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經穴療法抵禦常見病
很多穴位具有保健、祛病的作用,經常按摩能使機體處在“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狀態,按摩後能改善和治愈大部分困擾我們的常見病痛和不適,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降低各種疾病的發病率,提高生活質量。
感冒
感冒又稱“傷風”,一般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上呼吸道引起,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其主要症狀是咽癢、鼻塞、流涕,可伴有咽喉腫痛、咳嗽、頭痛、發熱及四肢酸痛等全身症狀。按摩穴位和足部反射區不但能增強免疫功能,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各項生理功能,使機體發揮其自身的抗病能力,抵抗病毒和細菌的感染,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特效穴位按摩】
揉捏風池穴
位置:頸後兩側枕骨下方,發際的兩邊大筋外側凹陷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被按摩者頭後,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額,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別置於被按摩者的風池穴處,揉捏半分鍾左右,以被按摩者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感冒發熱、頸項強痛、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等。
揉按太陽穴
位置:在頭側,眉梢與眼外角中間,向後約1橫指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或仰臥,按摩者在被按摩者頭後,兩手中指同時著力,順時針方向揉按太陽穴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揉按約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感冒發熱、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等。
掐揉合穀穴
位置:手背部,拇指與食指的根部交接處,肌肉最高點。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一手拇指指腹掐揉被按摩者合穀穴30次,兩手交替,至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感冒流鼻涕、頭痛、牙痛、眼睛疲勞、喉嚨疼痛、耳鳴、打嗝等。
按揉大椎穴
位置:頸椎根部,第7頸椎下緣,鼓起最明顯的骨頭的下緣。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低頭,按摩者站於其身後,用大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大椎穴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治療感冒發熱、怕冷、項痛、痤瘡等。
按揉肺俞穴
位置:在上背部、肩胛骨內側,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2橫指。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或俯臥位,按摩者雙手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肺俞穴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揉至局部發熱為度。
功效: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自汗、盜汗、背部酸痛等。
按揉迎香穴
位置:鼻孔兩側,鼻唇溝上。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位,按摩者坐其頭側或頭後,用雙手拇指指麵輕輕按順時針方向按揉迎香穴1分鍾,再逆時針按揉1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鼻塞、流涕、嗅覺減退等。
【輔助穴位】
頭頸部:風府、風門、肩井、印堂
上肢:曲池、外關
下肢:足三裏、湧泉
【局部按摩】
預防感冒按摩:將手掌互相搓熱,摩擦鼻子兩側,再向眼圈、太陽穴、耳朵順勢按摩36次。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15~20分鍾,每日2次,5~7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鼻、頸部淋巴結、肺、支氣管、胸部淋巴結、喉、胸椎、頸椎等。
1.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腎和腎上腺反射區各50次,向足跟方向頂壓。
2.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輸尿管反射區。
3.食指扣拳法頂壓膀胱、鼻、頸部淋巴結反射區各50次。
