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流暢維係人體經絡平衡

經絡是我們身體裏的靈丹妙藥,經穴養生是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健康養生大法。身體是否健壯及壽命的長短都與它息息相關。善用經絡,就是善待自己,造福家人。動動手指,讓身體氣血流暢,全家身體安康。

疏通經絡,開發人體大藥庫

人體內的經絡係統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脈和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等。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髒腑、肢節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維持著人體的平衡。一切疾病都與經絡的失調有關。保證經絡通暢,便能治已病、防未病。

【經絡學說的聖典】

據記載,中國最早的經絡學說出現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而真正為世人所重視並流傳至今的則是兩千五百年前的《黃帝內經》中的經絡學說。在《黃帝內經》這部曠世的醫學著作中,“經絡”這個概念貫穿全書,書中有《經脈》、《經別》、《經筋別論》等有關經絡的專篇,《黃帝內經》成為經絡學說的聖典。

《黃帝內經》記載,經絡是由經脈和絡脈組成的,經就是幹線,絡就是旁支。人體有十二條主幹線,以及任督二脈,還有無數條絡脈。經和絡縱橫交錯,在人體內共同構成一個環流網狀係統,遍布於全身的各個部位。它不僅分布於體表,而且進入體內,與髒腑相連,並且循環往複,周而複始,運行不息,擔負著運送全身氣血、溝通人體內外上下的功能。

《黃帝內經》的藏象理論將人體的內髒器官總括為六髒六腑,髒為陰,腑為陽,分別配置一條經絡,即十二正經,它們組合

成人體完整的陰陽組合係統。十二正經的循行,起始於環繞肺的肺經,順序經由各髒腑經絡,最後到環繞肝髒的肝經又再度回到肺經,形成循環全身之流程。六髒含心、肝、脾、肺、腎以及心包;六腑含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其中“三焦”不是獨立的髒器主體,而是按髒腑部位和功能分為三個部位:心、肺為上焦;脾、胃為中焦;肝、腎、大腸、小腸、膀胱為下焦。而傳統的五髒六腑,源自中國先秦至漢代時占主導地位的“天六地五”學說。當時人被認為是天地陰陽相合的產物,人的五髒應地之五行、六腑應天之六氣,所以,盡管之後五髒中增加了心包一髒變為六髒,仍一直沿用“五髒六腑”的說法。

《黃帝內經》這樣闡述經絡的作用:“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靈樞·經脈篇》)“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靈樞·經別篇》)。

隻要我們掌握了這些經絡穴位及正確的疏通刺激方法,就能把健康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這句話不僅是學醫者的至理名言,也是珍愛生命眾人的養生真理。

懂得養生的古人把經絡看成生命的半邊天。熟識經絡來調氣養生,使宗氣振奮,營衛暢通,元氣充沛,就能夠神氣十足地健康生活,且能抗衰老、防疾病、延年益壽。經絡養生既可以增強自身功能,又是適應自然的捷徑。因此,現代也有學者將經絡稱作“人體的醫魂”。

按摩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曆史悠久,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人類健康事業的瑰寶。

在原始社會中,為了緩解日常生產帶來的疲倦感或者捕獵中受到的傷害,人們會下意識地用手去按揉疼痛部位,這就是按摩的雛形。

到春秋戰國時期,按摩作為一種主要的醫療方法得到廣泛的應用,並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係,誕生了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

此後,按摩術在秦、漢、魏、晉又有所發展,到隋唐時期,按摩治療發展到鼎盛,表現在其不僅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病症,還用於自我保健和疾病預防方麵。當時太醫院中設有按摩科,有“按摩博士”的官職負責按摩治療的高等教育。

宋、金、元時期,按摩又有所發展,突出表現在對婦科疾病和眼科疾病的治療以及推拿手法的理論研究等方麵。

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統治階級對按摩的歧視,按摩由興盛逐漸衰落。太醫院中取消了按摩科,但是傷科和小兒科迅速發展,尤其是在小兒按摩方麵,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小兒按摩手法、按摩穴位和補瀉理論體係。

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家中醫政策的指引下,按摩進入高等醫學教育,在臨床、教學和研究方麵都取得了迅猛的發展。隨著人們對傳統療法、綠色療法的需求日益增長,經絡按摩已經進入人們的視線,成為健康養生的大眾療法。

按摩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甚至走出了中國,走向了世界,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和接受。

