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身體的自愈之門
人體大多數穴位要麼分布在經絡上,要麼與經絡有著密切的關係。了解經絡和穴位的保健功效,運用恰當的手法,將“氣”和“力”作用於穴位,就可以平衡陰陽,扶正祛邪,治愈疾病。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簡稱肺經,它就像晴雨表一樣,能反映肺髒功能的正常與否。如果肺髒有病,肺經會如實地把變快、變慢甚至停止工作的信息反映給自身,但前提是我們能讀懂這塊表,爭取做到“察外知內,見微知著”“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練就一身能發現疾病、調節疾病的功夫,把肺髒的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肺經的循行走向】
體表循行
從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止於拇指橈側端,其支脈從腕後到食指橈側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
體內聯係
起於中焦,屬肺,絡大腸,與肺、鼻、喉嚨有聯係。
主治概要
肺係疾病: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咯血、胸痛;
外經病:肩背痛、肘臂攣痛、手腕痛。
本經腧穴
中府、雲門、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可用趣記來記:中雲天開尺口列,渠淵魚少。
【長跑的起跑線】
手太陰肺經是十二經脈氣血運行之始,好比是長跑的起跑線。經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它如環無端,周而複始,那麼為什麼把肺經定做十二經脈氣血運行之始呢?這是由經脈的起跑地點和肺髒的功能所決定的。氣血在人體的運行猶如圍繞環行跑道上長跑的運動員,起跑線是他長跑的起點,也是一圈的終點,同時也是下一個輪回的起點。顯然,對於每個運動員來說,起跑線上的準備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他必須有充足的能量作基礎,一個好的開始將是成功的一半。肺經就是這個重要的起跑線,它起於中焦,中焦脾胃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它把生化出來的養料上注給肺脈,又在肺髒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的功能作用下,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因此可以確定,十二經脈氣血運行始自手太陰肺經。
【寅時值班的宰相】
中醫稱肺髒為“相傅之官”,有宰相之能。經脈氣血是按“肺大胃脾心小膀,腎包焦膽肝還肺”的順序不斷運行的,它們分別與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的地支時辰相對應,到哪個時辰就哪條經脈做主人。
手太陰肺經的流注時辰為清晨3點~5點(寅時),可謂是寅時值班的宰相。此時經脈氣血循行流注至肺係,因此肺部功能不好的人(如氣喘、肺氣腫患者)常在此時咳嗽,呼吸困難;如果是上夜班的人或是老年人在此時醒來,切記不要抽煙,以免肺部受到傷害。可在此時吃補肺食物,如燕窩、銀耳、羅漢果等,而且在清晨醒來,尚未開口時食用最佳。
寅時也是號脈的最好時機,此時陰陽開始平衡,肺經值班。如果脈硬,40歲以上的人要考慮是否患有高血壓;如果二三十歲的人脈緊,可能是工作壓力太大,還可能患有焦慮症。又緊又硬的脈叫做弦脈,若是號出此脈就有患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的可能了。所以,我們可以在清晨鍛煉時試用一下,對預防肺係疾病效果很好。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膀胱經 腎經 心包經三焦經 膽經 肝經【重點穴位介紹】
