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揉角孫穴
位置:耳尖直上,與發際交點。
按摩方法:按摩者在被按摩者頭後麵,用拇指或中指順時針方向按揉頭兩側的角孫穴約1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1分鍾,以頭兩側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治療偏頭痛、眩暈、眼睛痛、牙齒疼痛、耳中鳴響、耳痛、中耳炎等。
按揉率穀穴
位置:兩耳尖直上2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在被按摩者頭後麵,用拇指或中指順時針方向按揉頭兩側的率穀穴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頭兩側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治療偏頭痛、頭暈、嘔吐、頭發枯黃等。
【局部按摩】
推按痛點: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微張開,指腹同時按在頭側麵,自前向後推按頭痛部位64次,以頭部血管痙攣緩解,頭皮微微發熱為佳。
隨時隨地按摩妙招:找一支圓珠筆或鋼筆,用後端較圓鈍的一頭按壓疼痛部位的穴位,可以減少手指的疲勞,並達到手指按摩的效果。
捏頭皮:被按摩者取坐位,用雙手或單手的拇指或食指,捏緊被按摩者側麵頭皮,提起,放鬆,反複操作,約3分鍾,以頭皮發熱為宜。
|專家提示|
緩解偏頭痛的方法:
1.冰袋冷敷:將冰塊放在冰袋裏或用毛巾包好,敷在頭疼部位。待冷卻的頭部血管收縮後,症狀自然會減輕。
2.躺下來休息一會兒:如果有條件的話,在偏頭痛發作時,不妨在光線較暗、四周安靜的房間裏休息一會兒,一般來說,隻要睡上半小時,偏頭痛就會有所緩解。
3.靜心冥想:使用瑜伽和冥想是治療偏頭痛的新方法。你可以購買一盤相關的CD,在頭痛發作時隨著音樂閉目冥想一會兒,讓大自然的和諧之音使你忘卻病痛。
4.頭纏毛巾:看起來可能會很可笑,不過這的確是治療偏頭痛的好方法。疼痛時,使用毛巾或柔軟的布條鬆緊適宜地纏在太陽穴周圍,可達到抑製血管擴張、緩解疼痛的目的。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反應性鼻炎,是鼻腔黏膜的變應性疾病,可引起多種並發症。造成鼻子過敏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接觸外界環境誘發、遺傳過敏體質等,過敏源有花粉、塵蟎、真菌、蟑螂等。其主要症狀為連續打噴嚏、流鼻涕、鼻塞、鼻癢,有哮喘病史的人還容易誘發哮喘。
【特效穴位按摩】
按揉上星穴
位置:頭部正中線上,在前發際正中直上1大拇指寬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按摩者坐於其頭後,用拇指或中指順時針方向按揉上星穴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酸脹感向整個前頭部放散為佳。
功效:治療鼻子過敏、鼻出血、鼻竇炎、頭痛、頭癢,預防頭發幹枯分叉、禿頭,發熱、迎風流淚等。
推抹印堂穴
位置:雙眉頭中間。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按摩者坐於其頭後,用拇指從鼻子向額頭方向推抹印堂穴約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鼻塞、流鼻涕、鼻炎等鼻部疾病,以及耳鳴、前頭痛、失眠、高血壓,目眩、眼部疾病等。
按揉迎香穴
位置:鼻孔兩側,鼻唇溝上。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按摩者坐其頭側或頭後,用雙手拇指指麵輕輕順時針方向按揉迎香穴1分鍾,再逆時針方向按揉1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鼻塞、流涕、嗅覺減退、麵部神經麻痹等。
揉捏風池穴
位置:頸後兩側枕骨下方,發際兩邊大筋外側凹陷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被按摩者頭後,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額,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別置於被按摩者的風池穴處,揉捏半分鍾左右,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鼻子過敏、鼻塞、感冒、頭痛發熱、頸項強痛、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等。
掐揉合穀穴
位置:手背部,拇指與食指的根部交接處,肌肉最高點。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一手托住被按摩者一手手掌,用另一手拇指指腹掐揉被按摩者合穀穴30下,兩手交替。
功效:治療鼻子過敏、鼻炎、鼻竇炎、頭痛、牙痛、青春痘、眼睛疲勞、喉嚨疼痛、耳鳴、麵部神經麻痹、口眼 斜、打嗝等。
搓湧泉穴