【神秘的陰陽經絡】

陽經的含義

太陽經:指陽氣旺盛,因為其位置在人體的最表層,在人體感受到外邪後,它是最先發病的經脈。

少陽經:有陽氣減弱的含義,其位置在半表半裏,位於太陽與陽明之間,故為太陽與陽明兩經之間的樞紐。

陽明經:是陽氣發展的最後階段,也有“在太陽和少陽兩經陽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的意思,其位置在太陽與少陽的裏麵。

陰經的含義

太陰經:指陰氣旺盛,因為其位於三陰經的最表層,故有“太陰為開”之稱。

少陰經:有陰氣減弱的含義,其位置在太陰與厥陰的中間,故有“少陰為樞”之稱,也就是說,本經在兩陰經之間起著樞紐作用。

厥陰經:是陰氣發展的最後階段,開始重新向陽的方麵轉化。即在太陰和少陰兩經陰氣交盡之際,其位置在太陰與少陰的裏麵,故有厥陰為合之稱。

陰陽經脈的配對

在中醫學上,五髒屬陰屬裏,故為內,六腑屬陽屬表,故為外,五髒六腑有相互表裏配偶的關係。故陰經屬陰,屬內;陽經屬陽、屬外,兩者相對。陰經和陽經同髒腑表裏關係一樣,相互配對:

手太陰肺經(裏) 手陽明大腸經(表)

足太陰脾經(裏)足陽明胃經(表)

手少陰心經(裏) 手太陽小腸經(表)

足少陰腎經(裏)足太陽膀胱經(表)

手厥陰心包經(裏) 手少陽三焦經(表)

足厥陰肝經(裏)足少陽膽經(表)

【經絡穴位是人體大藥庫】

傳統中醫學特別強調經絡穴位的重要性。經絡是人體氣血流行的通道,它內連於髒腑,外達於四肢,是內在髒腑與外在四肢穴位的聯係通道。人體不適多由經絡氣血不暢或不足引起。

按摩時,刺激外在的穴位,可激發經絡的經氣,並通過經氣運行將這種信息傳達到內髒,從而對內髒產生調整作用。按摩穴位時的酸、麻、脹、痛感覺可沿著經絡傳導到病變的部位,傳統稱為“得氣”,現在稱為“循經感傳”。

按摩時若出現循經感傳,氣血通暢,則會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當然,沒有循經感傳並不意味著沒有效果,這要看各人的體質情況。身體敏感程度不同,其“得氣”的感覺是不同的。但隻要刺激經絡穴位,都會產生一定的調整作用。因此,按摩時找準經絡穴位,可取得更好的療效。

造成經絡氣血不暢或不足的原因有多種,大致分為“外因”和“內因”。所謂外因,是指寒冷、濕氣、季節變換、天氣變化等隨時變化著的自然環境因素。所謂內因,是指人自身的感情、情緒變化,即所謂的“七情”——喜、怒、憂、思、悲、驚、恐。這些外因或內因,使人體經絡氣血滯留,導致內髒或體內其他組織異常,從而出現各種症狀。

當外邪侵襲人體或人體內部功能不協調時,就會在人體體表出現疼痛、酸困的點或線,這些線就是所謂的“經絡”,而這些疾病的反應點就是“穴位”。經絡與天地相合,經穴的數量也與一年365天相配,因此,全身共有365個經穴。

如果把人體內的各個髒器和經絡比喻為水龍頭和水管,那麼,隻要水管沒有異常,從水龍頭流出的水就可以暢通無阻。人體的穴位相當於水管上的一些點,通過按壓這些點,可以調整水管裏的水流。而通過按壓這些點去體會是否有異常反應,也可知道水管的運行情況是否正常,或者說其連貫的髒腑是否健康。

輕鬆穴位按摩,祛病又長壽

《黃帝內經》記載:“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當經絡不通時,某些身體部位會有所反映,這時通過按摩疏通經絡中的氣血,則能保證身體平衡,應對各種疾病。本節從經絡按摩的初級知識講起,具體闡述按摩前的準備工作、使用宜忌與注意事項,並展示多種按摩手法及其操作方法,為通過按摩保健祛病打下堅實的基礎。

【按摩前必須要做的功課】

環境準備

按摩是人人可操作的放鬆及保健方法,在任何環境下都可進行,但一個幽雅、整潔、安靜、舒適的環境必然有利於心理及生理上的放鬆。按摩時可播放喜愛的輕音樂,噴灑少量的香水或空氣清潔劑,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減少按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打擾,如關閉電話等。