魚際穴
位於第1掌骨掌側中點,赤白肉際處,肌肉隆起狀若魚形,所以稱為魚際,又稱板門,為手太陰肺經之滎穴,清肺熱、利咽喉的效果很好;最奇特的是它能治小兒疳積,按揉、點刺放血均可。如果你家有小兒不愛吃飯,身體消瘦,不妨一試。
太淵穴
太,大也;淵,深也。穴當寸口,脈氣深入留注所會之處,博大而深,通於百脈,猶水流浚彙也,因此得名太淵。此穴為肺經原穴,調理肺氣、止咳化痰、補氣效果極佳。如有人總覺得氣不夠使,有吸不上氣的感覺,就常點揉此穴吧。
尺澤穴
古以腕後至肘為一尺;澤指沼澤,水之聚集也。本穴為肺經合穴,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如水入大澤,因此得名尺澤,此穴能調理肺氣、清肺利咽、泄毒止痛。如有人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時可刺激此穴。
孔最穴
孔,指孔穴;最,聚也,此穴為肺經氣血彙聚之處,因此得名孔最。它對頭痛、發熱無汗和咳嗽氣喘治療效果不錯,還能治痔瘡,有上述症狀者不妨按摩此穴。
少商穴
少是小的意思;商為五聲之一,此穴為手太陰之井,井有脈氣初出而微小之象,故名少商。位置在拇指橈側,距爪甲角約0.1寸。有咽喉腫痛者,用三棱針點刺出血馬上見效。經常摩擦、按壓此穴,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於維持呼吸係統健康。尤其在秋季,經絡運行到手太陰肺經,更是進行呼吸係統保健的最佳時機。此外,咳嗽時用力重掐拇指尖端,還能緩解咳嗽症狀。
中府穴
兩手叉腰立正,在鎖骨外側下方凹陷處,距前正中線6寸即雲門穴。乳頭在第4肋間隙,向上3肋即第1肋間隙。雲門穴直下1寸,平第1肋間隙處即是。中府是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的交會穴,有調理肺氣、治療喘咳的功效,可以用來檢測肺是否出現疾病。按摩此穴可治療咳嗽、氣喘、支氣管炎、肩背疼痛,也可治療青春痘與脫發。
雲門穴
兩手叉腰立正,在鎖骨外側下方形成的凹陷處即是。按摩此穴對咽喉腫痛、胸痛、咳痰、呼吸困難、發熱、四肢酸痛、肩部疼痛、背脊間疼痛皆有療效。
天府穴
腋前紋頭下3寸(4橫指),肱二頭肌橈側緣(靠拇指側)。此穴可治療鼻血不止、頭部充血、眩暈、突然受寒、氣喘、前臂橈側疼痛或麻木。
列缺穴
在前臂內側前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食指盡端到達處即是。此穴對麵神經麻痹(嘴歪)、頭痛、頸項不適、上肢麻痹、手肘無力、掌中熱、咳嗽、咳痰、胸悶、咽喉腫痛、鼻疾、齒痛、蕁麻疹、瘙癢症、痤瘡、酒渣鼻、口眼 斜等有效。
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是肺髒和皮膚的守護神,它能幫助肺髒把濁氣及時排泄出去,從而維護肺髒的健康;也能幫助人體把淤積在體內的毒素清理幹淨,有效地防治皮膚病。總之,它就像一個天神,時刻庇佑在我們身邊,維護著我們的肺髒,嗬護著我們的肌膚。如果你還在為青春痘等皮膚問題而心煩意亂的話,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們可敬的大腸經了。
【大腸經的循行走向】
體表循行
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穴,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至肩、頸、麵頰,左右交會於人中穴,止於對側鼻翼旁的迎香穴(交胃經)。
體內聯係
屬大腸,絡肺,並與鼻、下齒有聯係。
主治概要
頭麵五官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誌病等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本經腧穴
