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 問來

復詢:來者何也?答曰:來者,非其形而動也。天地待其時而交通,則二氣來也。萬形待其時而受氣,則陰陽來也。道乃天地之位也,形乃陰陽之位也。天地在其道,久位也。陰陽在其物,寄位也。久位而四時變通也,寄位而三才聚會也。變通,則成造化也。聚會,則成真形也。枯則物死也,柔則形生也。經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柔來則通其天之清平也。

第二十九 問平

復詢:平者何也?答曰:平者,道也。道養其萬物,則不擇其愛者與恩,布氣而平也。平者,真也。真通其萬化,財不擇其愛者與妙,布德而平也。氣平,則物齊生也。德平,則人齊善也。物齊生,則皆全其造化也。人齊善,則皆全其道德也。經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妙。明其常也。

第三十 問常

復詢:常者何也?答曰:常者,道也。常順其道,則救於人靈也。常順其氣,則救於物形也。人常順其道,則如魚在水也。物常順其氣,則如燈添油也。魚離其水,則死也。燈盡其油,則滅也。常順其道,則人生也。常順其氣,則物生也。人者,神也。物者,形也。形神俱妙,則與道合其真也。經雲:常善救人,故無棄人。樂其道之常,則真喜也。

第三十一 問喜

復詢:喜者何也?答曰:喜者,道樂也。清而無濁,則道樂也。喜而無憂,則道樂也。喜者,德樂也。勸惡從其善,則德樂也。見條而酬其恩,則德樂也。喜者,失樂也。遠善而喜於惡,則失樂也。忘恩而報於條,則失樂也。樂其道,則全其功也。樂其德,則全其行也。樂於失,則輸迴墮也。經雲: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樂喜則忘於憂也。

第三十二 問憂

復詢:憂者何也?答曰:有憂者,不達其道之正理也。多事則多憂也。無憂者,真通其道之真慧也。無事則無憂也。多事有於憂,則神昏氣濁也。無事無於憂,則神清氣爽也。氣濁則有思淫惡也,喪其魂魄也。氣清則無慮清善,聚其鉛汞也。魂魄散而性下沉也,鉛汞成而性上昇也。經雲:絕學無憂。無於憂,念其道,則真有實得也。

第三十三 問得

復詢:得者何也?答曰:得者,真得則得其無名之清寵,偽得則得其有名之濁辱也。得清寵者,無貪爭也。得濁辱者,有貪爭也。無貪爭,則真通其善道也。有貪爭,則偽迷其惡俗也。真全其萬行,則上寵也。偽造其萬業,則下辱也。悟則無生也,迷則有墮也。經雲:寵辱若驚。得其偽名著則真道失也。

第三十四 問失

復詢:失者何也?答曰:失者,失其無為之道也。失者,著於有為之道也。失者,失其無為之德也,失者,著於有為之德也。達其無為之道,則真無盡也。著其有為之道,則偽有盡也。達其無為之德,則性常平也。著於有為之德,則心有憎也。無為之道無盡,則真無壞也。有為之道有盡,則偽有壤也。無為之德真平,則通天也。有為之德偽憎,財即墮也。經雲: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達無為則無失,通其清福也。

第三十五 問福

復詢:福者何也?答曰:福者,真福乃道也,人之命也;世福乃塵也,物之寶也。無為之道福者,如皓月常盈也。有為之世福者,如缺月漸虧也。皓月盈而人之命也,缺月虧而世之寶也。命者無盡之道福也,寶者有盡之世空也。悟其道,則福生也。迷於世,則業沉也。經雲: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達其道之福,則無於禍也。

第三十六 問禍

復詢:禍者何也?答曰:禍者,人之欲也,預造於愆也。人若業有一分,天降於十分禍也。人若善有一分,則天賜於十分福也。經雲: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人若不生於萬惡,則勝修於萬善也。人若不著於萬物,則勝施其萬惠也。經雲:三返晝夜,用師萬倍。達其無為,則清福有其萬倍也。迷其有為,則偽福匿於禍也。經雲:禍兮福所倚。真者非外捨也。