4.由足外側向足內側拇指推壓法推按肺反射區50次。
5.食指扣拳法頂壓胸部淋巴結和喉反射區各50次。
6.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頸椎和胸椎反射區各30次。
失眠
失眠又稱“不寐”,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難為主要症狀,或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不深,容易驚醒,時睡時醒、醒後不易再入睡,嚴重的徹夜不眠。長期工作緊張、焦慮的人容易失眠。不論何種失眠,按摩與腎髒相關的穴位必不可少,而且要經常按摩,反複推拿。本病多為慢性過程,故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
【特效穴位按摩】
點揉四神聰
位置:在頭頂部,兩耳尖連線的中點就是百會穴,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處,共4個穴位,統稱四神聰。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用雙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別對準四神聰的4個穴位,持續點揉1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神經衰弱、失眠不寐、眩暈、健忘、耳鳴、耳聾等。
按揉安眠穴
位置:在頸部,耳後高骨的外後緣。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位或坐位,按摩者雙手中指順時針方向按揉安眠穴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失眠、心慌、頭痛、煩躁、頭暈耳鳴、高血壓等。
點按神門穴
位置:掌心向上,前臂靠小指側的腕橫紋上。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坐於對麵,用左手拇指點按被按摩者右手神門穴約1分鍾,左右手交替進行,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失眠、多夢、神經衰弱、心慌、精神分裂症等。
按揉三陰交
位置: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4橫指,脛骨後側。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三陰交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失眠、高血壓、食欲減退、經前緊張、月經不調、痛經、陽痿、遺精等。
推按失眠穴
位置:在足底跟部、足底中線與內外踝連線相交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位,按摩者用大拇指朝足跟的方向推按失眠穴3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失眠特效穴位,治療失眠、足跟疼痛等。
【輔助穴位】
頭頸部:太陽、翳風
腰背部:心俞、脾俞
足底:湧泉
【局部按摩】
梳頭:用牛角梳或者用手指分開梳理頭發60次,順便輕輕按壓頭頂,可以緩解疲勞和減輕精神壓力,治療頭漲頭痛,預防失眠。
五指抓拿法:按摩者取坐位,用雙手五指分別置於頭部督脈、膀胱經及膽經上,自前發際推向後發際5~7次。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30~40分鍾,每日1次,10~15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腎、腎上腺、膀胱、輸尿管、大腦、甲狀腺、生殖腺、心、肝、失眠點等。
1.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腎、腎上腺、膀胱、大腦、生殖腺反射區各10次,用力可稍重,以局部酸脹疼痛為宜。
2.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輸尿管反射區50次。
3.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甲狀腺、失眠點反射區各50次。
4.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心、肝、脾反射區各50次。
調護:重視精神調攝和講究睡眠衛生。積極進行心理情誌調整,克服過度的緊張、興奮、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做到喜怒有節,保持精神舒暢。
腹痛、腹脹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恥骨聯合以上的疼痛。腹脹是指人感覺到腹部膨脹、沉重不適的症狀。其主要表現為胃脘部以下、恥骨聯合以上的脹滿、疼痛,肚臍周圍疼痛比較常見,有時是劇烈疼痛。按摩對治療慢性腹脹腹痛療效較好。對急性而且劇烈的腹痛或慢性腹痛急性加重,應先到醫院檢查,配合其他療法進行。
【特效穴位按摩】
按揉中脘穴
位置:在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處。
按摩方法:取仰臥位或坐位,先用食指或中指點按中脘穴半分鍾,然後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消化係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嘔吐、便秘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青春痘、精神不振、神經衰弱也很有效。
