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凝聚了人與自然的生命智慧,闡述了中醫學理論係統,從古至今被中醫奉為圭臬。那古人如何看待身體內部的經絡係統呢?他們認為,“經絡者,所以能決生死,除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人體內遍布著縱橫交錯的網絡通道,它們如同自然界的江河,運載著體內氣血,維持著體內循環的暢通。在人體內,縱向循行的十四條氣血通道(稱為“經”)和橫向循行的十五條通道(稱為“絡”)共同交織成體內的經絡係統。

《黃帝內經》中論述經絡與髒腑共同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並就人體經絡係統的組成內容、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內髒的關係進行了全麵係統的闡述。經絡係統包括經脈、絡脈、經別,以及經筋、皮部等部分。它們都能夠通行氣血,溝通身體的表裏上下,聯係髒腑肢節。經絡暢通保障氣血運行的順暢,及時為體內的五髒六腑輸送營養物質,維和髒腑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支撐身體的有機運作,保持生命的健康。換句話講,經絡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源泉,即《黃帝內經·靈樞》中所載的“人之所以生”。

《黃帝內經》病因學說研究了導致人體產生疾病的諸多原因,依據“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哲學觀念,指出外在的自然氣候的異常變化與人體內在情誌的共同刺激是疾病產生的兩個重要原因。人體內在屬陰的五髒與外在屬陽的六腑與自然界是相生相養的,髒腑與十二經脈相應和,使得經脈既是人體生存的源泉,又成為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外部疾病侵犯人體時往往從表麵開始,然後慢慢向體裏發展,即外邪先從皮膚開始侵犯。而人體的經絡向外與皮膚相連,平素會運行氣血到表麵的皮膚,當外邪入侵時,經絡是第一層身體的保護傘,順暢的經絡係統會發揮其抵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一旦經絡出現故障,無法正常施展其護體的功能,身體便會被外邪侵襲,進而產生各種疾病。換句話講,經絡不通是一切疾病得以滋生的根源,即《黃帝內經·靈樞》中所載的“病之所以成”。

《黃帝內經》認為,“有諸內必形諸外”,人體內部的經絡與氣血運行直接關係著體征上的健康或疾病症狀,故而在經絡、髒腑、病因病機學說等基礎上闡述了多種病症的論治。《黃帝內經》強調經絡係統在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麵的極為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中醫按摩、針灸、刮痧、拔罐等療法,更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譬如咳嗽、風寒等都能通過經絡按摩、針灸等得到治療。換句話講,通經絡得以治百病,故稱經絡為“病之所以起”。

此外,在《黃帝內經》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逐漸生成了一套完整的養生學理論。先哲認為隻有正確看待自然天地,養成端正高尚的道德人格,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與生命觀念,才能保安康避百病,才是延年益壽的真諦所在。擺正心態,重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生存環境的和諧,調節身心的和諧,並且正確了解經絡在身體健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其聯通表裏、聯結上下的功能,並恰當處理經絡與髒腑、經絡與外邪之間的相生相長的關係,即能調養身體,“躋斯民於仁壽”。《黃帝內經》中還講,“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在這個預防思想下所形成的一套經絡按摩調理氣血,防治未得之病,提高生命質量的保守養生理論,已經成為現代中醫和大眾鍾愛的養生妙招。此謂經絡之“人之所以治”。

本書以《黃帝內經》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介紹經絡基礎知識,闡述人體十四大經絡以及重點穴位,講解感冒、失眠、高血壓等常見高發病,頸椎病、肩周炎等頸肩腰腿痛,月經不調、陽痿、不孕不育等婦科、男科病,小兒夜啼、小兒腹瀉等兒科疾病的經絡按摩療法,圖文並茂,讓你一目了然,輕鬆跟學治療百病。此外,還針對女性美容、兒童保健等讀者普遍關注的話題進行了主題闡述。最後,希望本書在提供易學簡便的中醫養生療法的同時,能夠給讀者帶去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開啟讀者全新的健康養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