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部位

雙手

以指端著力,持續按壓穴位,也可瞬間用力

適用於全身各個部位

搓法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舒筋活絡、調和氣血、疏肝理氣、緩解肌肉痙攣等。

要領:⑴用力對稱。⑵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搓法

使用部位

說明

適用部位

雙手

兩手夾住肢體相對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動,同時上下往返移動

用於上肢、下肢部

撚法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通經活絡、滑利關節、促進末梢血液循環等。

要領:⑴撚動要快,移動要慢。⑵撚動時以食指運動為主,拇指運動為輔。⑶動作要有連貫性。

撚法

使用部位

說明

適用部位

拇指

用拇指螺紋麵與食指橈側緣夾住一定部位,做上下快速揉撚

用於手指部和耳部

拍法

此手法的主要作用:舒經活絡、調和氣血、緩解肌肉痙攣以及消除疲乏等。

要領:⑴一定是虛掌拍打。⑵腕關節自由擺動,肘關節自由屈伸。⑶可雙手配合。

拍法

使用部位

說明

適用部位

五指

五指並攏且微屈,以前臂帶動腕關節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後落;腕先抬,指後抬,虛掌拍打體表

適用於全身各個部位,尤其是頸肩部、背部、腰骶部以及大腿部

簡易足底按摩,協調髒腑功能

人的足底存在全息反射區,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能在足底找到相對應的區域,五髒六腑也能在腳上有相應的投射。足部還是全身六大經脈的起始點,眾多穴位與內外環境相通。隻要正確把握足底按摩的方法,就能聯動全身,調理身體平衡。在中國,足底按摩經過了數千年的演變,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手法和套路,時至今日已成為大眾居家自療的妙方。

【神奇的足全息】

生物全息理論認為,人體的許多局部組織器官,如足、手、耳都可以像一麵鏡子那樣準確反映出全身的生理狀況和病理變化。若這些部位發生皮膚色變,或有壓痛等異常狀況,就表明相應的組織器官已發生生理或病理變化。在病理條件下,全身的病理信息也相應地出現在全息胚的對應點上。

足是一個全息胚,它包含的反射區對應於全身各個器官,因此刺激足部相應的反射區,可以起到診斷治療疾病的目的。

一旦腳部發生病變,就會影響全身的健康;如果全身某一部位出現病變,必然會在雙腳的相應區域準確無誤地反映出來,即出現壓痛感,或氣泡、顆粒、條索、結節、小硬塊等異常現象。例如,當心髒反射區蒼白凹陷時,便是提示心肌缺血或冠狀動脈功能不全。

從左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體全身各髒腑器官在腳部都有其相對應的反射區,即足底反射區至人體髒腑器官的解剖投影區域。

【神奇的足療功效】

改善血液循環

雙足處於人體最低的部位,離心髒最遠,很容易出現末梢循環障礙,供血不足,靜脈回流不暢,一些新陳代謝的廢物可能在足部沉積下來,產生一些毒素,侵犯各個關節和器官,引起關節炎和一些器官的病變。通過對足部按摩刺激,使足部的血液循環通暢,可將積存在足部的代謝產物運到腎髒處理後排出體外。

調節髒腑功能

對足部反射區施加的刺激,通過神經反射作用,能調整其所對應的髒腑器官的功能,使功能紊亂的髒器轉為正常。對足部各腺體反射區施加的刺激,能有效地調節各內分泌腺的功能。由於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過血液循環能到達人體各個部位,因此可對全身產生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增強機體免疫力

研究證實,中樞神經係統對免疫具有調節作用。足部按摩可以引起一係列的神經生理反應,活躍網狀內皮細胞,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同時還可調節內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尤其是對脾和各淋巴結等反射區的按摩,可增加血液中白細胞總數並提高吞噬細胞的活性,激活T淋巴細胞及B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對足部的脾髒反射區及淋巴係統反射區施加按摩刺激,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對免疫功能低下或變態反應性疾病均有較好的療效。

消除疲勞病痛

足療可以緩解疲勞及消除病痛,改善睡眠和食欲,保持大小便通暢,改善各種亞健康狀態,使人精神煥發。

在人體內存在多種能夠攻擊、氧化細胞膜,從而造成細胞功能損害的物質,其中最主要的叫做氧自由基,它與人體疾病、衰老和死亡均有直接參與的關係。人體中的氧自由基和羥自由基極不穩定,活性極高,對組織細胞具有很強的損害作用。它們的代謝產物會引起人體主要血管活性物質的比例失調,從而使細胞供氧不足、新陳代謝減慢、組織器官受損等。