物品準備

按摩床:普通的家庭單人床或地毯對於按摩來說都是很適宜的。床不能太高或太低,但低一點的床更有利於施術者在按摩過程中利用自己的體重。

軟枕:仰臥位時在頸下或俯臥位時在胸前、小腿前墊放軟枕,可減少固定體位時間過長引起的局部不適。

純棉的毛巾被或布單:按摩巾可用純棉

的毛巾被或布單,這不僅能讓患者感覺到舒適、溫暖,而且可避免化纖或粗糙布料對施術者手部皮膚的損傷。

潤滑油:可以用按摩油、精油,或者用普通的乳液、滑石粉也行,目的是有利於推法、擦法的操作。

精神準備

施術者和受術者身心的放鬆對按摩的效果尤其重要。放鬆的前提是受術者要對施術者有充分的信任。施術者全身的放鬆能保證手法舒適、自然、柔和、透徹,而受術者的放鬆可使手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施術者如果心情緊張,該放鬆的肌肉不放鬆,就會手法不到位,甚至在按摩過程中滿頭大汗。心情放鬆,手法放緩,是對施術者的基本要求。受術者應該找一個舒適的體位,以保證身體各部位可充分放鬆。

按摩順序

通常的按摩是講究先後順序的,一般都先取俯臥位按摩腰背及下肢後側,後取仰臥位按摩頭麵部、胸腹部、下肢前側,最後取坐位按摩頸、肩、上肢。單一部位的按摩手法操作程序,遵守“放鬆→治療→放鬆”及“麵→線→點→麵”的原則。【按摩適合哪些病症】

傷筋疾病

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頸、肩、腰、腿痛。由於急性扭傷、慢性勞損及老化導致運動係統的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關節軟骨等損傷,從而出現頸、肩、腰、腿等處的疼痛,是按摩最為見效的疾病。

內科疾病

頭痛、失眠、便秘、腹瀉、腸胃不適、咳嗽、抑鬱等內科疾病都可以通過按摩取得有效的治療。

婦科疾病

痛經、閉經、生殖係統炎症、子宮肌瘤等,按摩可得到調理緩解。

另外,神經精神、內分泌、免疫係統和消化係統疾病,通過按摩也可以達到比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除了作為疾病的輔助治療方法之外,按摩還可以作為日常放鬆身心、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不宜按摩的情況】

按摩治療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放心采用,但是對於一些特殊情況,按摩可能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會加重病情。以下情況需要特別注意:

1.局部有皮膚破損、出血、感染,或局部損傷腫脹嚴重,或有骨折、脫位、結核、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腫瘤、嚴重骨質疏鬆等疾病的患者,不宜按摩。

2.患有嚴重心、肺、腦、肝、腎等內髒疾病,或有血液病容易出血不止的人,不宜按摩。

3.有傳染病或身體極度虛弱的人,不宜按摩。

4.身體過度疲勞、饑餓、醉酒的人,不宜按摩。

5.孕婦或經期婦女的腰骶部和小腹部,不可按摩。特別是孕婦的肩井、合穀、三陰交、昆侖、至陰等一些活血通經的穴位不能按摩,以免流產。

6.疾病本身比較嚴重,如疼痛嚴重,有嚴重的脊髓、神經幹、血管壓迫或損傷者,亦不可按摩。

【按摩的時間怎麼掌握】

一般30~40分鍾,具體情況具體安排。

經常按摩的穴道:合穀、足三裏、關元、三陰交等養生穴。

洗浴後按摩:沐浴或足浴後有利於體內循環,按摩效果最好。

睡前按摩:消除疲勞,利於入睡。

清晨按摩:消除睡眠帶來的水腫,提高化妝品的附著性。

時間分配依部位而定:重點部位時間長些,次要或輔助部位短些。

時間長短依按摩者的功力和受摩者的體質而定:功力好的可做久一些,身體虛弱的盡量少做手法。

無須每天按摩:一般1周2~3次。急性病以治愈為度,可能1次或數次;慢性病一般以10~15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數天至1周。

