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引子(1)
時間回溯到世紀4年代。
當時的西方媒體上充斥著戰爭的消息,每個人除了與政府和領袖共同進退,似乎已經沒有了別的生活方式。在這個特殊時期,一組在平時看來有些不倫不類的另類消息,出乎意料地受到了民眾的高度關注,其引發的爭議,甚至差點改變世界的命運。
第一條消息來自美國。羅斯福總統撰文稱,名揚天下的大偵探歇洛克·福爾摩斯並不是英國公民,而是“山姆大叔”的同胞。總統列舉了很多證據,總結性地說道:“每一位美國公民都歡迎歇洛克回家。”
消息傳遞的速度絲毫不遜色於戰爭情報。三天之後,一位名叫丘吉爾的英國人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觀點:“羅斯福總統的言論是不負責的。福爾摩斯是英國人的事實在年前就已經得到了證實。任何企圖把大偵探‘據為己有’的行為都必將失敗!”在這位愛抽雪茄的首相眼中,“分裂”福爾摩斯的行為幾乎等同於希特勒對考文垂的空襲,簡直不能容忍。
美英兩國民眾立即被領袖的言論吸引,福爾摩斯的歸屬問題似乎已經影響到了反法西斯同盟的關係和第二戰場的開辟。
表現欲極強的法國人也來湊熱鬧,代表人民發言的任務自然也由領袖承擔。戴高樂說道:“無論偉大的福爾摩斯先生的故鄉在大西洋哪一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永遠都是法國人民最好的朋友!”法國人就是這樣,為搶美國和英國的風頭,即便做出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也在所不惜。
於是,三個國家的福爾摩斯學家和大偵探的擁躉在各種場合展開論戰,他們唯一的目的是爭奪一位虛構人物的“版權”。著名偵探作家雷蒙德·錢德勒曾寫道:“萬幸,德國人和蘇聯人正在斯大林格勒玩遊戲,不然,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一定會加入這場爭論。”
在1世紀的今天,相信福爾摩斯之名已經家喻戶曉了,他是誰?
一位中虛構的人物;
一位偵探中虛構的人物;
一位偵探中虛構的偉大人物。
偵探當真是魅力無窮,它可以讓三位偉人變得“斤斤計較”。偵探的主人公更是充滿了魔力,他可以令民眾暫時忘卻國恨家仇,轉而熱衷於一個毫無實際意義的話題。
對讀者而言,一部偵探佳作往往會令他們記住三個名字:作者的名字、作品的名字、偵探的名字。毫無疑問,三個名字裏最重要的是最後一個。前麵兩個僅僅是平麵符號,而偵探的存在卻可以令一切立體起來——作者因此名揚天下,作品因此被奉為經典。
讀者一定是先認識了歇洛克·福爾摩斯,才記住了柯南·道爾;一定是先認識了小胡子波洛,才記住了阿加莎·克裏斯蒂(阿婆);一定是先認識了禦手洗潔,才記住了島田莊司;一定是先認識了江戶川柯南,才記住了青山剛昌……因此,我們不妨從最熟悉、最直觀的偵探入手,闡釋一下偵探的脈絡。
“偵探”一詞在英語世界最早出現於114年,當時寫作“luh”,最初的含義是足跡、蹤跡,對象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其他動物。到了1世紀,這個詞有了“狗追蹤目標”的含義,例如現在的“獵犬(luh-houd)”便是由此引申而來。在1世紀,這個詞的名詞形式正式有了“偵探”的意思,動詞形式則表示“搜查、調查”。而在今天,“luh”則指代偵探中所有的調查行為和解決事件的主人公(也就是偵探)。我們現在更多使用的“dciv”一詞要年輕得多,是1世紀中葉才出現在英國大文豪(也是偵探先驅人物)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中的。現實中的偵探是伴隨著西方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而產生的,這和偵探產生的條件完全一致。第一位出現在偵探中的偵探是法國人奧古斯特·杜賓。他誕生於1841年,創造者則是美國人埃德加·愛倫·坡。杜賓先生集中地反映了偵探中主人公的特質——完全為破解真相而存在,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任何情感可言,怪異而神奇。我們至今不知道杜賓先生相貌如何,因為愛倫·坡隻是創造了一架推理機器,對於機器的外形沒有隻言片語的描述。可以說,杜賓的出現使得偵探自誕生之日便被定格了:這是一種“極端主義”類型,這是一種最純粹的智力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