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為何有變動的是他。
劉恢站在諸人的前方,離天子、太後極近,便是再失態,也堪堪保持住了。
腦中隻循環著三個大字,怎麼會……
這份詔令沒頭沒尾,太過奇怪,或許隻有一個信號,那就是對臨江王劉建的不滿。
否則如何會將他改封燕國?燕地,出了名的苦寒之地。
可劉恢下意識地不相信。按理,從燕國那鳥都不屑光顧的地方來到溫暖富庶的臨江國,他應該高興才是,可須知他如今的依仗,是燕國相欒布啊。
欒布教他兵法,為他鍛煉軍隊,難道這一切都要拱手讓人?從沒有聽說過改換封國,還能把原來的國相帶著去的先例。
就這樣半喜半憂,劉恢最終咬著牙,更深沉的理智戰勝了渴望。
他稍稍側頭,看向身後的劉建,如今隻能寄希望於八弟拒絕。就算能拖延一些時間都好,回頭他再與國相商議……
下一秒,劉恢睜大了眼睛。
劉建興高采烈,從今往後,他就是貨真價實的燕王了。
沐浴在皇帝陛下一言難盡的目光下,他罕見地大聲說:“臣奉詔!”
劉恢:“?????”
……
許多人都露出了呆愣的神色。
從臨江到燕國,這等程度堪比流放,而新任燕王居然還高興成這幅模樣,難不成腦子有問題?
是他們不懂。
很快,少許隱晦的眼神,梭巡在燕國相與臨江國相之間。若說改換封地一事,對誰衝擊最大,也唯有中央派去的這兩位國相了。
就在這個時候,燕國相、鄃侯欒布出列拜道:“陛下,太後,臣有事奏。”
劉越因觀察新任臨江王劉恢的變臉,從而饒有興趣的視線一收。
接到母後鼓舞的暗示,皇帝陛下威嚴開口:“準。”
欒布上前一步,黝黑的麵色很是平靜:“臣赴燕來,輔佐從前的燕王恢多年,自認盡心竭力,毫無缺漏之處。然燕王恢驕矜自負,不納諫言,以致燕境窮兵黷武,百姓困苦,生活愈下。故,臣要彈劾!”
霎時滿朝死寂,連一根掉落的聲音都聽得見。
這是……燕國相在彈劾舊主?
驕矜自負,不納諫言,窮兵黷武,百姓困苦。這十六個字,稱得上極重的指責,一旦查明,便是永無翻身之地。
如前任代王劉喜那般,匈奴入侵時,拋下百姓棄城而逃,按律當斬;實則高皇帝饒了這個哥哥一命,但從今往後,劉喜隻能做個被軟禁的富家翁。前任燕王、現今臨江王劉恢的罪名,比劉喜輕了許多,但無論如何,降王為侯,恐怕無論如何也逃不過了。
因為他觸犯了諸侯王的品行。
使百姓窮困者,不配為王!
燕國相欒布的話一出,滿朝文武包括太後信了七成。
因為他是高皇帝指派的燕相,開國時期的老資格了。能當國相的人,要麼品行無可指摘,要麼能力極為突出,而欒布兩者都有占,當年,唯有他不懼高皇帝的聲威,怒而頂撞,為剁成“肉醬”的彭越收屍。
這份義氣,叫天下人為之驚歎。
雖然彭越活著,還健康得活蹦亂跳——等等……
陳平瞳孔微縮,意識到了什麼,不動聲色的目光,劃過大高個彭越,又劃過大黑個欒布。
他好像明白了。
對與欒布來說,扶持的大王是很重要,但永遠比不過他的摯友。
欒布站在原地,麵色依舊平靜。
既然彭越還活著,那他暗地裏的所有謀劃,對皇太後的所有怨恨,都不必存在了。彭越教導了天子,這些日子一直拉著他,和他驕傲地說起他的學生,欒布默默聽著,體悟到了彭越是怎樣的忠誠。
是的,忠誠。
既如此,一開始就有反心的燕王恢,最好不要再待在王位上,否則會給陛下的天下,帶來數不盡的隱患!
欒布思慮許久,決議用彈劾當作投名狀。
……
反應過來的陳平,尚且有些不可置信,遑論更加不可置信的劉恢。
對於燕王,不,臨江王劉恢來說,最為信任的燕相的彈劾,給予了他重重一擊,就此天塌地陷,再也沒有了光亮。
為什麼?
憑什麼?
在燕國的時候,他與國相欒布君臣相得,立誌練出天底下的強兵,超越所有諸侯國,包括皇太後所在的長安!而這份誌向,正是欒布鼓舞的他。
即便中途有過分歧,譬如向百姓征收更多的賦稅,因為隻有更多的錢才能養出兵馬——為此他據理力爭,說燕相難道不想踏青一般,來瞧長安的景色麼?
欒布動了動唇,最終默認了。
而今竟然彈劾他窮兵黷武!
劉恢麵容都變得猙獰。好比一朝信仰崩塌,他實在忍不下去了,再也不能顧及這是什麼場合,指著欒布大吼:“國相全然在汙蔑孤——”
“臨江王!”禦史大夫周昌的怒喝,驚雷一般傳入他的耳中。
劉恢驀然驚醒,頓時腿腳一軟。
因為天子和太後,望著他的目光,如出一轍的淡了下來。
劉越低頭看他,眼眸藏在冠冕之下,顯現出無與倫比的冷酷:“臨江王殿前無狀,衝撞母後,現由禦史大夫押回府中,一切事務,等彈劾查明再議!朕的武士何在?”
話音落下,執戟武士齊刷刷地小跑而來,銀色甲胄照亮了玉階,照亮了丞相曹參聽聞陛下開口後驟亮的眼神。
武士們抱拳:“謹遵陛下令。”
……
大朝會後,淮陽王劉友受到了極大的驚嚇,回府當晚發起了燒。
盡管如此,他死死命眾人捂著,不許把他受驚的事透露出去半分。
“不該的,不該的……”劉友一邊發抖,一邊含糊地喃喃。
淮陽王府的內侍湊近了聽,才能聽清楚大王的話,他緊張地想,什麼不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