位置:將腳底弓起,腳掌前中1/3凹陷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雙手握腳,用兩大拇指從足跟向足尖搓湧泉穴約1分鍾,然後按揉約1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發熱、鼻子不適、過敏、腹瀉、五心煩熱、頭昏、便秘、小便不利等。
【局部按摩】
按摩鼻翼:用拇指外側沿笑紋及鼻子兩側,做上下且呈正三角形方向按摩,一次約1分鍾,按摩後喝一杯熱水。
熱摩鼻子:用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在稍微感到熱時,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左右。按摩時可用兩手拇指,也可用一手的拇指、食指,每天最好做2次。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30~40分鍾,每日1次,10~15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肺、鼻、輸尿管、額竇、扁桃體、頭頸淋巴結、甲狀旁腺等。
1.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肺反射區100次。
2.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鼻、腎、膀胱反射區各50次,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為宜。
3.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輸尿管反射區50次。
4.食指扣拳法頂壓額竇、扁桃體、頭頸淋巴結、甲狀旁腺反射區各50次。
【中藥調理妙方】
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各15克,細辛5克。加水適量,煎成藥液,去渣取液,溫洗雙足。每日1次,每次15分鍾。主要治療慢性鼻炎。
高血壓
高血壓是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為主的心血管疾病。血壓高於140/90mmHg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高血壓最早的症狀是頭痛、頭暈、頸項僵硬等,另外,煩躁、耳鳴、健忘等也是高血壓的常見症狀。高血壓主要是由於情誌失調、飲食失節和內傷虛損導致肝腎功能失調所引起的。因此,經絡按摩防治高血壓以調補肝腎為主,平衡陰陽為輔。
【特效穴位按摩】
揉捏風池穴
位置:頸後兩側枕骨下方,發際的兩邊大筋外側凹陷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被按摩者頭後,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額,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別置於被按摩者的風池穴處,揉捏半分鍾左右,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頭暈、頭脹痛、麵部烘熱、耳中鳴響、感冒、頭痛發熱、頸項強痛、目赤腫痛等。
按揉曲池穴
位置:屈曲肘關節,在肘橫紋的外側頭。
按摩方法:按摩者左手托住被按摩者手臂,用右手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曲池穴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左右手交替,以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治療頭痛、頭暈、麵紅目赤、咽喉腫痛、牙痛、痤瘡、蕁麻疹、丹毒、手臂痛等。
按揉百會穴
位置:兩耳尖連線與前後正中線交點,頭頂中間凹陷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其身後,用拇指按壓百會穴半分鍾,先順時針方向按揉1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1分鍾,以酸脹感向頭部四周放散為佳。
功效:治療頭痛、眩暈、驚悸、健忘、低血壓、中風、癲癇、癔症、耳鳴、失眠等。
按揉陰陵泉
位置:膝蓋內下側,脛骨內側突起的下緣凹陷中。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或坐位,膝蓋稍屈曲,按摩者以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陰陵泉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治療頭痛、頭暈、脾氣急躁、腹脹、腹瀉、肥胖、小便不利或失禁、膝關節紅腫、疼痛等。
按揉三陰交
位置:小腿內側,脛骨後緣,內踝尖直上4橫指。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按摩者用拇指端著力,順時針方向按揉三陰交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頭痛、頭暈、脾氣急躁、月經不調、痛經、陽痿、遺精、失眠等。
按揉太衝穴