商陽、二間、三間、合穀、陽溪、偏曆、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裏、曲池、肘髎、手五裏、臂臑、巨骨、天鼎、扶突、迎香等。【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
為什麼說大腸經是可敬的?因為在當今社會上,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起早貪黑,夜以繼日,默默無聞地工作,很少有拋頭露麵的機會。表麵看起來他們似乎無足輕重,位卑言輕,但是他們的作用卻是不可或缺,甚至是無可替代的。大腸經就是這樣的無名英雄,它好像沒有什麼廣大而顯赫的功效,但有些特殊的疾病,真得它親自出馬才行,皮膚病是最典型的例子了,蕁麻疹、神經性皮炎、日光性皮炎、銀屑病、疥瘡、丹毒、癤腫、皮膚瘙癢等,都讓人痛苦不堪。在百治無效之際,從大腸經論治,通常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還有這樣的人,他們往往隻顧享受口腹之欲,卻讓大腸承擔痛苦,他們嗜食麻辣火鍋等辛辣食物,大便時卻如火燒般痛苦;他們嗜食膏粱厚味、肥軟精細之物,卻因缺乏纖維質,致使殘渣不易排出,積留在大腸中,成為致病因子。因為大腸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最盛,若合理運用,最善消除體內熱毒。若平日常常敲打,不僅可以有效防治皮膚病,還可幫助人體把多餘火氣去掉,對治療便秘也十分有效。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講,經常刺激大腸經還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防止淋巴結核病的生成。可見,大腸經不愧為無名的英雄,隱身世外的高人。
【卯時值班的清潔工】
大腸經在卯時,即早上5點~7點最旺。中醫說大腸為“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傳導即傳化和疏導的意思。因此,我們也概括出了大腸的兩大功能——主傳化糟粕和主津。傳化糟粕指大腸上接小腸,接受小腸傳過來的食物殘渣,吸收其中多餘的水液,形成糞便,又借助大腸之氣的運動,將糞便傳送至大腸末端,並經肛門有節製地排出體外;主津指大腸吸收水分,參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功能。我們把大腸這種功能形象地理解為清潔工作用。又因為大腸經在卯時值班,所以稱它為“卯時值班的清潔工”。卯時即早上5點~7點,這個時候天基本亮了,我們的清潔工也該值班了,所以又稱天門開了。我們應該起床後空腹喝杯水,排出糞便,把垃圾毒素排出來,稱作地戶開,也叫肛門開。有人會問,我們怎樣照顧大腸呢?其實,按時排便是最好的方式。因為便秘是百病之源,短期便秘是腸道健康亮起紅燈的警訊,長期便秘則是腸道健康的無形殺手。長期便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性便秘,會因體內產生的有害物質不能排出,從而引起腹脹、口臭、食欲減退和易怒等身體症狀;還會使身體發胖、皮膚老化,引起貧血、肛裂、痔瘡、直腸潰瘍等疾病。有人會問,如何保證按時排便呢?適時按摩我們的大腸經穴,使其經氣通暢,保證大腸功能正常,就能擺脫便秘及其他相應疾病的困擾了。
【重點穴位介紹】商陽穴
位於食指指甲蓋外側,用指甲掐就可以找到。它是大腸經體內經脈氣血向體表經脈運行的出口,經常按揉可以調節便秘。暈倒的人掐按則有複蘇之效。
三間穴
承擔大腸經氣血物質的傳輸作用,是大腸經的俞穴,位於食指近拇指側根部,第2掌指關節後。此穴最大的特點就是位置好找,按摩方便,隨時都可以操作。此穴有消炎、止痛、抗過敏的功效,可作為日常的保健穴,常揉多按,效果甚佳。
合穀穴