第三十七 問捨

復詢:捨者何也?答曰:捨者,世之捨於財,則望其福也。捨者,道非捨於有,而取其無也。捨財取其福,則不通其真福也。捨有著於無,則不通其真無也。真福者,萬慈也。真無者,萬達也。慈則救於物也,達則明其理也。慈廣則德褊也,理闡則道明也。經雲: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進其道非取也。

第三十八 問取

復詢:取者何也?答曰:取者,妄而非正也。至真者道也,通清者德也。盡於物而達,則道歸之。處其下而深,則德歸之。真不著於有,則物歸之。海不處於上,則清歸之。物歸之,全其造化也。清歸之,全其至德也。人若悟於世偽,則達其虛無而有功也。人若悟於盡我,則通其謙下而有行也。經雲: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真無所取則明其中也。

第三十九 問中

復詢:中者何也?答曰:中者,天之平也。天施恩而生萬物者,不揀擇,則謂之明其中也。人之平者,真布德而通萬化者,不憎愛,則謂之明其中也。天平而萬物生成,則天有其功也。人平而萬化真通,則人有其行也。天若愛者與恩,則無其大功也。人若愛者施惠,則無其大行也。經雲:夷道若類。明其夷道,則清福無邊也。

第四十 問邊

復詢:邊者何也?答曰:邊者,不通其理也。見於有而不通其無也,見其無而不通於有也,謂之邊見。不著於邊見,則通其理也。見其有而通於無也,見其無而通於有也。通於有則抱道而隱於洞天也,達於無則抱道而隱其京華也。經雲:為無為,事無事。不立於二邊,則真無著也。

第四十一 問著

復詢:著者何也?答曰:著不著,則同塵而身混於萬物之有也。真無著其萬有之心,則謂之大達也。不著著,則出塵而身遠於萬物之有也。真有著其萬物之念,則謂之未達也。著不著,則身似於藕也。不著著,則身若蓮也。身在於塵,性無於塵,則了真也。身遠於塵,心有於塵,則未了也。經雲:弊則新。真了則身應於物,非著非離也。

第四十二 問離

復詢:離者何也?答曰:離者,身離於欲,心忘其塵,則寂然守其誌也。離者,身隱於名山,真應其琴書,寂然樂通誌也。守其誌,則淳樸也。樂通誌,則華達也。身淳樸而心華達,謂之偽形神而俱妙也。形樸散而真華達,財謂之真形神俱妙也。經雲: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清脫離於物殼,則通人也。

第四十三 問人

復詢:人者何也?答曰:人者,人之生縱其惡,則死沉於惡道輸轉也,謂之天所治於人也。人之生不修其福,則死沉貧賤輸轉也,謂之天所治於人也。人之有所善,則生在於中華,修其道也。人之有其洪禧,則生在於中國,積其德也。人有於惡,則天乃惡報也。人有其善,則天乃善報也。經雲:治人事天,莫若嗇。人之不通其天意,所執於我也。

第四十四 問我

復詢:我者何也?答曰:我者,真我者,人之性也。我道無形之道也,我善無為之善也,人皆謂不肖也。偽我者,人之惡也。偽道養身之道也,偽善有為之善也,人皆謂見肖也。真我者,無形之道則真也,無為之善則常也。偽我,則養身之道則假也,有為之善則憎也。經雲: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若肖久矣。明其真我不辯也。

第四十五 問辯

復詢:辯者何也?答曰:辯者,世之有辯者,有於萬惡也;天之不言者,有其萬善也。世之辯則有於是非也,道之辯則有其清善也。世之口有辯而心無達也,道乃口無說而真有通也。無達則廣博,而無知其妙也。有通則絕學,而有知其妙也。兩者謂之迷悟也。經雲: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通其天意,則外若訥也。