按揉足三裏
位置:脛骨外側,在膝眼下方約4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取坐位,兩手拇指分別按於兩側足三裏穴,其餘4指附於小腿後側,向外按揉20~40次,以局部感到酸脹為佳。
功效:治療腹瀉、腹痛、食欲不振、便秘、打嗝、嘔吐、貧血、低血壓、更年期綜合征、腰腿痛等。
【輔助穴位】
腹部:神闕
腰背部:胃俞、脾俞
下肢:上巨虛
【局部按摩】
按摩腹部:雙手虎口交叉,掌心對準肚臍,緊貼肚皮,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60次,至腹部微微發熱,自覺腹中有氣在翻動為佳。
推任脈:仰臥位,自然呼吸,兩手掌自然伸平翹起,以右手掌為著力點,從任脈向下輕輕平推,經過肚臍止於恥骨聯合毛際處,如此反複平推20~30次。
分推肋下:4指並攏,雙手分別置於劍突兩側,沿肋分推20~30次。
|專家提示|
腹痛腹脹常見於下列疾病:
1.急性胃腸炎:腹痛,以上腹部及臍周為主,呈陣發性痙攣性疼痛,伴食欲減退、腹脹、惡心嘔吐等症狀。
2.慢性胃炎:上腹部脹悶不適或疼痛,以進餐後尤甚,飯後飽脹、噯氣、吞酸嘈雜、食欲減退、惡心、口淡無味、大便溏薄,或有貧血、消瘦。
3.消化性潰瘍病:上腹疼痛腫脹長期反複發作,呈周期性,持續幾天、幾周或更長,繼以較長時間的緩解,以春秋季節發作者多見。疼痛與飲食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和節律性。
便秘
便秘就是大便不通。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常發生在久坐、缺乏運動、粗纖維食物攝入過少的人群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便秘。主要症狀為大便秘結不通、糞便幹燥艱澀難解。可能有食欲減退、口苦、腹脹、焦慮等表現。患便秘的人易疲勞、乏力、失眠、頸肩僵硬,女性易出現月經不調、粉刺、雀斑、皮膚粗糙等症狀。
【特效穴位按摩】
按揉天樞穴
位置:肚臍兩側約3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按摩者用拇指或中指按壓天樞穴半分鍾,然後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再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以局部感到酸脹並向整個腹部放散為好。
功效:治療便秘、腹痛、腹脹、腹瀉、痢疾等胃腸病,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患。
按揉中脘穴
位置: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平躺,按摩者用拇指或中指向下按壓中脘穴半分鍾,然後順時針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消化係統疾病,如便秘、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等,此外對目眩、耳鳴、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
按揉支溝穴
位置:手背腕橫紋正中上約4橫指寬處,在前臂兩骨頭之間的凹陷中。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手指指麵或指節向下按壓,或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習慣性便秘、脅痛、肩臂酸痛、小便困難、產後乳少等。
按揉大腸俞
位置:腰部,位於第四腰椎棘突下兩側各約2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俯臥位,按摩者用拇指或掌根按揉兩側大腸俞約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便秘、腹痛、腹脹、腹瀉、腰背疼痛,還可治療男子早泄等。
揉擦八髎穴
位置:在骶椎上,分為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8個穴位,分別在第1、2、3、4骶後孔中,合稱“八髎穴”。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俯臥位,按摩者站於一側,兩手掌指交替著力,一手扶其腰部,另一手緊貼骶部兩側八髎穴處,自上而下揉擦至尾骨兩旁約2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腰骶部疼痛、便秘、小腹脹痛、盆腔炎、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痔瘡等。
【輔助穴位】
腹部:氣海、關元
腰背部:胃俞
上肢:曲池、合穀
下肢:陽陵泉、上巨虛
【局部按摩】
圓瓶滾腹:手邊有玻璃圓瓶如飲料瓶時,可以順手拿來,在腹部上下滾動,對便秘很有好處。
按揉腹部:雙手虎口交叉,掌心對準肚臍,緊貼肚皮,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120次,至微微發熱為佳。
溫衝肚臍:洗澡時可以用噴頭對著肚臍周圍衝擊腹部,水溫適當,可以促進胃腸的運動,預防便秘。
|專家提示|
