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計量時間的最小單位,我們熟悉它就像熟悉千克和米一樣,沒有誰不用到它。可是多長時間算1秒?轉瞬即逝的1秒又是怎樣定出來的呢?這倒是一個有趣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說,1秒不就是鍾表“嘀嗒”一響的時間嗎?不錯,一般說來嘀嗒一響的時間是1秒。但是對於幾個鍾嘀塔一響的時間是否都一樣?就是同一個比較好的鍾表,在冬季、夏季、早晨、晚上嘀嗒一響的時間是否也都一樣?通過精密的測量知道,它們並不都一樣。
實踐證明了,幾個鍾的秒長不都一樣。同一個鍾的秒長也隨時間而變化,那麼,究竟以那個秒長為準呢?世界上沒有一個共同的秒長,在時間上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語言。秒,能不能像米、千克一樣,國際上統一製造一個“原器”,大家都用它來校準。
我們知道,人們所用的米、千克開始都是由鉑銥合金製成的“國際原器”傳遞下來的,這些原器存放在專門的地方:四季溫度不變,震動衝擊減到最小……
時間呢?既看不見,又摸不著,也鎖不住,那麼時間原器在那裏呢?
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生養休息的場所,也為人類提供了原始的時間基準。人們還是先從宏觀世界著眼,研究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來確定秒長。隨著人類的認識深入到微觀世界,發明了原子鍾以後,才確實能像米、千克的國際原器一樣,將標準的秒長保存在實驗室裏。
利用地球的自轉確定秒長世界時
陽光投射到地球上,地球又在不停地由西向東旋轉著,這就是自然界給人們提供的“巨大的時鍾”。和我們一般的鍾表不同,這個巨大的時鍾在走動的時候,“指針”不動,“表盤”在轉動。指針就是地球的兩極與太陽決定的一個平麵,表盤就是地球本身,地球上的經線就是表盤的刻度。地球自轉時,地球上的各點依次經過“指針”,這不就是一個大鍾嗎?
這個大鍾每24小時轉一圈,這就是我們最熟悉的時間單位“日”。
有了明確的日長,積累起來就可以算出月長和年長,等分以後就可以得到時、分、秒。於是,秒長就可以用這個大鍾來確定了,它是日長的1/86100。現在世界上通用的“世界時”就是按著這種地球自轉周期來定義的。
地球自轉,太陽不動,根據相對運動的原理,在地球上看太陽,就好像太陽繞地球運動一樣。天文工作者把太陽連續兩次通過地球表麵某一個定點的經線(子午線)所需要的時間定為一天,這就是“真太陽日”,真太陽日的1/86400就是真太陽日的秒長。
但是,地球的公轉速度並不是均勻的。因為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跡並不是一個圓,而是一個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另外,地球自轉軸與地球公轉軌道平麵也不是垂直的,這使得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地點反映到太陽的位置變化速度不同。這樣,真太陽日就有長有短,最長的是12月23日,最短的是9月16日。真太陽日的長,短相差最大達51秒。考慮到這種情況,用真太陽日來確定秒長就顯得不夠準確了。於是,人們采用真太陽日的平均不長度一一“平太陽日”來確定秒長。由這樣的平太陽日定出的時間基準,我們管它叫零類世界時。
同樣,平太陽日的1/86100分之一就是平太陽日的秒,即零類世界時的秒長。
為此,1886年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接受了美國天文學家紐康的研究成果,得出了“平太陽日”的嚴格定義,從而引出了世界時的概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又認識到,不僅地球公轉速度不均句,而且地球“自轉軸”的位置也在變化。使得兩極(南極和北極)在地球表麵上的位置亦在變化,通常我們管這種現象叫做“極位變化”或“極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