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文化散文寫作成風,一些寫作者簡單地以為隻要將史料整合一處,在故址遺跡長噓短歎便是一篇文化散文。這樣的文章在閱讀時並沒有多大的快感,沒有深度思想,沒有自己的見地,沒有曆史的縱橫,白白糟蹋了好的題材,將曆史煮成一鍋夾生飯。反觀趙柏田係列作品,引起發了廣大讀者的熱議和青睞,也引發文化界和文學界的深度關注,從而確立了他在曆史文化寫作的地位。
在此之前,黃仁宇、熊召政、曾紀鑫、張宏傑、聶作平等相當多優秀的作家寫過明朝,也有《萬曆十五年》《1644:帝國的疼痛》等一些優秀作品問世,但是在我的閱讀範圍內,好像沒有讀到過以時間為主線,從明朝開國一直寫到滅亡的優秀散文作品集。就文本而言,在敘述上也鮮有他那麼流暢自如,語境之美也是少有如此地出挑,甚至在格式上有著美學的關係。趙柏田從事曆史文化散文創作多年,他的事功不在於翻譯、濃縮或者是稀釋曆史,最大的特點就是借助傳統的文本結構,以紮實的曆史功底為依托,運用獨創的敘事方式,充分展示了內心深處非凡的曆史想象力,將僵硬在時間深處的曆史人物給激活了,挑剔出了生硬的曆史用詞,以綿軟的用語撥動了讀者的閱讀欲望。
在趙柏田所有作品中,不難發現一個現象,他對中國曆史的研究領域在明朝這個277年的時間段是最深入、最撚熟於心的,他在明朝的曆史文學創作中頗有心得,仿佛他在明朝有過一段不尋常的生活經曆。
以《明朝四季》來說,書中出現了1千多個人物,他們在時間上的排位、官場上的職位、事件中的角色以及曆史活動的跡象少有差池,這原本就是很困難的事情。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寫曆史並非從史料中著眼,並沒有淹沒在史料中,保持著自己鮮明的個性,也就是曆史寫作者最擔心的迷失自我,他的身影一直和這些人物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從客觀的角度出發,拋開曆史人物之官樣表述,放下簡單的正反人物對立立場,用自己的思考挖掘還其本來麵目,讓那些消失了的人物,在紙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他的寫作經驗無疑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曆史寫作者良好的借鑒,即如何在史料和表述中統一起來。
《明朝四季》以春夏秋冬四季來劃分明朝的四個階段,按章節分為“走進中世紀、滴血的永樂朝、仁宣兩朝紀事、夏日風暴、後宮、正德皇帝、四十五年春花秋月(上下)、棋局屢變、耀眼的暮光、醉夢三十年、東林黨、忽喇喇大廈傾”等14個篇章。《明朝四季》寫的是一個家族與一群人的故事,這個顯赫的家族即執掌明朝江山近三百年的朱氏皇族,這一群人堪稱那個時代精英的士大夫和文官集團。整整一年的時間,趙柏田與筆下人物為伴,他在《明史》、《明實錄》、《明通鑒》、《廿二史劄記》、《明史考證》、《國榷》、《明史講義》、《明史簡述》、《細說明朝》等數百萬字的書章典籍中尋找依據,這原本就是胸口碎大石的功夫活,來不得一點虛假和馬虎,在一個個曆史詞條中,奔波著他忙忙碌碌的身影,從公元1368年跑到1644年,又氣喘籲籲地跑到了今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