位置:腳背麵,第1、2腳趾根部結合處後方的凹陷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握住被按摩者前足,用大拇指或食指點按太衝穴半分鍾,順時針方向按揉1分鍾,再逆時針方向按揉1分鍾。
功效:治療頭脹痛、頭暈、偏頭痛、月經不調、痛經等。
【輔助穴位】
頸背部:大椎
上肢:尺澤、合穀
下肢:陽陵泉、湧泉
【局部按摩】
推擦足底:被按摩者仰臥,按摩者用拇指從其腳後跟向足趾方向反複推擦腳底,約100次,可左右腳交替進行。
梳理頭部:雙手十指微微張開,輕輕用力,自前而後梳理頭發直到頭枕部100次。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30~40分鍾,每日1次,10~15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腎、肝、腎上腺、輸尿管、膀胱、肺、大腦、垂體、頸項、腹腔神經叢、心、血壓點等。
1.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腎、肝、腎上腺、膀胱反射區各50次,以局部脹痛為宜。
2.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輸尿管反射區50次,推按速度以每分鍾30~50次為宜。
3.由足內側向足外側推按肺反射區50次。
4.食指扣拳法頂壓大腦、垂體、頸項、腹腔神經叢、心、血壓點反射區各50次。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為分泌的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而導致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的紊亂。其典型症狀可概括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及體重減少。糖尿病是危害人類健康最廣泛的疾病之一,見於任何年齡,女性早期糖尿病可出現外陰瘙癢及月經不調等症狀。
【特效穴位按摩】
按揉胰俞穴
位置:在背部,當第8胸椎棘突下,左右2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兩手握拳,用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點於胰俞穴,順時針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酸脹感為度。
功效: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症,急、慢性胰腺炎,神經性嘔吐、膈肌痙攣、支氣管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糖尿病、慢性咽炎。
按揉脾俞穴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2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立位,雙手中指分別按於兩側脾俞穴(拇指附著在肋骨上),用力按揉30~50次;或握拳用食指掌指關節突按揉穴位;或握空拳揉擦穴位30~50次,擦至局部有熱感為佳。
功效:治療胃痛、腹脹、腹瀉、嘔吐、痢疾、便血、糖尿病、低血壓等。
按揉胃俞穴
位置: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2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立位,雙手中指分別按於兩側胃俞穴,用力按揉30~50次;或握拳用食指掌指關節突按揉穴位;或握空拳揉擦穴位30~50次,擦至局部有熱感為佳。
功效:治療一切消化係統疾病,對糖尿病、低血壓等慢性疾病也有很好的療效。
按揉中脘穴
位置: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或仰臥位,用食指或中指向下按壓中脘穴半分鍾,然後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消化係統疾病,如便秘、腹脹、腹瀉、腹痛、腸鳴、吞酸、嘔吐等,此外對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眩暈、耳鳴、低血壓、糖尿病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按揉氣海穴
位置:肚臍下約2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中指指端放於氣海穴,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揉至發熱時療效佳。
功效:治療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糖尿病,婦女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男子陽痿、早泄、遺精等。
點按足三裏
位置:脛骨外側,在膝眼下方約3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用雙手的拇指尖,分別按於兩側足三裏穴,徐徐用力,持續1分鍾。
功效:具有促進胃腸消化與吸收、促進糖原代謝、增強體質等作用。
【局部按摩】
