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會上,溥傑和李淑賢誰捧溥儀骨灰盒和遺像……
溥儀的墓誌由誰來捉刀題寫――陰錯陽差,最終議定賈英華。
曆史的時針,悄然指向了1980年。
年初,全國政協通知即將正式召開溥儀追悼會,讓李淑賢提出親友出席的建議名單。她遂找我起草了一個名單。過了些日子,又來了一個更改通知,大意是中央正研究對原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平反問題,待劉少奇追悼會後,再召開溥儀追悼會。
這樣,序儀追悼會一直拖到了1980年5月29日。
之前,在追悼會籌備的幾個具體問題上都發生了不大不小的爭議――
毫無疑問,溥儀追悼會後去八寶山時,走在吊唁隊伍前邊的隻能是李淑賢和溥傑。到底是由誰來捧溥儀遺像,誰來手捧骨灰盒發生了截然分歧。
剛開始,李淑賢好意地提出全部自己拿,但她拿不了,隻好拿其中的一個。溥傑顯得姿態挺高,說是政協讓自己拿哪一個就照辦,不讓拿也沒意見。
因手捧遺像的要走在前邊,不然不知是何人的骨灰。緣由是要照相。結果,政協讓李淑賢任挑一個,她找我出主意。我建議她手捧骨灰盒,因她是溥儀遺孀――她聽入了耳。
溥傑手捧遺像走在前邊,李淑賢始終不願意,但也隻好如此。
爾後關於是讓誰來題寫骨灰盒上的墓誌,又出現了異議。溥儀作為中國曆史上的末代皇帝―這麼一個重要的曆史人物,骨灰盒上邊不能沒有任何標誌。換句話說,就是再簡單點兒,也得有一個墓誌銘,標明是誰的骨灰盒。
為了慎重起見,全國政協讓李淑賢先提個建議。剛開始,我陪著她去了八寶山公墓谘詢,那兒的人告訴如不願意請人寫,可用有機玻璃刻字。問了問價,李淑賢嫌價格較貴又覺得不夠莊重。但她又不願意麻煩博傑來題寫墓誌。
晚上歸來,在她家吃飯。不知怎麼考慮的,她見我時常練毛筆字,就跟我商量,想讓我寫溥儀的墓誌銘。當時,我正跟李淑賢合作撰寫《溥儀的後半生》。於是,跟她說:這不那麼簡單。溥儀是一個重要曆史人物,讓誰寫他的墓誌,非同小可。一是得跟溥傑商量,再者也得全國政協點頭同意才行。
據我所知,她找了一次溥傑。好像溥傑說是讓她看著辦,隻要政協沒意見就行,他不管。她又找了全國政協,政協不好硬表態,讓她跟溥傑商量著辦。結果,在溥儀追悼會後的八寶山公墓通往東邊的石子路上,李淑賢又當著我的麵跟溥傑邊走邊商量,溥傑點了頭:最終決定讓我捉刀題寫溥儀墓誌。一件並非小事的事,就這麼商定了。
於是,1980年6月2日,在八寶山人民公墓第一展室東側室,我蘸著白漆在溥儀那梨木雕漆骨灰盒正麵,用稚抽的隸書字體捉刀題寫了未加任何評論的簡明墓誌:
全國政協委員愛新覺羅?溥儀生於一九零六年正月十四日,段於一九六七年十月十七日
一九八零年五月三幹日
末代皇帝的最後一次婚姻,隨著溥儀的蓋棺論定而告終結。然而,冥冥之中的溥儀永遠也不會獲知自己最後一次婚姻背後的內幕故事了。
這是他命中注定之緣,還是他命運片錯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