別名虎口,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大腸經氣血會聚於此,為強壯穴、止痛穴、急救穴,有養陽、生津、通腑、退熱、消炎等作用,還有健脾胃的作用。隻要按摩合穀穴,就可以使合穀穴所屬的大腸經經脈循行之處的組織和器官疾病減輕或消除,如治療痔瘡發作、緩解下齒痛、救治暈厥等。所以我們說它是大腸經送給人體最好的禮物。盡管按壓合穀穴的好處很多,但是需要注意,孕婦不宜按摩合穀穴,更不要針灸,醫藥文獻記載針刺合穀穴有可能會導致流產。
陽溪穴
翹起拇指,拇指根與背腕之間有一凹陷,凹陷處即為此穴。此穴最善緩解頭痛及眼痛酸脹,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閉目,掐按一分鍾才能有效。此穴名為陽溪,意指陽氣像溪水般周流不止,所以此穴最善通經活絡。經常按摩,並配合金雞獨立,可以有效防止腦卒中和高燒不退等。
溫溜穴
大腸經的陽熱經氣在此聚集並緩慢蒸散,常按摩可補陽氣,使人感覺溫暖。長痘痘的人可以揉此穴,效果很好。
曲池穴
此穴為大腸經經氣最強盛之穴,是大腸經合穴,位於肘橫紋端點處,有降血壓、治療皮膚病及通便的作用。大腸經和肺經的關係非常密切,若肺機能不好,皮膚就會蒼白幹燥、失去光澤。按揉此穴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排除毒素。迎香穴
在鼻翼外緣中點旁,在唇溝中。用食指指腹輕輕按壓迎香穴對大腸健康有益,便秘或腹瀉時按壓此處也可改善症狀。此穴還有通鼻竅、治鼻炎、預防感冒的作用。
足陽明胃經
愛吃,能吃,還能消化,這是一種難得的福氣。然而俗話說得好,“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其實我們身體的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是損傷脾胃引起的。一旦脾胃有病,身體倦怠、缺乏元氣、皮膚黑黃、嘴唇幹裂、發聲無力、精神不振、悶悶不樂、坐立難安等症狀全都會找上門來。請關注胃經吧,它是胃腸功能的庇護者。
【胃經的循行走向】
體表循行
起於眶下緣(承泣穴),至嘴角,沿耳前上行至前額角(頭維穴),延頰下行至胸前正中線旁開4寸,至腹正中線旁開2寸,再至下肢外側前緣,止於第2趾外側端(厲兌穴),足背分出至大趾內側端,交脾經。
體內聯係
屬胃,絡脾,並與喉嚨、唇、上齒、眼、鼻、耳、乳部有聯係。
主治概要
胃腸不適、頭麵五官疾病、神誌疾病及皮膚病;局部及經脈所過部位的病痛。
本經腧穴
承泣、四白、大迎、人迎、水突、乳中、天樞、伏兔、陰市、梁丘、足三裏、豐隆、衝陽、陷穀、內庭等。
【多氣多血的勇士】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髒腑與體表、溝通上下內外的道路。各條經絡氣血的多少是個固定常數,能反映出人體正常的生理規律。太陽經常多血少氣,少陽經常少血多氣,陽明經有少陽經之多氣,有太陽經之多血,為太陽、少陽相合而成,所以它多氣多血。
從胃腑功能分析也可得知:陽明為五髒六腑之海,其他各髒腑都有經脈與陽明相通,接受陽明的氣血,故隻有陽明經氣血俱多才能滿足各髒腑的需要。我們全身的髒腑、筋脈、肌肉、皮毛全依賴氣血、津液的充養,一旦胃經功能紊亂,脾胃失調,氣血津液化生不足,我們的髒腑、筋脈、肌肉、皮毛就會受損,尤其是我們的容顏最易衰老。因為胃經循行過麵部,中醫講“陽明脈衰,麵始焦”,所以想美容、不想麵色憔悴者,應保養好自己的陽明經。尤其是女性過了35歲後,胃經功能就會出現明顯衰退,這個時期是女性一生的重要轉折點,更應該加強對多氣多血陽明經的調理,才能防止早衰。所以我們說胃經猶如多氣多血的勇士,保護著不老的容顏。
【辰時啟動的發電站】
胃經在辰時,即上午7點~9點啟動值班。中醫講脾胃是“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它像一個發電站,生成營養物質,是人體能量的源頭。能量一旦不夠用,很多器官代謝速度就會減慢,工作效率也會降低,長期下去,疾病也就隨之而來了。由此看來,養好這個後天發電站是非常重要的!