足部按摩可以激活人體紅細胞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從而清除血液中的氧自由基,以減少血漿過氧化脂質的形成,進而減少對細胞的損害,同時具有保健和抗衰老的作用。【經絡與足部的聯係】

中醫學認為,足與內髒之間是依靠經絡溝通的,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若經絡不通,氣血循行受阻,則百病叢生。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脈,陰蹺脈、陽蹺脈和陽維脈均循行經過足部。因此每隻腳上都分布著大量的經穴與奇穴。由於這些經絡聯係了髒腑及全身重要組織器官,因此,在足療時按摩這些穴位可以治療許多髒腑器官的疾病。

在人體的12條經脈中,有6條到達足部,足部76個穴位的功效大多與足部反射區的位置相一致。中醫學認為,五髒六腑的病變,可以通過經絡將病氣反映到人體體表穴位或足部反射區上;采用足部按摩,可以疏通經氣,消除病灶,恢複和調節患者髒腑經絡氣血的正常功能,從而達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足部的解剖】

了解足部的結構,是找準足部反射區的前提。

正常人體的足部是由26塊骨頭組成,可以分為跗骨、蹠骨、趾骨。

1.跗骨:共7塊,即距骨、跟骨、骰骨、足舟骨及3塊楔骨 (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和外側楔骨),主要構成足跟和足背的一部分。跗骨分為近側、中間、遠側三部分。跟骨在後下方,其後端隆突為跟骨結節。距骨在跟骨的上方,跟骨的前方接骰骨,距骨前方接足舟骨,足舟骨的前方為3塊楔骨。

2.蹠骨為5塊,從內側向外側依次稱為第1~5蹠骨。每塊蹠骨也可以分為底、體和頭三個部分。第1~3蹠骨底與楔骨相關聯,第4、5蹠骨底與骰骨相關聯。蹠骨頭與趾骨相關聯。

3.趾骨共有14塊,比指骨短小,腳趾為2節,其餘各趾均為3節。

【足療宜與忌】

適應證

足療適應證非常廣泛,無論急慢性疾病,應用足部按摩或足部藥浴都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足療廣泛適用於內科、兒科、婦科、傷外科、皮膚科、眼科與耳鼻喉科等各科內外諸多疾病,而且見效快、療效好。足部按摩在臨床上可以治療一些急性病,有些是一次即可治愈,有些疾病則需幾次,如胃腸道痙攣、心絞痛、咽喉痛、上呼吸道感染、痛經等疾病;也可以治療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高血壓、眩暈、失眠、腰腿痛等。這些疾病,隻要堅持治療,就會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禁忌人群

足療的好處固然很多,但有些人群不適合做足部按摩。

1.吐血、嘔血、便血、腦出血、胃出血、子宮出血、內髒出血等患者,如進行足部按摩,會因血液循環加快而引起更大的出血。

2.婦女妊娠期間,進行足部按摩會引起子宮出血過多,也可能會影響胎兒的健康,因此妊娠期應禁用。婦女月經過多者應慎用,以免出血過多。

3.嚴重的心、肝、肺係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病情不穩定者和嚴重腎衰竭、心力衰竭以及肝壞死等嚴重疾病患者。

4.危急重疾病,如急性腹膜炎、宮外孕等患者;某些傳染性疾病,如流腦、乙腦急性期患者。

5.患有活動性結核性疾病的患者,如處於肺結核活動期及梅毒、腦血管病的昏迷期,以及長時間服用激素和極度疲勞者。

注意事項

為了提高療效並減少做足療的不適反應,進行足部治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按摩者治療前要將指甲剪短,以防在治療過程中刺傷皮膚。用肥皂將雙手和患者的雙腳洗淨。在按摩的反射區內均勻地塗上按摩乳或凡士林油,起潤滑皮膚、防止擦傷的作用。

2.按摩時被按摩者應先用熱水洗腳後全身放鬆,情緒穩定,仰臥床上;按摩者取坐勢,在膝蓋上置毛巾,將患者的腳放置在自己的膝蓋上。

3.按摩每個穴位前都應測定一下病理反射區的反射疼點。按摩者可用自製檢查棒,尖端如圓珠筆尖端即可。用此尖端輕紮探測一下病理反射區,如患者有紮刺樣疼感,即是病理穴點,即可在此著力按摩。

4.老年人骨質脆而易碎,關節僵硬,小孩皮薄肉嫩,按摩時應以輕手法為主,可用指腹施力,不可用力過度,以免損傷到皮肉筋骨。

5.如是慢性病,在足療期間,切忌盲目停服藥物。患有其他病症時同樣應該按照醫師處方服藥,絕對不能私自停藥。在係統進行正規治療的同時進行足部按摩,待病情好轉後再逐漸減少藥量。