便秘者應定時起床、經常跑步,並養成散步的好習慣,每天至少步行20?30分鍾,可以幫助胃腸消化、蠕動;早餐前喝杯熱開水,能幫助腸蠕動;多吃麩皮、麥片、蔬菜、水果,特別是韭菜、菜心梗等有纖維的青菜,避免食用辛辣、油炸食品,減少煙酒。
便秘的食療藥膳:
1.蜂蜜2?3羹匙,芝麻焙熟研細末2?3羹匙,對入開水(溫涼均可)200?300毫升,調成糊狀口服,早、晚各1次。
2.蜂蜜、香蕉適量,將香蕉剝皮以其肉蘸蜂蜜生食,每日數次,此法最適用於老年人及習慣性便秘者。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30~40分鍾,每日1次,15~20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腎、輸尿管、膀胱、肺、胃、小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直腸等。
1.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腎、膀胱反射區各50次,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為宜。
2.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輸尿管反射區50次。
3.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肺反射區50次。
4.食指扣拳法頂壓胃、小腸反射區各50次。
5.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拇指指腹推按升結腸反射區,從右向左推按橫結腸反射區,從足趾向足跟方向推按降結腸反射區,從足外側向足內側推按直腸反射區,各50次。
咳嗽
咳嗽是由於呼吸道受到各種病原體感染、有害物的刺激而引起的氣管、支氣管黏膜的炎症。其主要症狀表現為早晨起床時咳嗽,有時可咳出痰液。咳嗽主要與肺、脾、腎、肝等內髒功能失調有關。因此,咳嗽的治療應以增強患者體質,提高其機體免疫力,調節各髒腑功能為主。
【特效穴位按摩】
指推膻中穴
位置:在胸部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中線的交點。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按摩者站於一側,用拇指自下而上推膻中穴約2分鍾,以脹麻感向胸部放散為佳。
功效:治療呼吸困難、咳嗽、胸部疼痛、乳腺增生、乳房疼痛、缺乳症、心悸、肥胖、消瘦等。
點按天突穴
位置:頸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凹陷的中央。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頭,按摩者用中指點按天突穴約2分鍾,力度以不影響呼吸為宜。
功效:治療哮喘、咳嗽、失語、咽喉腫痛、癭氣、梅核氣、咳唾膿血、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喉炎、扁桃體炎等。
按揉中府穴
位置:胸前臂外上方骨突下第一肋骨下緣的凹陷中央。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仰臥或坐位,按摩者用拇指輕輕按揉中府穴半分鍾,然後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以局部酸脹感向肺部放散為佳。
功效:治療咳嗽、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胸滿痛、肩背痛等。
揉掐列缺穴
位置: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腕關節上,食指尖下凹陷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一手托住被按摩者前臂,用另一手拇指輕揉列缺穴半分鍾,然後用拇指和食指掐按1分鍾。
功效:治療咽喉腫痛、咳嗽氣喘、蕁麻疹、瘙癢症、痤瘡、酒渣鼻、口眼 斜等。
按揉肺俞穴
位置:肩胛骨內側,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2橫指。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俯臥在床上,按摩者雙手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肺俞穴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2分鍾,揉至局部發熱為度。
功效:治療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自汗、盜汗、背部酸痛等。
按揉大杼穴
位置:肩胛內側,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2橫指寬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俯臥,按摩者雙手拇指順時針方向按揉該穴約2分鍾,以局部發熱為度。
功效:治療感冒發熱、咳嗽、鼻塞、頭痛、喉嚨痛、肩部酸痛、頸椎痛等。
【輔助穴位】
頭麵部:迎香
上肢:尺澤
下肢:足三裏、豐隆
【局部按摩】
拍打胸部法:左右手交替拍打胸部膻中穴周圍64次,拍打的同時伴有半蹲動作,拍打一下半蹲一下,每天3次,以感到胸中之氣散開為佳。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30~40分鍾,每日1次,10~15天為1療程。