那如何保養我們的發電站呢?吃早餐是必需的。中醫講經脈氣血是從子時陽氣初升,到寅時就升起到肺經了,到卯時的時候陽氣就全升起來了,辰時太陽也已經升起來了,天地出現一片陽的氣象。這個時候,人體陽氣充足,氣機旺盛,需要補充一些陰性物質,也就是早餐。讓早餐在胃中受納腐熟,到了下一個時辰巳時,脾經當值的時候,把食物變成精血,然後輸送到你的全身。如果不吃早飯,脾胃就會空運轉,人就會感到頭暈無力,脾胃功能也會失常。所以我們一定要吃早飯,而且要吃得很細致、很豐盛才可以。
與此同時,循按胃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按摩胃經可以調節人體的胃腸功能,啟動人體的“發電係統”以供應全身髒腑器官。
【重點穴位介紹】
按摩胃經和重點穴位,第一,可以充實胃經的經氣,使它和與其聯係的髒腑的氣血充盛,這樣髒腑的功能就能正常發揮,不容易被疾病“打敗”;第二,可以從中間切斷胃病發展的通路,在胃病未成氣候前就把它消滅於無形。
四白穴
在眼眶下麵的凹陷處,即當你向前平視的時候沿著瞳孔所在直線向下找時,在眼眶下緣稍下方能感覺到一個凹陷,這就是四白穴。小時候做眼保健操時,第三節就是按揉四白穴。所以這個穴位的第一個療效就是治療眼疾,對近視眼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對眼袋、黑眼圈也有特效,有這些煩惱的人不妨按按這裏。另外,四白穴也是“美白養顏穴”,每天堅持按壓可以消除眼部的皺紋,美白的效果也非常不錯。
天樞穴
在肚臍旁邊兩寸,兩邊各有一穴,是大腸的“募穴”。“募穴”就是五髒六腑之氣集中在胸腹部的穴位。因為募穴接近髒腑,所以不論病生在內或外邪侵犯,都可以在相應的募穴上有異常反應,如壓痛、酸脹、過敏等。可以根據這些反應來診斷和自我治療相應髒腑的疾病。從解剖學上來講,天樞穴所在的位置對應的剛好是腸道,所以適當點揉天樞穴可以增加腸道的良性蠕動,對便秘、消化不良、臍周疼痛、惡心嘔吐有很好的作用。
梁丘穴
是胃經的郤穴,郤穴就是治療急症的穴位。有人突然胃疼、胃抽筋或痙攣,按摩此穴非常有效。這個穴位在膝蓋上2寸,兩個大拇指合在一起上下左右按按,最敏感的地方就是。
足三裏穴
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開1橫指,為胃經氣血在此形成的氣血場,能化燥濕脾、生發胃氣,是曆代醫家讚譽最多的人體大穴,被奉為長壽第一要穴。此穴功用很多,是治療各種胃病的首選。若能適時點揉,會有即時緩解胃病之效。
足三裏還是個“消氣穴”,消的是胃腸的濁氣。許多人肚子整天都是脹脹的,那就常揉揉足三裏吧。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刺激足三裏還可以降低血糖;對胃下垂的患者來說,按揉足三裏也有升提之效。
另外,肌肉萎縮、痛風、高血脂、醉酒等都是它的適應證,中老年人艾灸足三裏,療效往往更佳。所以民間有諺:“常灸足三裏,勝吃老母雞。”可以說足三裏是胃經最得力的幹將。
豐隆穴
此穴療效顯著,我們常把它叫做“化痰穴”,凡嗓子有痰咳不出的人,點按此穴,立即就會喉嚨清爽。隻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外側兩橫指。豐隆,就是豐滿隆起的意思,所以此穴肉厚而硬,點揉時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節重按才行。
找穴時要耐心些,可以在經穴四周上下左右點按試探,取最敏感的點就對了。當你有痰吐不出的時候,豐隆穴就會變得比平時敏感許多,自己就會浮出水麵,不用擔心找不到。
承泣穴
瞳孔正下,眼球、眼眶下緣間凹陷處。能有效消除眼睛疲勞,改善視力,減輕頭昏眼花症狀;可治療眼睛酸痛流淚、夜盲症、眼睛充血,也能消除眼袋、淡化黑眼圈,治療口眼斜及麵肌痙攣。
水突穴
位於喉結下側,人迎穴下方約2寸處,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可以緩解支氣管、咽喉炎症引起的咽喉腫痛、呼吸困難、氣喘、聲音沙啞等。
人迎穴
在喉兩側,從喉結往兩側約1.5寸處,胸鎖乳突肌前緣。按壓有脈搏跳動感。可治療氣喘、支氣管炎、胸悶、高血壓、頭痛、眩暈、心悸、甲狀腺功能亢進,能順暢血液循環,消除臉部小皺紋,還可減緩喉嚨痛、聲音沙啞等症狀。