6.心髒病、糖尿病、腎髒病患者按摩時間每次不宜超過15分鍾,有嚴重疾病者,應以係統的正規治療為主,可選擇足療進行輔助治療。

7.按摩後半小時內宜喝溫開水500毫升,有嚴重腎髒病及心力衰竭、水腫患者,喝水不宜超過150毫升。

8.飯後1小時內不宜按摩,以免對胃產生不良刺激。飯後體內大部分血液都會流向消化道,如果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係統的血液就會轉而流向下肢,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缺乏。

9.在情緒衝動、精神緊張和身體疲勞的時候均不宜進行按摩,需待情緒穩定,體質正常時再做。

10.對一些疑難疾病或長期服藥的患者來說,接受足療的效果較慢,需持之以恒,方能見效。【足療前的準備與體位】

家庭足療不像在足療店,在家做足療一切要自己動手,足療前適當準備和了解體位是必需的。

足療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要清洗雙足,趾甲過長的應適當修剪,防止在治療的過程中造成損傷。鋪好治療巾,在足上罩上塑料袋,可以防止皮膚的交叉感染。

體位

可以取臥位或坐位。一般是被按摩者平躺在治療床上接受治療,有利於精神放鬆。按摩者在按摩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被按摩者的反應,對疼痛是否耐受,有無出汗及虛脫情況。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處理。

足底按摩順序

按摩順序不對往往會影響其他器官的功能,如果次序不當,則引起功能失常。所以在足部按摩時,應注意順序,尤其是對足部反射區的按摩更需注意,以便使身體各器官保持最佳的協調狀態。

一般疾病的治療和保健,應該按下列順序進行:首先采取全足按摩。一般先從左腳開始,腎、輸尿管、膀胱三個反射區按摩三遍,再按腳底、腳內側、外側、腳背的順序進行,結束時再將腎 、輸尿管、膀胱三個反射區按摩三遍;然後再按上述順序按摩右腳;最後是對症按摩。

在按摩時,關鍵是要找到敏感點,這樣不需要用多大力氣,被按摩處就會產生酸、麻、脹、痛感,療效自然就能提高。如果處於緊急狀況,需要立即緩解的,如偏頭痛、牙痛、關節扭傷等,可直接按摩相對應的反射區。

【足底按摩的時間與療程】

按摩的時間

根據病情和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按摩時間,有利於提高足療的治療效果。

對於按摩的時間,根據病情和具體情況選擇,其目的在於使患者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下麵是一些具體要求:

1.每次按摩的總時間,一般在半小時左右。如病情複雜或病症較重,可適度延長時間。按摩時間太短,則達不到治療效果。但如時間過長,則易引起疲勞,可見適宜的按摩時間十分重要。

2.每個反射區的具體按摩時間各不相同,要根據病症反射區的變化而調整。在一般情況下,腎、輸尿管、膀胱反射區各按摩2~3分鍾,頭頸部反射區大約按摩3分鍾,其他反射區大約2按摩分鍾。有些反射區,如肝、肺反射區按摩時間不宜過長。主要病症反射區按摩時間長一些,按摩約5分鍾,保證足夠的治療量。

3.最佳治療時間是睡前半小時內。

4.如條件允許,每日按摩的次數,以2次或3次為佳。

按摩療程

第一療程,1天按摩2次,7天為1療程;第二療程,1天按摩1次,14天為1療程;第三療程,隔日按摩1次,20天為1療程。一般1~3個療程見效。如果是慢性疾病,則需延長按摩療程。

【如何選取足部反射區】

不同的病症要選用不同的足部反射區,並製訂不同的足部治療方案。

病理反射區的分類具體如下:

基本反射區

腎、輸尿管和膀胱這三個反射區,稱為“基本反射區”,是足部按摩中極其重要的區域,可以增強排泄功能,將有害物質排出體外。因此,每次按摩開始和結束時都要連續按摩這三個反射區。

對症反射區

對症反射區指病人主要病症相對應的反射區。如睾丸疾病選擇睾丸反射區;鼻炎選用鼻反射區;上呼吸道感染選用肺和支氣管反射區;前列腺增生選用前列腺反射區;膽囊炎選用膽和肝反射區等。

輔助反射區

輔助反射區為關聯反射區,是與病因有關的病理反射區。如肺部疾病除已選取的反射區外,還應增加鼻、咽喉、扁桃體、大腸等反射區。各種炎症,應選取肺、脾、淋巴結(依患病部位而選取)、腎上腺、甲狀旁腺、扁桃體等反射區來配合。總之,對不同的病症不能用一個不變的方案進行治療,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足底按摩手法要求】

