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敏:我吸入了明朝的塵埃(3)(1 / 1)

對於想了解明朝,卻不願意在塊壘的曆史中過多消磨時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一定可以滿足你的閱讀興趣,趙柏田將明代的精華抽取出來,精細打磨,呈現在讀者麵前,比如靖難之役、奪門之變、寧王叛亂、議大禮、東林黨與閹黨之爭等等明朝重大事件。對於熟悉這段曆史的讀者來說,讀來照樣耳目一新,不一樣的敘述,不一樣的視覺,不一樣的感觸,時時撞擊你的心頭。

法國曆史學家米什萊有一句話:我吸入了他們的塵埃。我想說的是,通過這本書,趙柏田讓我吸入了明朝的塵埃。

魏斐德把帝製中國晚期的知識分子劃分為五種類型:政治家與決策者,實際改革者與行政官僚,道德理想主義者,玩賞家,隱士。趙柏田對跨越近300年的明代士大夫進行了人生軌跡和價值觀的剖析,把這些人物從幾百年前一一召喚到紙上,一一和他們對話,將他們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

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了大明王朝,也建立起了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文官製度,皇帝和文官集團的共同作用,使得明朝從一開始就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趙柏田仿佛身在這個體製中,對體製的利弊洞若觀火,他用一隻筆剖析,一路追溯到1644年。明朝官員井井有條地登場,李善長、胡惟庸、劉基、楊庭和、張璁、夏言、嚴嵩、高拱、徐階、張居正、海瑞、申時行、周延儒、袁崇煥……

他在紙上重塑了大明王朝,明朝仕民榮衰浮沉,是一部皇權與文官體製的對抗,一直是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力量的對抗和消解的過程,延伸到黨爭和內外廷之爭,這個最先進的文官製度在無限紛爭中分崩離析。當強敵當前之時,這種爭鬥一直沒有消失,甚至更加激烈,以袁崇煥為例,整個朝廷離心離德,內外交困,直至最後崩盤……

明代留給了我們一筆豐厚文化財富,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和玩味的朝代,明代集中出現了那麼多名氣棚頂的知識分子,王陽明、楊慎、徐渭、公安三袁、湯顯祖、董其昌、冒襄、吳偉業、張岱、張溥、阮大铖、錢謙益、陳子龍、黃宗周、黃宗羲、顧炎武、傅山……

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討了筆下的人物,那麼多的知識分子重新獲得了獨立的生命。一個個人物有血有肉,哪怕是一筆帶過的人物和事件,也有餘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