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6年,大漢武德六年,五月初一。
剛剛從把都城遷到洛陽的皇帝劉馮,在洛陽的皇宮大殿上,在滿朝文武的見證下,舉行了禪讓大典,將帝位禪讓給了攝政王張彥。自劉秀建國,至今時今日,享國一百八十一年的大漢江山,終於完美的謝幕。
同日,作為新的皇帝,張彥在洛陽舉行了登基大典,改國號“燕”,定年號為太平,以今年為太平元年,並且大赦天下。
在國家的政治體製上,新的朝廷繼續沿用三省六部製,並且軍政分離,廢除內閣製度,不再設立丞相一職,將權力全部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一改他在當攝政王時所推行的限製皇權的一係列措施,最終還是回到了封建王朝的老政治體係上,將所有的權力都牢牢的握在了自己的手裏。
事實證明,限製皇權、三權分立等一些學說,根本適應不了這個時代,張彥還是隻能走回老路,並且用三省六部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
新的朝廷雖然建立起來了,但是朝中的官員任命卻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所有官員官職如舊,隻是稍微改動了幾個官員的任命,擢升了幾個才華顯著的年輕人而已。
登基大典之後,張彥正式頒布第一道聖旨,其要義為:廢除奴隸製,堅決杜絕買賣人口,全國重新丈量土地,普查人口,各州、郡、縣、鄉鎮均開設學堂,並且製定了一套拳術,鼓勵全國百姓都要練武等。
除此之外,張彥收回了以前所有的爵位封賞,準備重新製定之後,他日再另行封賞。
開國大典舉行過後,全國人民舉國歡慶,所有各州、郡、縣都要在一個月之內統一的更換旗幟,早在遷都前就已經準備完畢的東西,已經全部送到了各地,更換隻是片刻的事情。
至此,從黃巾之亂開始,到大燕一統,曆時22年的動亂,中國又再一次的回到了統一的道路上。隻不過,皇帝換了人,從劉氏換成了張氏。
就在張彥登基的第二天,張彥的族譜也被公之於天下,當年功成身退的留侯張良的後裔,成為了現在天下的主人,而作為大漢最後一個皇帝的劉馮,被稱之為漢末帝,記錄於史書之上。張彥封劉馮為琅琊王,作為劉氏的延續。
從大亂開始,到全國一統,這二十多年的動亂中,讓中國的人口減少了一大半,剛剛登基稱帝的張彥,深刻的意識到休養生息的重要性,便主動提出了一個長達十年的休養生息的計劃,用於恢複國力。
十年後,帝都洛陽。
喧鬧的街頭,行人絡繹不絕川流不息,規整的街道兩邊,各種各樣的門店林立,旌旗招展,顧客往來不絕,顯得十分熱鬧。
街頭各色穿著打扮的人都有,這裏是大燕國都洛陽最熱鬧的市集之一,隻要一到了飯點,這裏就會被堵得水泄不通,走在路上都能聞到混在一起的各色飯香,讓人回味無窮。
忽然,街市的入口處駛來了一匹快馬,那馬背上的人穿著一身黑色勁裝,頭上戴著一頂烏紗帽,腰中係著一口繡春刀,背上披著一件外黑內紅的披風。那人一來到集市的入口處,看到前方人頭攢動的熱鬧場景,眉頭便緊鎖了起來,勒住馬匹停留在原地,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這是大燕的一名錦衣衛,而他的身上帶著一封極為重要的密函,是要呈現給當今陛下的,但是走到這條必經之路上時,卻被這擁堵的人群給難住了,是策馬橫衝過去,還是調頭繞行?
一時之間,這名錦衣衛拿不定主意,竟然愣在了那裏。
這裏是從城門前往皇宮的必經之地,如果繞道而行的話,隻怕會耽誤許多時間,而且這封密函也是陛下急著要的,十年前的時候,這片集市還不是很熱鬧,可就是在這最近的五年間,這片集市因為建立了一座四海酒樓,從而變得越來越熱鬧了起來,並且還帶動了整個集市的生意都跟著一起好了起來。
“駕!”
忽然,這名錦衣衛大喝了一聲,雙腿夾緊馬肚,便策馬向前狂奔,馬背上的騎士終於做出了他的選擇,他決定策馬橫衝這片集市,爭取以最短的時間將手中的這封密函送到當今的陛下手裏。
錦衣衛一邊策馬狂奔,一邊衝前麵大聲喊道:“快閃開!都快閃開!”
集市上的行人見到錦衣衛衝了過來,紛紛避讓,但眼神裏卻充滿了鄙夷。
錦衣衛一路狂奔一路喊,大家都躲避的非常及時,但就在這時,錦衣衛正前方有一個五六歲大的男童,正在哭喊著找他的媽媽,大致是和媽媽走散了,忽然看到錦衣衛策馬朝他衝了過來,他嚇得雙腿哆嗦,竟然站在原地,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