病理反射區:腎、輸尿管、膀胱、肺、胸部淋巴結、扁桃體、頸部淋巴結、甲狀旁腺、腎上腺、心、肝、鼻等。
1.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腎、腎上腺、膀胱反射區各50次,用力可以稍重,以酸痛為度。
2.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輸尿管反射區50次,用力和速度要均勻,每分鍾30~50次。
3.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肺、胸部淋巴結、扁桃體、頸部淋巴結、甲狀旁腺、心、肝、鼻反射區各50次。
牙痛
牙痛是指牙齒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為口腔疾患中常見的症狀之一,可見於西醫學的齲齒、牙髓炎、根尖周圍炎和牙本質過敏等。遇冷、熱、酸、甜等刺激時,牙痛發作或加重,屬中醫的“骨槽風”範疇。主要症狀為牙齦紅腫、麵頰部腫痛等。牙齦發炎時牙齦鮮紅或紫紅、腫脹、鬆軟,刷牙或吃東西時牙齦易出血。遠離牙痛,從按摩開始。
【特效穴位按摩】
掐揉合穀穴
位置:手背部,拇指與食指的根部交接處,肌肉最高點。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一手拇指指腹按揉被按摩者合穀穴30下,兩手交替,至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感冒流鼻涕、頭痛、牙痛、青春痘、眼睛疲勞、喉嚨疼痛、耳鳴、打嗝等。
按揉頰車穴
位置:在麵部,咬牙時肌肉隆起最高點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雙手輕輕托住下頜,用雙手拇指按壓兩側頰車穴1分鍾,順時針方向按揉約1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1分鍾,以局部感到酸脹並向麵部放散為好。
功效:治療牙痛、三叉神經上頜支或下頜支疼痛、張口困難、麵神經麻痹、口眼 斜、流涎等。
按揉下關穴
位置:在耳前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閉口有孔,張口即閉。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拇指或食指按揉下關穴,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酸脹感向麵頰部放散為佳。
功效:治療牙痛、三叉神經痛、張嘴困難、口眼 斜、顳頜關節炎等。
按揉地倉穴
位置:在麵部,眼睛正中直下和口角外側的交點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雙手拇指或食指順時針方向按揉地倉穴約2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2分鍾,以局部感到酸脹並向整個麵部放散為好。
功效:治療三叉神經痛、牙痛、雀斑、黃褐斑、麵神經麻痹、流涎、酒渣鼻等。
【足底按摩】
每次按摩15~20分鍾,每日2次。
病理反射區:腎、胃、輸尿管、膀胱、肺、上頜、下頜、十二指腸、小腸等。
1.依次食指扣拳法頂壓腎、胃、膀胱反射區各50次,按摩力度以局部脹痛為宜。2.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輸尿管反射區50次。
3.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肺反射區50次。
4.食指扣拳法頂壓上頜、下頜、十二指腸反射區各50次。
5.拇指指腹推壓法推按小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反射區各50次。
偏頭痛
偏頭痛是由於顱內動脈收縮、擴張功能障礙引起的發作性頭痛,又叫做“血管神經性頭痛”,女性多發。嚴重的偏頭痛會持續數天,主要症狀為頭部一側或雙側脹痛,呈搏動或持續性頻繁發作。女性生理周期帶來的偏頭痛通常在月經期前2~3天發作;壓力帶來的偏頭痛發作時間通常在午後,發作時有壓迫、束縛的感覺。
【特效穴位按摩】
揉捏風池穴
位置:頸後兩側枕骨下方,發際的兩邊大筋外側凹陷處。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被按摩者頭後,一手扶住被按摩者前額,另一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別置於被按摩者的風池穴處,揉捏半分鍾左右,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功效:治療偏頭痛、頭脹痛、眩暈、麵部烘熱、耳中鳴響、頭痛發熱、頸項強痛、目赤腫痛等。
按揉百會穴
位置:兩耳尖連線與前後正中線交點。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坐位,按摩者在其後麵,用拇指按壓百會穴半分鍾,先順時針方向按揉1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1分鍾,以酸脹感向頭部四周放散為佳。
功效:治療頭痛、偏頭痛、眩暈、禿頭、驚悸、健忘、中風、耳鳴、失眠、鼻塞、脫肛、痔瘡、泄瀉等。
按揉頭維穴
位置:頭前側,在兩側額角發際向上約1指寬處。
按摩方法:按摩者在被按摩者頭後麵,用兩手拇指同時順時針方向按揉頭維穴約1分鍾,然後逆時針方向按揉約1分鍾,以酸脹感向整個前頭部和兩側放散為佳。
功效:治療頭皮癢、偏頭痛、前額神經痛、高血壓病、結膜炎、視力減退、迎風流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