治療時受術者要采取合適的體位,施術者在手法、用力及節奏上也有嚴格的要求。

選取正確的姿勢

受術者取仰臥位,全身盡量放鬆。被按摩的足可放在施術者的膝蓋上或方凳上或床邊,以便能隨時屈曲腿部或翻動足掌,使施術者能看清及找到足部的反射區。施術者要取舒適的坐姿,按摩時的體位應能自由轉動,身體不要歪斜,以免引起腰部勞累酸痛。要正確運用按摩手法,防止手指受傷。

用力均勻適宜

按摩時手法應輕重適宜。開始用力宜輕,中間逐漸加重,然後再輕按。按摩過程中力度加大時,患者病理反射區會有疼痛感,這種痛感是按摩效應,力度以患者能忍受為佳。按摩力度的合適與否是能否取得療效的重要因素。力度過大,則患者無法忍受;力度過小則效果不佳,所以力度要大小適度、均勻。運用的力度以按摩處有酸、麻、脹、痛感,即“得氣”為原則。另一方麵按摩力度要漸漸滲入,緩緩抬起,有一定的節奏,不可忽快忽慢、時輕時重。快節奏的按摩一般適用於急、重症。

要有節奏

動作要有節奏,使被按摩的反射區受到有規律的刺激。而且施術者有節奏地用力與放鬆,也不容易感到疲勞。【足底按摩常用手法】

足底按摩的過程中存在幾種比較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單食指扣拳法、雙指鉗法等,隻有不斷練習並掌握了這些基本手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單食指扣拳法

單食指扣拳法是按摩者一手持被按摩者的足,另一隻手半握拳,中指、無名指、小指屈曲,以食指中節近側第一指間關節背側為施力點,定點頂壓。

雙指鉗法

按摩者的無名指、小指屈曲緊扣於手掌心,中指微微彎曲後插入被按摩者足趾之間作為襯托,食指第一指關節屈曲90°,第二指關節靠近中指側麵放於準備按摩的反射區上,拇指指腹緊緊按在食指第二指關節的拇指側,借拇指指關節的屈伸動作按壓食指第二指關節刺激反應區。

拇指指腹按壓法

拇指指腹按壓法是用拇指指腹為著力點進行按壓的手法。

單食指勾掌法

按摩操作者的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一、二指關節屈曲成90°緊扣於掌心,食指第一指關節屈曲,第二指關節屈曲成45°,食指末節指腹指向掌心,拇指指關節微微屈曲,虎口張大,形成與食指對峙的架勢,形似鐮刀狀。以食指第一指關節屈曲90°後頂點的拇指側為發力點。

雙拇指指腹推壓法

用雙手拇指指腹同時用力按壓。

拇指推掌法

按摩操作者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一、二指關節微微屈曲,拇指指腹與其他四指相對,虎口適度張大。以拇指指腹為發力點。

雙食指刮壓法

操作者雙手食指彎曲,用雙手食指側緣同時施力刮壓。

雙指扣拳法

操作者一手持腳,另一隻手半握拳,食指、中指彎曲,以食指、中指的第一指間關節頂點施力按摩。

【足底按摩常用工具】

在足部按摩中,操作者如果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單純用手指按摩,手指很快就會疲勞、酸軟,達不到按摩力度,影響按摩療效。因此,最好配置一些按摩工具。

