於基本控製了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者並見心律失常者頗多,此亦是治療中之難題,在臨床中多推崇炙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茯苓甘草湯諸方;陰虛者配用炙甘草湯加生脈散;陽虛者重用真武湯;其水氣淩心、煩躁不安、心動悸者,用桂枝龍骨牡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