胃經還有不少功能奇特的穴,需要您去關注,比如乳中、陷穀、解溪能很快消除乳房脹痛等,就不一一敘述了。
足太陰脾經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後,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於後天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脾的功能旺盛,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化生精、氣、血、津液,為機體提供足夠的原料,使髒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所以,我們要學會利用脾經去調節氣血,以達延年益壽之功。
【脾經的循行走向】
體表循行
起足大趾內側(隱白穴),至內踝前,上行腿肚,經膝股部內側前緣,入腹部,過膈上行,散舌下。
體內聯係
屬脾絡胃,與膈、咽喉(食道)、舌、心有聯係。
主治概要
脾胃病、婦科病、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本經腧穴
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穀、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衝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
【不能歇工的丫鬟】
脾經在經絡大家族裏相當於一個丫鬟。“脾”的右邊和“婢”的右邊一樣,都是“卑”,“卑”是地位低下的意思。脾經作為丫鬟是非常忙碌的,哪兒出現問題,它就得馬上去解決;或者把這個信息及時傳遞出去。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大家族裏,最怕丫鬟生病,丫鬟一生病,就沒人做飯、幹活,這個家族就會處在一個癱瘓的狀態。對於我們人體來說,一旦脾經這個丫鬟生病,最先的表現就是舌頭不靈活,僵硬。因為脾經在循行的路線上是沿著咽喉上來的,它“連舌本、散舌下”,和舌頭密切聯係;其次表現為一吃飯就往外吐,胃痛、腹脹、打嗝;還會出現身體特別重、大便溏泄等症狀,這些都與脾髒主運化、主四肢的功能分不開。
其實,脾經這個丫鬟上報信息的職能也很重要,它相當於檢察院係統,負責監督各方,然後再把出現的問題傳達給中央。如果一個女子月經不調或者不來月經,但是流鼻血(中醫裏叫做經血倒流),它會報告這是脾統血的功能減弱了。如果嘴唇變薄或者嘴唇有一些病變,也說明脾經有問題了。因為脾開竅於口,故脾經有問題就會表現在口唇上。
【巳時值班的糧食局長】
脾經在9點~11點巳時最旺。中醫講脾胃是“倉廩之官”,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整個消化係統,是生成營養物質供給五髒六腑活動的能量源泉。它就像土地孕育著萬物,供養著生命,離開了它,人類就無法生存,所以在中醫上有“脾土”、“胃土”之稱。脾胃的功能正常,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化生精、氣、血、津液。所以,脾胃可以稱為人體內的糧食局長,身體所需的一切物質都歸其調撥。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它們工作不負責任,或者貪汙浪費,其結果會是怎樣呢?無疑會引起全身髒腑的混亂。由此看來,監管好這個糧食局長很重要!那如何監管呢?有沒有一勞永逸的好方法呢?
其實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脾經,這樣可以調節人體的消化係統功能,迅速增強人體的氣血,為防病治病儲備最大的能量。同時還要注意飲食,不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不食生冷食物,以免寒涼損傷脾陽,導致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同時要保持好心情,喜悅輕鬆的心情對脾有益,嫉妒、憂慮、多思則對脾不利。【重點穴位介紹】
隱白穴