第四十六 問訥

復詢:訥者何也?答曰:訥者似於訥者,似其不能言也。達其道而散於樸,則訥者如辯也。抱其道而返於樸,則辯者如訥也。散其樸則損氣,而身有於拘也。返其樸則惜氣,而身無於拘也。見其愚者,辯如訥也。見其賢者,訥如辯也。經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益真則外損之。

第四十七 問損

復詢:損者何也?答曰:損者,有道之人用事則損於己,不損其他人也。若處先己而後人,則有其德也。無道之者,用事則損其他人,不損於己。若處先人而後己,則無其德也。有其德者,無為也。無其德者,有為也。無其為損於物,則有道也,有其為殢於物,則無道也。經雲:為道日損。外損盡於物,則道所益也。

第四十八 問益

復詢:益者何也?答曰:益者,有益其真者,道之理也。悟道則所學其正教,有達者益真也。迷世則所學於邪法,無達者益身也。益真則明其道也,益身則殢於物也。明道則清善也,殢物則貪爭也。清善則積其德也,貪爭則積於業也。有其萬行,則真昇也。有其萬業,則身墮也。經雲:為學日益。所學益其道之真,則久長也。

第四十九 問長

復詢:長者何也?答曰:長者人之長,則順其道而真長也,忘於情則命長也,善明妙則天長也,通其慧則理長也。真長,則達虛無體也。命長,則寶光圓也。天長,則祥煙裊也。理長,則自然通也。明虛無,則道全也。明光圓,則命全也。明祥煙,則神全也。明自然,則德全也。經雲?天長地久。順其天之長,則無於短也。

第五十 問短

復詢:短者何也?答曰:短者,守道無終,則誌短也;見善無慈,則行短也;二尊不敬,則孝短也。誌短則無功也,無慈則無行也,無孝則忘恩也。有誌則全道也,有慈則全德也,酬恩則全孝也。無道無德無孝,則有短也。有道有德有孝,則無短也。經雲:斯不善已。智短則生於偽巧也。

第五十一 問巧

復詢:巧者何也?答曰:巧者,殢其萬巧有為,明萬利而利多,則害身也;絕其萬巧無為,明萬清而清多,則全身也。世利多,則生於禍也;道清多,則生於福也。偽巧則生於禍也,真清則生於福也。迷於有則偽也,悟其無則真也。偽有則惡所害也,真無則善所侵也。經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明者忘於偽巧,而守其真拙也。

第五十二 問拙

復詢:拙者何也?答曰:拙者,至性而通賢,外貌似其愚拙,則謂之返樸也;真慧而通文,偽形而憨拙,則謂之伏藏也。對其偽迷隱,則拙明也;對其真悟顯,則拙達也。通於世則物達也,通於道則真達也。見其俗士則應於萬有,而機變自然通有也。見其知音則應於萬無,而機變自然通無也。外拙而真非愚也。經雲: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至巧而若拙,則明者讚也。

第五十三 問讚

復詢:讚者何也?答曰:讚者,君子則揚人美而掩人醜也。小人則掩人美而揚人醜也。掩人之醜惡,揚人之美善,則謂之德也。揚人之醜惡,掩人之美善,則謂之愆也。有其德則再為人貴也,有於愆則再為人賤也。今世重人者,來世人卻重也。今世輕人者,來世人卻輕也。德全其道則昇也。愆迷於世,則墮也。經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讚則無於惡毀也。

第五十四 問毀

復詢:毀者何也?答曰:毀者,有毀者愚,不知賢也;無毀者賢,知其愚也。愚者舉惡而抑其善也,賢者勸惡而歸其善也。愚者生愆而著其相,求福也。賢者泯愆而忘其相,守道也。迷者有惡而有善也,悟者無惡而無善也。有善者無常也,無惡者有常也。有常則謂之道也。經雲: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無於毀則濁念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