按摩錘

形狀如同傳統的錘子,質地分金屬和硬木兩種。錘頭一端為圓錐體,另一端為圓柱麵,錘頭可以用橡膠墊包裹。按摩錘可以進

行快節奏的叩擊、擦法、推法等手法,可以施術於足部的大部分穴位和反射區,使用時注意調整好力度和頻率。

按摩板

多為橢圓形板狀器具,可以代替手部壓揉法。

按摩棒

選一硬木,兩頭均磨成圓球形,用細砂紙打磨光滑即可使用。

按摩膏

按摩膏有油性和乳劑兩種類型。油性按摩膏適合冬季使用,因為冬季人體皮膚較幹燥,油性按摩膏有防止皸裂、滋潤皮膚的作用;乳劑按摩膏適合春、夏、秋季。

【足療後的正常反應】

足部治療後可能會有一些不適或其他一些特殊反應,這些可能是正常反應,一般過一段時間就會自動消除或緩解,不必緊張。

睡眠增加

患者感到治療過程中非常困倦,總想睡覺,夜裏睡眠加深。此種反應表示患者機體的生理功能正在進行自我調整,正處在一種“保護性抑製”狀態中。

出汗增加

足部出汗增加則說明足部的血液循環大為改善,可增強足部穴位對刺激的敏感性,提高治療效果。

排尿增多

患者排尿增多,並有奇臭,說明體內毒素和淤積物被排出體外。

大便次數增加

足部按摩後,患者大便次數和量明顯增加,臭味也增加,排氣增加,甚至治療時就有排氣,說明患者的腸蠕動加強,對於消除腑氣不暢所引起的病症大有幫助。

足踝腫脹

那些患有淋巴阻塞的病人足踝腫脹尤為明顯,但是隨著病情好轉腫脹會自然消失。初次施行足部按摩後,第二次按摩該反射區一碰就疼,這不要緊,隻要忍耐一下,經過幾次足療後疼痛就會消失。

症狀加重

足療後如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背痛等疼痛加劇,但3~4天後疼痛就會緩解。 足療後,可將體內潛在的病情引發出來,病痛的程度和持續時間常與所患病症輕重相關,數日後可自動消退。

另外,還會出現腳部創口滲血、發熱、小便黃、背痛,鼻腔、咽喉、氣管分泌物及婦女白帶增多等現象,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不必擔心,短期內上述反應即可消失,仍可繼續按摩。但如上述現象持續不退,則應暫時停止施術,請醫師檢查,診斷出原因後再施治。

【認識足部反射區】

【足底反射區】

1 大腦

解剖:大腦在顱腔之中,可以調節軀體運動及內髒活動,具有調節體溫、生殖功能、分析感覺功能。

定位:雙足腳趾趾腹整個區域。左半球大腦反射區在右足腳趾趾腹上;右半球大腦反射區在左足腳趾趾腹上。

手法:食指刮壓法。

功用:平肝潛陽,清腦明目,鎮靜安神,舒筋通絡。

主治:頭痛、頭暈、失眠、高血壓、腦外傷後遺症、腦癱、腦血管病及神經衰弱等。

2 額竇

解剖:額竇位於人體頭部前額,是與鼻腔相通的含氣腔隙。

定位:雙足十個腳趾趾端。左邊額竇反射區在右腳,右邊額竇反射區在左腳。

手法:拇指指腹推壓法或食指刮壓法。

功用:清熱疏風,通絡止痛。

主治:前額痛、頭暈、眼病、鼻病、視物不清、三叉神經痛和耳部疾病等。

3 腦幹和小腦

解剖:小腦位於大腦的下方,可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協調肌肉的運動。腦幹位於大腦和脊髓之間,內有重要的神經中樞。

定位:雙腳腳趾趾腹根部靠近第2趾骨處,左側小腦和腦幹反射區在右腳,右側小腦和腦幹反射區在左腳。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疏風清熱,通絡止痛。

主治:頭痛、頭暈、高血壓、失眠、記憶力減退及運動平衡失調等。

4 腦垂體

解剖:位於大腦下方,是最重要的內分泌腺,關係著機體生長及其他內分泌腺活動。

定位:雙足腳趾趾腹中央部位。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調節內分泌功能,平衡陰陽。

主治:內分泌功能失調、更年期綜合征、小兒生長發育不良等。

5 三叉神經

解剖:三叉神經位於頭部兩側,包括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

定位:雙腳大腳趾近第2趾的一側。左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右腳,右側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左腳。

手法:拇指指腹推壓法。

功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牙痛及五官科的病痛。

6 鼻

解剖:鼻位於呼吸道起始部位,是嗅覺器官,為呼吸出入的門戶。

定位:雙腳腳趾遠節趾骨內側,自腳趾趾腹邊緣延伸到腳趾趾甲部呈L形,左側鼻反射區在右腳,右側鼻反射區在左腳。

手法:拇指推掌法或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清熱、疏風、通利鼻竅。

主治:各種鼻病、呼吸道疾病等。

7 頸項

解剖:頸項位於頭與胸之間,前稱頸,後稱項。可以協調頭部向各個方向運動。

定位:雙腳腳趾趾腹根部橫紋處,左側頸項反射區在右腳,右側頸項反射區在左腳。

手法:拇指指腹推壓法。

功用:疏通經絡,柔頸止痛。

主治:頸部酸痛、頸部軟組織損傷、落枕、頸椎病、高血壓、頭痛及消化道疾病。

8 眼

解剖:眼由眼球及眼副器組成。

定位:雙腳腳底第2、3趾額竇反射區至中節趾骨底麵及兩側麵。左眼反射區在右足,右眼反射區在左足。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