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問法

來人詢:其法者何也?長生子答曰:通其道而達真空,則謂之法。通其釋而達無生,則謂之戒。授於法者,不能盡其萬愆也,不能通其萬理也。授於戒者,不能盡其萬善也,不能通其萬慧也。道法通,則達自然清諍無為也。釋戒通,則盡我人衆生壽者也。經雲:道法自然。道法非空而空也。

第二 問空

復詢:空者何也?答曰:道住非空也。愚者守其頑空也,賢者守其真空也。世之思其色空也,道者忘其世空也。人之愛其皆空也,思之罪者非空也。達者明其道空也,通者了其性空也。濁者死則沉空也,清者生則昇空也。經雲: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悟其空則知也。

第三 問知

復詢:知者何也?答曰:知者,知其人恩惠可見,心望其報也;知其天之道,則損有餘而惠窘也;知其人之道,則損不足而奉富也。知其有道者,順天也;知其無道者,順人也。順其天則人之生也,順其人則人之死也。順天則全其清善也,順人則縱其濁惡也。經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知其慧之光,異於常人所見也。

第四 問見

復詢:見者何也?答曰:見者,非肉眼所見也。見者,見其虛元也,見其慧光也,見其亙容也,見其恍惚也,見其寶珠也,見其霞彩也,見其玄微也,見其沖明也,見其魂清也,見其魄靜也。經雲:道之為物,唯恍唯惚。見其無物之象,外應其常善也。

第五 問善

復詢:善者何也?答曰:善者,方圓曲直應物而順於人也。不生萬惡,則謂之真善也。不著萬物,則謂之清善也。達理則不讀萬經,則謂之通善也。達妙則不窮萬化,則謂之明善也。不害萬形,則謂之慈善也。不厭萬濁,則謂之應善也。不非萬人,則謂之德善也。不求萬有,則謂之道善也。不起萬私,則謂之公善也。不忘萬慧,則謂之常善也。經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至善者非惡也。

第六 問惡

復詢:惡者何也?答曰:惡者,人之不肖也。人不順其天,則天不順於人也。人若拋撒,則天教饑歉也。人不修其善福,則天不教豐熟也。人心縱於惡毒,則天意降其風雹也。人至死不戒於惡殺,則再世定生於脩羅也。人造惡,則天惡報也。人無惡所害於物,則物無惡所傷於人也。經雲: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搜烏不搏。弗惡真通,則明其賢也。

第七 問賢

復詢:賢者何也?答曰:賢者,大達之人也。大智者,如無其通也。大慧者,如無其知也。大聰者,如無其明也。大辯者,如無其說也。應其智,則真有其萬通也。應其慧,則真有其萬解也。應其聰,則真有其萬明也。應其辯,則真有其萬說也。智通者,世通也。慧通者,道通也。聰通者,理明也。辯通者,言清也。經雲:不尚賢,使民不爭。世之賢隱者,石藏其玉也。道之賢隱者,無物之真也。賢者,非其愚也。

第八 問死

復詢:愚者何也?答曰:愚者,古之達人要遠其世之夢幻,外貌若愚也。儒者顏回清貧,而一簞一瓢。釋者釋迦乞食,而一飯七家。道者純陽無為,而鶉居轂食。返其樸,則高者就於下也,有者就於無也。明者似於暗也,古悶者若其訥也。經雲: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外愚則內抱其道,真生也。

第九 問生

復詢:生者何也?答曰:生者,抱道則真生也,保命則福生也,養氣則神生也,通微則妙生也,無妄則慧生也,應物則德生也,常善則救生也,夏至則樓生也;冬至則陽生也,交通則物生也。真生則閒也,福生則明也,神生則靈也,妙生則清也,慧生則通也,德生則夷也,救生則慈也,陰生則昇也,陽生則降也,物生則成也。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生萬物,以和氣而成,則生也;以金氣而殺,則死也。

第十 問死

復詢:死者何也?答曰:死者,物之形也。萬物至其深秋則形死,其根不死也。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無情萬物,可以深其根也。有情萬形,可以養其性也。根無其水,則苗死也。性無其命,則身死也。根者,性也。性者,根也。神者,性也。性者,神也。五行之數盡,則其形衰死。陰陽之外,則其神無死也。經雲: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死而無其死者,真常貴也。

第十一 問貴

復詢:貴者何也?答曰:貴者,貴其德也。天施恩不令下知,謂之貴德也。天施恩不擇愛者與,謂之貴德也。天施恩生成不為主,謂之貴德也。天施恩濟人不望報,謂之貴德也。人要同天意,惠窘唯自知。人要同天意,惠心公若私。人要同天意,惠財如棄泥。人要同天意,惠食不記誰。經雲: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貴者之德,有餘惠於賤也。

第十二 問賤

復詢:賤者何也?答曰:賤者,薄其外也。真貴其德,則外賤於身也。德如美玉,則身似頑石也。德上通其天,身下謙於海。其言然下,則其身處上也。內賤其真,則外貴其偽也。貴德則世之重,賤身則安然存。見寶則成大器,樸散則現真形。通天則明夷妙,通海則衆善歸。言下則敬信讚,身上則物我增。賤真則魂魄散,貴偽則味其真。經雲: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就於賤下,則舉其高也。

第十三 問高

復詢:高者何也?答曰:天之道,則抑其高也。人之道,則舉其高也。大達之士,則隱其高也。榮耀之人,則街其高也。天之道抑高,則惠於窘也。人之道舉高,則損於窘也。大達者隱高,則化其賢也。榮耀者街高,則惑其愚也。經雲: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天之所高,覆於下也。