位於大腳趾內側,趾甲旁約1毫米的位置,為脾經的井穴,能健脾和胃、益氣統血、安神定誌。這是一個止血要穴,對鼻出血、婦女月經不調、月經崩漏很有療效。一些人因為失血過多而出現的心煩多夢,甚至昏厥,可以點按此穴,進行醫治。
太白穴
位於足內側緣,在第1趾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是脾經的原穴,能夠健脾和胃,理氣化濕。因此,按摩太白穴對胃痛、食欲不佳、腹脹都頗具療效。現代人工作繁忙,難免會患上胃病,按揉太白穴就可以防治。另外,經常按揉太白穴還可以調節血糖,治療糖尿病。
公孫穴
從太白穴往上1寸就是公孫穴,八脈交彙穴之一,與心相通。此穴功能非常強大,能通氣、活血、化瘀,還可以加強小腸蠕動,增強消化能力。無論婦科疾病,還是消化不良,趕緊揉揉它,很快就會好的。公孫穴可以有效地防治胃酸過多,降低饑餓感,對於想減肥但難耐饑餓的人來說,可以經常按摩此穴。
商丘穴
位於內踝下方凹陷處,能健脾化濕,理氣活絡。脾經上的穴位都是幫助血液循環的,能把新鮮血液引到病灶上去,所以,一定要每天多揉揉商丘穴,把氣血引下來,可以消除下身的各種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
三陰交穴
在腳內踝上3寸,也就是四橫指的地方。這是治療婦科疾病的要穴,無論婦科問題是發生在子宮、卵巢還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陰交穴來治。每天多揉揉三陰交穴,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有文獻記載,三陰交穴與合穀穴合用會導致墮胎,因此懷孕的女性不宜按摩這些穴位。
漏穀穴
從三陰交穴貼著腳骨內側下緣往上3寸,就是漏穀穴。漏穀,就是穀子漏出來的意思,也就是吃下肚的東西,沒能得到很好的消化,營養沒被吸收又排出來了,這叫做“完穀不化”。多揉漏穀穴可以治療這些腸胃消化問題。漏穀穴還可以治療小便不利,對男性前列腺問題也很有療效。
血海穴
此穴專治皮膚瘙癢問題,調節血液循環。血海穴又稱“百蟲窩”,意思是有一百個蟲子在那兒紮窩,所以是專門治癢癢的穴。老年人身上經常瘙癢,用艾條灸一灸血海穴就能很快止癢。這個方法效果很好,而且很方便。有出血、貧血、瘀血者都可以按摩這個穴。
地機穴
地機就是大地充滿生機的意思。因為脾屬土,土屬大地,而且人體的後天之本都靠脾胃來供應,所以揉地機穴可以增強整個腸胃的運化功能。貼著脛骨往上走,與腿肚子上的最高點正對著的地方就是地機穴。地機穴對胰腺很有幫助,像慢性胰腺炎、糖尿病都可以通過按揉地機穴來防治。
大包穴
此穴是脾經的最後一個穴,在肋骨這塊兒,腋窩直下6寸處。“大包”可以理解成大包大攬的意思,比如急性腰扭傷、急性脖子扭傷、急性肋間神經痛,大包穴都能治,也是治急性扭傷的要穴。
天溪穴
乳頭中央的穴位,稱為乳中。乳中距前正中線4寸,本穴位於乳中外側2寸,在第4肋間隙。常用於治療胸痛、胸悶。如乳房腫大疼痛、乳腺炎、乳汁過少,也可以按壓本穴減輕疼痛。
府舍穴
在小腹部。臍與恥骨之間是5寸,乳頭距前正中線是4寸,此穴在乳頭直下,臍下4寸,恥骨上1寸。對便秘、腹脹、腹部有硬結、腹痛、疝氣有效。
大橫穴
仰臥,伸直膝蓋,上身稍往前用力抬起,心窩至臍附近會出現左右2條縱行的肌肉。肌肉的外緣線相當於通過腹部的脾經經絡,府舍、腹結、大橫、腹哀就位於該肌肉外緣,大橫平肚臍,主治消化係統疾病,如便秘、腹痛、急慢性腹瀉,也可用於月經不調、神經衰弱等病。
陰陵泉穴
順著脛骨一直往上,捋到膝窩下卡住了、捋不動了,那個地方就是陰陵泉。該穴是一個祛濕的要穴,而人體濕氣大就容易滋生細菌,引起水腫及各種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濕氣的,如果濕氣多了運化不出去,就會變成痰飲。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痰的問題就要健脾,而每天堅持多揉陰陵泉穴就很好。
手少陰心經
《黃帝內經》中記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宰著人體五髒六腑、形體官竅的一切生理、心理活動,百病由心生!經絡調理法是治療早期心髒病的好方法,運用點穴的方法循經點按心經的穴位,通過經氣傳導,加快通往心髒氣血運行的速度,達到恢複心髒功能的目的,這種方法值得推廣。
【心經的循行走向】
體表循行