摩腹:取仰臥位,兩手掌重疊著力,置於上腹部,從左向右,自上而下,反複摩動約10分鍾。操作時手法宜輕柔,力度適宜,以腹部溫熱舒適為度。
捏揉足底:用手捏揉足底內緣第—蹠趾關節下方區域約5分鍾,此處為足部胰反射區,捏揉時,意念在上腹部,可感上腹部有溫熱舒適感。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30~40分鍾,每日1次,10~15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胰腺、胃、垂體、腎、輸尿管、肺、腎上腺、小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腹腔神經叢等。
1.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胰腺、胃、垂體、腎、腎上腺、腹腔神經叢反射區各50次,頂壓力度以患者稍覺疼痛為佳。
2.依次拇指推壓法推按小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輸尿管、肺反射區各50次,拇指推掌法的力度以感到酸脹為宜。
胃痛
胃痛的部位是在劍突下的心窩部,主要症狀為左側心窩下、胃脘部的脹滿、疼痛,有時是隱隱作痛,有時是劇烈疼痛。嘔吐後疼痛會減輕。中醫認為胃痛發生的原因有兩類:一是憂思惱怒、肝氣失調、橫逆犯胃;二是脾不健運、胃失和降。胃痛與胃、肝、脾關係密切,按摩重在調節胃、脾、肝三髒的功能,按摩治療胃痛效果好。
【特效穴位按摩】
按揉中脘穴
位置: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中點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平躺,按摩者用拇指或中指按壓中脘穴約半分鍾,然後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治療胃痛、胃脹、反酸、嘔吐、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
按揉天樞穴
位置:肚臍兩側約3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按摩者用拇指或中指按壓天樞穴約半分鍾,然後順時針方向按摩約2分鍾,以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治療胃痛、胃脹、反酸、惡心、嘔吐、腹痛、腹脹、便秘、腹瀉、月經不調、痛經等。
點按內關穴
位置:手臂的內側中間,腕橫紋上約3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左手托住被按摩者前臂,用拇指或食指點按內關穴約1分鍾,以酸脹感向腕部和手放散為佳。
功效:治療胃痛、嘔吐、呃逆、胸悶、胸脅痛、失眠、心煩、心悸、心絞痛、中暑、偏頭痛等。
按揉足三裏
位置:脛骨外側,在膝蓋下方約4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平躺或膝蓋稍屈曲,按摩者用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治療全身大關節遊走性疼痛、貧血、低血壓、腹瀉、腹痛、食欲不振、便秘、嘔吐、更年期綜合征等。
【局部按摩】
按摩胃部:用手掌根按住上腹胃部,順時針方向按摩2分鍾。有胃不適、惡心嘔吐症狀時,可隨時按摩。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30~40分鍾,每日1次,10~15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胃、十二指腸、脾、肝、腎、輸尿管、膀胱、大腦、垂體、肺、食道、小腸、升結腸、降結腸等。
1.食指扣拳法依次頂壓胃、十二指腸、脾、肝、腎、膀胱反射區各50次,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為宜。
2.指腹推壓法推按輸尿管反射區50次。
3.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肺反射區50次。
4.食指扣拳法頂壓大腦、垂體反射區各50次。
5.食指扣拳法頂壓食道、小腸、膽囊反射區各50次。
6.依次進行足跟向足趾方向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升結腸反射區50次,從右向左推按橫結腸反射區50次,從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降結腸反射區50次,最後從足外側向足內側推按直腸反射區50次。
7.雙食指刮壓法刮壓橫膈膜反射區,由輕到重,至局部有酸脹感為度。
8.用四指刮壓法刮壓腹腔神經叢反射區。食、中、無名、小指屈曲,以近側指間關節背側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刮壓,力度由輕到重,以局部有酸脹感或局部發熱為度。
困倦易疲勞
困倦易疲勞是亞健康狀態最常見的症狀,表現為少量的運動後就出現疲勞、困倦、睡眠質量不高等。如果不及時消除這些症狀會影響生活質量。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困倦易疲勞幾乎是上班族的通病。以下幾個穴位按摩能夠很快地緩解疲勞。