第十四 問下

復詢:下者何也?答曰:下者,海下則清通歸順也,心下則清善歸順也。清順則深廣也,善順則德廣也。喻如所立屋者,梁棟就其下,則椽擦歸之。喻如所待賓者,主人就其下,則外客歸之。椽檁歸之,則成功也。外客歸之,則成德也。經雲: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處下清順,則極樂也。

第十五 問樂

復詢:樂者何也?答曰:樂者,樂道則處清下為樂也,樂俗則戀歌酒以為樂也。樂清下,由無喜無憂也。樂歌酒,則有歡有愁也。樂無為之道,則無修無證也。樂有為之相,則有修有墮也。樂真性,則無形無盡也。樂偽身,則有生有死也。經雲: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樂道則無其爭也。失其道之樂,則憂生於苦也。

第十六 問苦

復詢:苦者何也?答曰:苦者,苦於身心也。世之迷者,苦己貪生,則入於死路也;苦心用機,則性沉於罪地也。道之悟者,苦己鍊形,則如碎石取玉也;苦誌忘機,則性昇於九霄也。賢者苦中樂也,愚者樂中苦也。賢者苦盡而甘來,愚者則樂極而哀也。經雲: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樂道而苦盡,則通其清也。

第十七 問清

復詢:清者何也?答曰:清者,天清則顯其萬象也。心清則顯其亙靈也,淵清則明其二八也。通其天象,則降氣沖和也。通其亙靈,則與道同體也。通其淵清,則靈泉無漏也。得其沖和,則氣神相結也。得其同體,則真形不朽也。得其無漏,則皓月光圓也。經雲:淵兮似萬物之宗。探通其清,則無於濁也。

第十八 問濁

復詢:濁者何也?答曰:濁者,世之迷者,縱於意則惡濁也,縱於身則淫濁也,縱於惡則昏其性也,縱於淫則喪其命也。道之悟者,天清而混於地濁,身清而混於世濁。清混濁則陰變陽,清混世則外若愚也。經雲:孰能濁以澄,淨之徐清。濁盡則光顯也。

第十九 問顯

復詢:顯者何也?答曰:顯者,天之象非自見其明也,天下衆目見其明也。道之理非自是顯彰也,天下衆善知其達也。衆目見其明,則敬也。衆善知其達,則信也。世之敬其天地,則福生也。道之信其無為,則真生也。經雲: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內光顯則外身而隱也。

第二十 問隱

復詢:隱者何也?答曰:隱者,內慈救生,外恐其人知也;內真明達,外貌若愚夫也;內無罣礙,外形似混塵也;內光應物,外無所施為也;內性闡德,外遠於人欽也;內靈抱道,外無所著迷也。至明泯慮,身寄於塵寰也。經雲:道隱無名者,名其大也。

第二十一 問大

復詢:大者何也?答曰:大者,道也。陰陽而不能包,謂之道大也。大者,性也。萬邪而正能容,則謂之性大也。道之大者,乃萬物之母也。性之大者,乃萬邪之師也。通其母,則萬物得其造化也。通其師,則萬邪歸其正達也。造化,則各成其形也。正達,則各通其道也。經雲:道可道,非常道。大者容其小也。

第二十二 問小

復詢:小者何也?答曰:小者,通其微也。道通其小,則不擇其愛者與恩也。性通其小,則不擇其愛者與教也。不擇其愛者與恩,則小物皆受其道之氣也。不擇其愛者與教,則小物皆受其天之光也。無情之小物,得其道之氣,則形生也。有情之小物,得其天之光,則性生也。經雲:治大國若烹小鮮。不揀其愛者要,不擇其弱者棄也。小者之妙非虛也。

第二十三 問虛

復詢:虛者何也?答曰:虛者,道之體也。陰陽明其虛,則萬物生也。至性明其虛,則恍惚生也。萬物生成,則濟於世也。恍惚生成,則出於世也。物濟於人,則世之樂也。道通其真,則性之樂也。世樂,則陰陽之有其數也。性樂,則虛極之無其窮也。經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虛者道之實也。

第二十四 問實

復詢:實者何也?答曰:實者,道也。道生在於天地之先,至今常存不朽者,謂之實也。實者,性也。性生在於萬物之外,至今常存不朽者,謂之實也。道明其實,則掌握陰陽,生於萬物也。性明其實,則大達樞要,通於萬化也。萬物生,則顯其道之實也。萬化生,則顯其性之實也。道虛而氣實也,性虛而命實也。經雲:虛其心,實其復。明其實,則道性真閑也。

第二十五 問閑

復詢:閑者何也?答曰:閑者,道也。至道閑,則閑運陰陽,而生於物也。至性閑,則閑烹鉛汞,而鍊其形也。陰陽變,則全其物也。鉛汞成,則全其性也。全其物,則人之富也。全其性,則神之靈也。人富則欲其華也,神靈則抱其道也。欲華則有榮有枯也,抱道則無形無盡也。經雲: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性樂真閑,則應其忙也。

第二十六 問忙

復詢:忙者何也?答曰:忙者,道乃閑也,二氣而常忙也;性乃閑也,四假而常忙也。二氣忙,則四時而分為上下也。四假忙,則晝夜而貪爭往來也。二氣忙,則春變溫,夏變暑,秋變涼,冬變寒也。四假忙,則貪於財,戀於色,迷於酒,競於氣也。二氣忙則造化萬物,乃陰陽順其天地之德也。四假忙則造於萬業,乃衆生違其天地之德也。經雲: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形忙悟者,真無去也。

第二十七 問去

復詢:去者何也?答曰:去者,道乃常存而無其盡也,道象無所去也。去者,物乃成形而有其盡也,氣有所去也。道者,通其陰陽也。氣者,通其萬物也。數盡則陰陽而散去也,形終則萬物而朽去也。陰陽散而道常在也,萬物朽而性常存也。經雲:自古及今,其名不去。物盡而氣去也,陽和而氣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