【按摩的用力竅門】

按摩需要用力,但用的是巧力。重得舒適,輕得實在,即中醫推拿講的“重而不滯,輕而不浮”。

施力和放鬆力道的時間要一致,出力最大時需停3~4秒再放鬆力道,千萬不要蜻蜓點水,這樣效果會打折的。

力道的作用部位

一般為病變引起的局部異常處、重要的穴道。

力道的輕重

內科病:力道輕柔而持久。

傷科病:力道重而短。

急性病(如胃痛)力道要重,隻凝集在幾個重要穴道,使功力直達病所。

慢性病(如筋肉勞損)力道由輕到重,以點帶麵使功力充分滲透體內。

實證、體質好者:力道重。

虛證、體質弱者:力道輕。

正常人、一般體質者:力道適中。

力道的方向

一般指向病變所在,開始垂直用力,克服皮膚的阻礙,使功力進入深部後再轉向病所,緩緩用力。

【按摩後會有哪些反應】

正常反應

按摩後,受摩者感到舒適、輕鬆,原有病痛明顯減輕。少數人感覺輕微不適(疲乏、肌肉酸脹、局部充血、皮膚溫度增高、局部疼痛、瘀斑等),這與受摩者的體質、適應力,按摩者的手法熟練度、刺激量、操作時間有關,多屬正常的生理保護性反應,一般在短時間內會自行消失。

異常反應

1.按摩後效:按摩後,原有病痛沒有馬上減輕,但經過一段時間休息後會逐漸消失。說明原來的按摩效果仍在發揮作用,加上體內的自身調節,最終達到治愈的目的。

2.病情明顯加重,感到嚴重不適時,可能與下麵幾點有關:按摩時,受摩者肌肉不夠放鬆,偶爾可造成腰、背部挫傷、岔氣等。按摩者施用手法時,動作粗暴,用力過猛,如牽拉法、扳法操作不當,可造成關節或軟組織扭傷、拉傷等。

總之,出現以上情況,應立即停止按摩,及時到醫院就診。

【如何正確找到穴位】

常用取穴方法如下。

利用手指寬度測量

以被按摩者本人手指的寬度作為標準來測量並取穴的方法。

拇指同身寸:以被按摩者拇指的指間關節的寬度作為1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被按摩者中指中節屈曲時橈側兩端紋頭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

橫指同身寸:又叫“一夫法”,是將被按摩者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並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標準,其四指的寬度作為3寸。

通過體表標誌尋找穴位

通過體表標誌尋找穴位的方法是以人體體表的各種解剖標誌作為依據來取穴。

1.頭部以五官、眉毛和發際為標誌。如兩眉之間取印堂。

2.背部以脊椎棘突和肋骨等為標誌。如肋弓下緣水平相當於第2腰椎;第7頸椎和第1胸椎之間取大椎。

3.胸腹部以乳頭、胸骨劍突和臍孔等為標誌。如劍突與臍連線中點取中脘;兩乳頭之間是膻中。

4.四肢以關節、骨髁(踝)為標誌,如陽陵泉在腓骨小頭前下方等。

利用特殊姿勢定位置

以被按摩者處於某種特殊姿勢時所出現的標誌作為取穴的依據。如曲池穴在屈肘時的肘橫紋外側端後5分處;解溪穴在足背屈時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兩筋之間;曲泉穴在屈膝時膝內側的橫紋端取之。

利用按壓感覺找穴位

如果按壓在正確的穴位上,局部往往有能忍受的、按壓之後舒服的感覺。如果位置不對,按壓的疼痛感難以忍受。

【穴位按摩常用手法】

按法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除局部病灶和疼痛,使血液循環和經脈運行通暢,調節全身代謝。如按腹部可以促進胃腸道運動,治療腹部疼痛和其他症狀。

要領:⑴按壓時逐漸用力。⑵作用於背部時,隨受摩者的呼氣向下按壓,瞬間用力。

使用部位

說明

適用部位

手指

用拇指指腹在穴位或局部做垂直向下的按壓,片刻即可。常與揉法結合使用,組成按揉法

全身各部位均可應用,尤以穴位處最為常用

手掌

手指合並,利用掌根或手掌或小魚際著力於體表治療部位進行按壓;也可以雙手交叉重疊對定點穴位進行按壓

適合腰背部、胸腹、骶部、下肢部

手肘

肘關節彎曲,利用肘端針對定點穴位施力按壓

適合肥胖者及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腰背、臀部、大腿的酸痛部位

捏拿法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疏通經絡、祛風散寒,治療發熱、肌肉酸痛等病症。

要領:⑴前臂放鬆,手掌空虛。⑵捏拿時,方向與肌腹垂直,以掌指關節運動為主,指間關節不動。⑶動作連貫,用力由輕到重。

使用部位

說明

適用部位

手指

用拇指和食指、中指或拇指和其餘四指對合成鉗形,施以夾力,捏拿提起治療部位。動作要有連貫性

常用在頸部、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可有效改善酸痛

揉法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揉散開病邪會聚處的包塊,能促進氣血運行、祛除病邪、散寒、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要領:⑴以肢體近端帶動遠端做小幅度的環旋揉動,如前臂帶動腕、掌做掌揉法。⑵著力部位要吸定穴位,帶動深層組織。⑶壓力均勻,動作協調有節律。

