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這裏,中國著名的文學大師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浮現在我的腦海--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換句話說,被欺負的孩子一定有被欺負的原因。至於這個原因究竟是什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在我看來,這恐怕是因為,和其他孩子相比,這個被欺負的孩子過於感性了。
另外,某個孩子由於學習成績不好而被欺負的情況在日本的學校裏可謂司空見慣。日本學校的可怕之處在於,不僅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被欺負,就連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也會被欺負。就拿我來說吧,在小學的6年裏,我的成績一直排名全班第一,所以我也經常被欺負。早上去教室,我經常發現自己的座椅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在上課的過程中,總有不知從哪兒飛來的石頭砸中我的頭。除此之外,教科書被燒、午餐被倒在垃圾桶裏、背上被刺入圖釘等等悲劇也時有發生。因此,在學校裏,我真的連一點疏忽大意的時間都沒有。
看過了太多發生在我身上的“欺辱事件”,我的妹妹發明了一個明哲保身之術--在考試時故意答錯。當我問她為什麼要這麼做時,她得意地告訴我:“如果全都答對了,那麼一定會得滿分。不過得了滿分就會被欺負,所以我故意寫錯幾個。這樣做雖然拿不到滿分,但是不會有人欺負我。”
由此可見,在日本學校這個小社會裏,“欺辱”問題已經到了極為嚴重的程度,以至於我們每年都會聽到很多“日本學生因不堪欺辱而自殺”的消息。日本每年大概有3萬人自殺,其中約4千人是青少年,平均每天10個青少年自殺。
也許在中國人看來,如此狀況有些不可思議,為什麼不禁止學生之間的這種欺辱呢?原因很簡單--日本的國民教育以“全民完全平等”為理想目標,所以“槍打出頭鳥”、“樹大招風”是很自然的結果。而且這種“欺辱”不僅發生在學校裏,在日本的公司裏,甚至在國會裏,“欺辱事件”都屢見不鮮。因此,隻要不徹底摒棄“平等至上主義教育”,日本社會裏的“欺辱”就不會消失。
日本原來是“村子社會”,村子裏有嚴格的規矩,每位村民必須努力遵守。如果不遵守的話,就會遭遇全體村民的欺辱,叫“村八分”。在冠、婚、喪、蓋房、火災、疾病、水災、旅行、生育、忌辰這10項活動中,如果該村民有8項準則不能遵守並難與其他村民合作,村內所有人家都會與該村民絕交。隻有在該村民舉行葬禮和遭遇火災的時候其他村民才會提供幫助,因為那種情況下還不幫助該村民的話會對全村子產生不良影響。
1996年,我在北京大學留學時,曾去過位於北京郊外的一所小學參觀聽課。在課後舉行的教師交流會上,我舉手提問:
“在中國的小學裏,如果發生了‘欺辱事件’,大家會怎麼處理?”麵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在座的中國老師一時間有些茫然。於是,我繼續解釋:“在日本,所謂的‘欺辱事件’就是指班級裏的很多孩子欺負某一個孩子。”這時,一位老師回答我:“如果一個孩子欺負另一個孩子,那麼班上的其他孩子就會加以製止。如果誰都製止不了,那麼就會有人來請我們老師幫忙。”
由於日本和中國的學校氛圍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中國的老師可能無法完全理解日本學校裏的欺辱問題。不過,這也說明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經曆過日本學校裏的那種令人恐懼的欺辱。中國學生,真的太幸福了!
小學畢業後,我順利地升入了家附近的公立初中。與此同時,小學裏的欺辱也升級為了校園暴力。所謂“校園暴力”,就是指初中生像黑手黨一樣對他人暴力相向。比如,在我當年就讀的初中,老師和好學生們都集中在教室的前半部分,而教室的後半部分坐的都是踢迷你足球、打撲克、賭博的“不良學生”。如果哪位老師“膽敢”指責他們,這位老師會當場遭到“不良學生”的圍攻,然後被救護車送去醫院。有時,這些“不良學生”還會做出一些類似在教員停車場裏放火的瘋狂舉動,這讓老師們個個有苦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