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證治經驗 (1)(3 / 3)

潘文奎:化痰行氣治多發性大動脈炎

多發性大動脈炎是一種較為少見的疾病,首先由Savary和Kussmal於1856年描述。本病為主動脈及其分支的慢性、進行性、閉塞性的炎症,故又稱為“主動脈弓綜合征”、“縮窄性大動脈炎”、“無脈症”。多發性大動脈炎為目前我國的統稱。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多數病例發病前有風濕、結核、紅斑狼瘡或外傷史等。近年來有認為本病屬於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病理報告也證實了這一點。多發性大動脈炎在中醫學中無類似病名,有人認為與“伏脈”、“血痹”相似。漢代《金匱要略》中指出“血痹病……寸口關上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和本病血管縮窄、血流不暢及肢體麻木等症相類,伏脈則更接近無脈症的特征。清代名醫陳修園進一步指出:“血痹者,血閉而不行。” 本病好發於女性,有資料統計表明,女性患者占65%以上,30歲以上的女性患者占85%以上。近年來,本病已成為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可能與自身免疫性疾病、遺傳因素及其他因素有關,其病理改變主要是受累動脈的炎症性改變,從動脈外膜開始向內擴展,使動脈壁各層均有中度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和結締組織增生,並可引起血栓形成而閉塞。現代中醫最早報道的是針灸治療(年)治療本病的文章。潘氏治本病,采用養血、益氣、化瘀,療效甚佳。

病例:劉某,男,26歲,教師。

主訴:7年來感頭暈目眩,久站或疾步行時頭暈欲仆伴心悸氣短,授課時板書久則手麻手酸甚至有顫抖之感,時或不能握而致粉筆墜地。

經檢查診為無脈症。患者麵色少華,舌淡苔薄,兩手寸口未能觸及脈搏,久按重取偶可感觸數下,但無從計數。

治法:擬炙甘草湯加味。

處方:炙甘草10g,黨參10g,幹薑3g,桂枝3g,生地黃10g,阿膠10g,麥冬10g,火麻仁5g,五味子3g,川芎6g,大棗3枚。

二診:藥經二旬,仍感心悸,且增納後脘脹,胸悶,苔根薄膩,脈形如前。疑為痰凝氣阻之象,試從化痰行氣之法。處方:陳皮6g,香附6g,川芎6g,鬱金6g,枳殼6g,柴胡5g,白術,生甘草6g。

三診:藥後胸腔悶阻有減,膩苔漸化,大便略溏,唯脈無明顯改變,治用益氣通陽,活血通絡之法。處方:黃芪10g,當歸6g,赤芍、白芍各6g,桂枝3g,枳殼5g,川芎5g,紅花5g,半夏,陳皮6g,白術9g,穀芽10g。四診:服藥一旬,脈象漸顯,脈呈濡細,脈率83/min,諸症皆安。原方續服月餘,板書已無手麻手顫之感,頭暈目眩也僅在勞累過甚之際微現,脈象平穩,搏動有力,恙情告愈。

本案多發性大動脈炎之診斷可以確立。初診時取炙甘草湯方,乃是宗《傷寒論》“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之意,且本方又名複脈湯,擬取其複脈之功。然而本方大都為陰藥滋膩之品,藥後不僅脈不來複,反增胸腔悶阻、苔現薄膩之象。改用化痰行氣之劑,雖解滋膩之痰濁,但對本病裨益良少,故尚難奏效。三診改方易轍,從益氣通陽論治,取黃芪桂枝五物湯合桃紅四物之意,宗《醫宗金鑒》“血痹,陰陽俱微……外證身體不仁……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及《醫宗金鑒》“四物能使營氣安行經隧,氣虛加參芪,血結加桃紅”之旨,迅即見效。

劉樹農:早期肝硬化證治經驗

劉氏根據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早期肝硬化的臨床表現,以邪正相爭為統綱,擬分成兩大類:一類以正虛為主,一類以邪實為主。其中正虛為主型,主要是陰虛或氣陰兩虛兼有濕熱血瘀者,其臨床表現為舌紅少苔,脈弦細或弦勁,夜寐不佳,性情急躁,時有頭暈、腰酸、衄血、口幹等症,主方為沙參、麥冬、生地黃、鱉甲、丹參、平地木、生牡蠣、碧玉散。兼氣虛者,舌胖有齒痕,乏力,便溏,腹脹有下墜感,下肢水腫,可加黨參、黃芪。邪實為主者,多見濕熱偏盛,或血瘀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