使用部位

說明

適用部位

手指

以拇指或中指的螺紋麵,在穴位或局部做回旋揉動,片刻即可。揉動的手指不能離開皮膚

全身各部位均可應用,尤其適合局部酸痛部位。常用於頭暈、偏頭痛、腹痛、四肢疼痛等

手掌

手指合並,利用掌根或雙手交叉重疊的方式,針對痛點或穴位進行片刻、由輕而重的回旋揉動

適合麵積較大且平坦的酸痛部位,如腰背、胸腹等

推法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疏經活絡,能旺盛氣血、消除疲勞、滋潤皮膚等。

要領:⑴著力部位緊貼皮膚,壓力適中,做到輕而不浮,重而不滯。⑵推時手指在前,掌根在後。⑶速度均勻。

使用部位

說明

適用部位

手指

以拇指指腹或側麵,在穴位或局部做直線緩慢推進

適合肩背、腰臀、胸腹、四肢,如肩膀酸痛、四肢局部酸痛

手掌

利用掌根或手指著力於體表治療部位,緩慢推動,也可利用雙手交叉重疊的方式推進

適合麵積較大的酸痛部位,如胸腹、肩背、腰臀、下肢部位

手肘

肘關節彎曲,利用肘端緩慢施力推進

適用於較肥胖者及肌肉豐厚的部位,如臀部和大腿

擦法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消除疼痛、驅散風濕等。

要領:⑴擦動時直線操作,不可歪斜。⑵著力部位緊貼皮膚,壓力適中。⑶動作要連續,速度均勻且快,往返距離盡量拉長。

使用部位

說明

適用部位

手掌

腕關節伸直,用全掌或小魚際或大魚際緊貼於治療部位肌膚,並稍微用力下壓,做上下或左右的往返按摩移動

全身各部位均可應用,尤其適用於腰骶、四肢、肩背及關節部位酸痛的治療

摩法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調節氣血運行,調整脾胃及其他內髒的功能。

要領:⑴上肢和腕掌放鬆,輕放於穴位上。⑵動作緩和協調,用力宜輕不宜重,速度宜緩不宜急。

使用部位

說明

適用部位

手指

利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等指麵,在穴位或局部進行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輕揉按摩。每分鍾120次

手掌

全身各部位均可應用,尤其適用於胸部脹痛

利用手掌麵或掌根,進行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輕揉按摩。每分鍾80~100次

全身各部位均可應用,尤其適用於腹部脹痛

擊打法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舒筋活絡、促進氣血運行、消除肌肉疲勞和緩解痙攣等。

要領:⑴腕關節放鬆,以肘關節的屈伸帶動腕關節自由擺動。⑵擊打時要有彈性、有節律。

使用部位

說明

適用部位

手指和掌側

五指伸直,雙手相合,同時擊打施治部位。這種方法可通過振動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肌肉疲勞

適合頭部、頸肩部以及四肢部

手掌

以拳麵、拳背、拳底有節奏地擊打特定部位

適合背部、腰骶部及下肢

振法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聰耳明目、養血安神、和中理氣、消積導滯、溫經止痛等。

要領:⑴著力部位要緊貼皮膚。⑵頻率要快,每分鍾振200~300次。

使用部位

說明

適用部位

手掌

以掌置於一定部位,做連續、快速、上下顫動

適合頭部、腹部、腰部

手指

以中指指端置於穴位,做連續、快速、上下顫動

適合頭部、腹部、腰部

梳頭櫛發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清頭明目、醒神止眩、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等。要領:動作輕快。

使用部位

說明

適用部位

雙手

兩手十指屈曲,從前至後做梳頭動作

適用頭部

點法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鎮靜止痛、疏通經絡、解除痙攣以及調節髒腑機能。

要領:手指用力保持一定姿勢,避免在點時出現手指過伸或過屈,造成損傷。

使用部位

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