起於腋窩的極泉穴,循於上肢內側後緣,至掌後骨部,入掌內,止於小指橈側端少衝穴(交小腸經)。
體內聯係
屬心,絡小腸,並與肺、咽喉、眼有聯係。
主治概要
心、胸、神誌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本經腧穴
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郤、神門、少府、少衝。
【生命勤勞的鼓手】
我們的心髒每天都在跳動著,發出節奏單一卻奇妙的音樂,為機體不斷地輸送著氣血,營養著全身,延續著我們的生命。而手太陰心經就像是一個勤勞的鼓手,調節著心髒的這種節奏,掌控和續寫著生命的樂章。一旦我們這個鼓手打鼓的節奏出現紊亂,我們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甚至死亡。
中醫學認為,心髒是生命的根本,它具有主血脈和主藏神的作用。主血脈功能正常,則“人心動,血行諸經”,心髒就會像一個“永動機”一樣,周而複始,循環往複,推動著血液在經脈內運行,使血液運行到全身以滋養各個髒腑組織器官,發揮其營養和滋潤的作用。主血脈功能失常,則會在麵色、舌色、脈象、胸部感覺四方麵出現異常,表現為麵色、舌色的淡白無華,脈細無力,胸前悶痛,心悸心慌等症狀。
心藏神功能正常,則“主明下安”。心就像一個君主一樣,主宰著人體的各部分生理活動和精神意識活動,使自己的下屬髒腑器官們在功能上互相協調,彼此合作,互助互用,在思想上協調一致,從而使機體精神飽滿,精力充沛,神誌清晰,思維敏捷;反之,如果心藏神的功能失常,則“心動五髒六腑皆搖”,機體輕則出現失眠多夢、神誌不寧、反應遲鈍、健忘等症狀;重則出現精神失常、神昏譫語,甚至昏迷,不省人事。由上可見,心髒病變不僅導致髒腑功能失調或虧損,還可以導致神經疾病。所以我們要充分信任我們的“鼓手”,通過對該經的按摩調理,保護我們的心髒及其他髒腑器官的功能正常。
【午時值班的君主】
心經在午時,即中午11點至下午1點最旺。中醫講,“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五髒之首,是人體的君主。心主血脈,它配合其他髒腑的功能活動,推動血液輸送至全身;心藏神,統管全身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午時保養心髒至關重要。午時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麵上陰影最短的時候,也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我們通常講的子午時刻,是人體氣血陰陽交替轉換的一個臨界點。以氣的變化來說,陽氣是半夜子時開始生,午時陽氣最亢盛,午時過後則陰氣漸盛,子時陰氣最為旺盛,所以人體陰陽氣血的交換是在子、午兩個時辰。人體也要注重這種天地之氣的轉換點。午時陽氣盛,動養陽,靜養陰,所以此時宜靜養。對於普通人來說,睡午覺最為重要,可以靜臥閉目養神或小睡一會兒,但午睡不宜超過1個小時,否則易引起失眠。此外,還要注意心經的通暢,如果心經不暢,人體在午時就會有反應,輕者會有一種煎熬感,感覺胸悶、呼吸不暢或耳鳴、聲啞;重則夜晚難以入睡,且多夢、盜汗、心裏惶恐不安,總好像有什麼事要發生似的。此時,照顧好心經,適時在心經上實施揉按會大有好處。
【重點穴位介紹】
極泉穴
位於上臂外展,腋窩正中,脈搏動處。此穴能寬胸寧神,治療心悸氣短,還能為心經傳輸血液。如果一個人突然供血不足,出現頭暈、心悸等症狀,可以按極泉穴,血液會迅速地供給心髒,症狀會立刻好轉。另外,此穴還是針刺麻醉要穴。
少海穴
屈肘,在肘橫紋內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中點取穴,是心經的合穴,即少海穴。此穴能運化心血,寧心安神,治療心神疾病,還與腎相通,是一個調節心腎的重要穴位。
靈道穴
腕橫紋上1.5寸,能寬胸理氣,降濁升清,寧心安神。按摩此穴有防心髒早搏,輔助治療慢性心髒病的作用;還能平靜心神,治療心跳過速。
通裏穴
腕橫紋上1寸,心經絡穴,能溝通心腎,開竅利咽。語言不利的人可嚐試按摩此穴。
陰郤穴
腕橫紋上0.5寸,心經郤穴,能生發心氣,寧心潛陽,涼血安神,是治療吐血的特效穴。心煩急躁的人常按此穴,可以預防腦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