【特效穴位按摩】
按壓天柱穴
位置:頸後發際正中旁開的兩邊大筋外側凹陷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坐於其後,拇指、食指同時著力,按壓天柱穴約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消除頸部酸痛,促進頭部和全身血液循環,治療頸椎酸痛、落枕、眼睛疲勞、憂鬱症等。
揉捏風池穴
位置:頸後兩側枕骨下方,發際的兩邊大筋外側凹陷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被按摩者頭後,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額,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別置於被按摩者的風池穴處,揉捏半分鍾左右,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感冒、頭痛發熱、全身疲憊、乏力、頭痛頭暈、目赤腫痛。
按揉腎俞穴
位置: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俯臥在床,按摩者用兩手大拇指向下按半分鍾,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消除腰背部酸痛,緩解全身疲勞,治療腰酸腿疼、下肢腫脹、陽痿、遺精、早泄、月經不調等。
【輔助穴位】
頭部:百會、頭維 腰背部:肩井、命門、誌室 上肢:勞宮、養老 下肢:三陰交、昆侖
【局部按摩】
頭部:被按摩者正坐,按摩者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揉捏眉頭到眉梢,以彈起的方式鬆手,反複做10次。
頸部:被按摩者正坐,頭稍傾斜。按摩者從耳後向鎖骨側用四指按揉,略似畫弧形。反複做10次。輕輕捏拿頸部兩側肌肉18次,促進頸部、頭部的血液循環,緩解疲勞,改善睡眠。
背部:被按摩者俯臥,按摩者先用雙手掌沿其脊椎骨向腰部按揉、推運。然後再沿著背部的邊緣向上按揉至臂根部,再至肘尖,最後回到脊椎骨。如此反複做10次,動作要連貫順暢。
食欲減退
食欲是指為了滿足人體的正常需要而想要進食的本能需求。當這種需求低落、甚至消失時,即可診斷為食欲減退。食欲減退的原因有多種,如疲勞或緊張。上班族會因疲勞或精神緊張而導致暫時性食欲減退;過飲過食、運動量不足、慢性便秘,也都是引起食欲減退的因素。此外還有精神因素,如想要維持苗條身材,不吃東西,最終導致食欲減退。
【特效穴位按摩】
按揉中脘穴
位置: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平躺,按摩者用拇指或中指按壓中脘穴約半分鍾,然後順時針方向按摩約2分鍾。
功效:治療食欲減退、腹脹、腹痛、腹瀉、反酸、嘔吐、便秘等。
點按內關穴
位置:手臂的內側中間,腕關節橫紋上約3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左手托住被按摩者前臂,用拇指或食指點按內關穴約1分鍾,以酸脹感向腕部和手放散為佳。
功效:治療嘔吐、呃逆、食欲減退、胸悶、失眠、心煩、心悸等。
按揉足三裏
位置:脛骨外側,在膝蓋下方約4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平躺或膝蓋稍屈曲,按摩者用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治療全身大關節遊走性疼痛、貧血、低血壓、腹瀉、腹痛、食欲不振、便秘等。
【輔助穴位】
腹部:上脘、下脘、梁門、天樞
背部:脾俞、胃俞
上肢:合穀
下肢:梁丘、上巨虛、下巨虛
【局部按摩】
按揉上腹部:按摩者用手掌根按住上腹部中脘穴處,順時針方向揉摩5~10分鍾。每天堅持按摩1~2次,堅持一段時間,可改善食欲減退症狀。
|專家提示|
引起食欲下降的原因很多,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情緒緊張、過度疲勞:導致胃分泌功能失調,引起食欲下降。
2.過度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引起的胃壁供血不足,使胃消化功能減弱。
3.酗酒、吸煙:酒精可直接損傷胃黏膜,嚴重的還會造成胃和十二指腸穿孔。
4.饑飽不均:胃經常處於饑餓狀態,久之會造成胃黏膜損傷。
腦供血不足
腦供血不足的病因多是高血壓、動脈硬化症及頸椎骨質增生壓迫椎動脈。椎動脈、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好發於中老年人,當其缺血時,眩暈常為首發症狀,可以伴有惡心、嘔吐、不敢動頭、不敢睜眼,當急劇轉頭或轉到某一方位時,上述症狀加重,會出現一過性腦缺血猝倒,該方位改變時,症狀即刻消失。通過針灸或按摩能有效改善供血不足症狀。
【特效穴位按摩】
掐按百會穴
位置:兩耳尖連線與前後正中線交點,頭頂中間凹陷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其身後,用拇指按壓百會穴半分鍾,先順時針方向按揉1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1分鍾,以酸脹感向頭部四周放散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