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裏一片漆黑,沒有一點聲息。呼延氏慢慢伸出雙手,試探著去撫摸女兒。發現女兒的一雙手全部裸露在被子外邊。她一陣隱隱的心疼,試著將女兒的雙手放回被子裏,卻發現女兒的胳膊已經僵硬,她怎麼也不能活動自如地將它放回被子裏。
不祥的預感如同閃電般的從她體內馳速穿過,此時此刻的她,突然意識到了什麼,睡醒後的困倦立即消失,她激靈一下坐起,雙手發瘋般地去撫摸女兒的臉頰和身體,卻恐慌地發現被窩裏的女兒身上,有著與這個季節不相付的溫度——冰冷。
呼延氏怎麼也不相信,不相信女兒就這麼平靜地離她而去,而就在她的身邊,卻沒有留下一言半語。
她不相信,也許躺在黑暗中的女兒在與她開玩笑,因為女兒從小就淘氣。
呼延氏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女兒的麵容,想看到女兒因為不敢出氣而憋得滿麵通紅的樣子,想看到女兒因恐嚇她成功而強忍住笑的辛苦姿態。
她慌手慌腳地下床,摸到了蠟燭,因為心慌激動,費了好長時間才將蠟燭點燃,當她顫抖的手端著蠟燭照過去,濃黃的燭光裏,呼延氏沒有看到想像的一幕。
呼延氏看到女兒的麵容蒼白,清瘦,遲暮,但卻端莊。臉上是如同雕塑般凝固的微笑,像落日後的一抹餘霞,好像她很幸福地到一個很遙遠的地方去了,可又怕親人悲傷難過,在靈魂離開身體的一刹那,便將這個幸福的微笑,凝固在端莊而遲暮的臉上。
女兒好像要告訴所有看到她這個微笑的人,她的靈魂很幸福快活,她沒有死,隻是到一個很遙遠的地方去了,
一瞬間,呼延氏的世界天塌地陷了,轟隆隆的坍塌聲如炸雷一樣擊蕩著她的五髒六腑,每一根神經。
幾十年前,夫君馬丕瑤的離世已經讓她的世界天塌地陷了。不過,那時她有女兒七丫,有希望。可現在,她什麼也沒有了。
什麼也沒有了,生命便走到了盡頭。
一滴滴滾湯、流淌的燭淚,巴答巴答滴在呼延氏的手上,也滴到她冰冷的心上。於是,她慢慢地轉過僵硬的身體,想把蠟燭放到燭台上,可她的手怎麼也抬不起來,她整個身體像灌了鉛一樣沉重,僵硬,靈魂仿佛凝固了一樣,隻有隱隱約約的一點主意識,還讓她記得,這個世界已經天塌地陷了,她什麼也沒有了。
蠟燭從呼延氏的僵硬的手裏滑出來,“啪”一下摔在地上,息滅了,清冷的屋裏又是一片漆黑,呼延氏的世界裏也是一片漆黑,隻有天塌地陷的轟隆聲震擊著她的靈魂,於是,呼延氏崩潰了,怎麼也站立不穩的她,便隨著天塌地陷的轟隆聲,慢慢地倒了下去。
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當呼延氏恢複意的時候,是聽到女兒的呼喚聲:“娘親!娘親!娘親……”
黑暗中的她睜開雙眼,卻發現周圍是刺眼的明亮,十歲的七丫頭紮雙吉,身穿鑲著金牙子的紫紅色對襟小襖,笑迎迎地站麵她麵前,甜蜜而幸福地喊著她娘親。而在不遠處,她的天,她的世界,她日思夜想的夫君馬丕瑤,正站在萬丈霞光中,正微笑著望著她們母女倆。
於是,呼延氏也幸福地笑了。
當鮮紅的朝陽,噴薄而出後,當燦爛濃鬱的朝霞,將整個世界都覆蓋浸泡的時候,在前兩天趕回安陽馬府接青霞到北京治病的馬吉樟,吩咐家人到呼延氏的院落,攙扶青霞起程時,家人卻驚詫地發現,呼延氏和青霞母女倆,已雙雙離開了人世。
三:
青霞辭世半年之後,秦川也在南京,莫明其妙的離世了。臨死之前,他的手裏握著一幅字畫,字畫上是薑太公釣魚圖,而畫的一則,是一首五絕詩。詩的字跡絹繡,如行雲流水,柔中有鋼;詩的內文是:早覓為龍去,江湖莫漫遊。須知香餌下,觸口是銛鉤。
其實,對於秦川的突然死亡,秋紅是心知肚明。她之所以心知肚明,是因秦川在睡夢中,不斷地呼喊“馬夫人”。
而秦川之所以在睡夢中呼喚“馬夫人”,秋紅最後才得知。原來秦川在二十歲的時候,見過青霞的生身母親呼延氏之後,便再也忘不掉她的身影了。可是,多年之後,他在一次攔路搶劫的偶然機會,遇到了青霞,當時他驚呆了,誤以為是青霞的母親。當他從劉鐵對青霞的稱呼上,才知道了青霞就是當年跟隨在馬夫人身邊的那個小女孩。因為青霞的相貌與母親呼延氏酷似。所以,秦川自從見到青霞之後,他便一直把青霞當成了“馬夫人”。
特別是河南起義失敗之後,他們站山為王的老營被官府端掉,他們三位老大也四散逃離,山上所有的眾弟兄也是樹倒猢猻散,或被槍殺,或呈鳥散。而這時的秦川,也四十多歲了,可他因為一種痛苦的牽掛,便躲避在開封鄉郊。可盡管是躲避,他每隔幾天,都要悄悄的進一趟城,躲在桐茂典後院門口的對麵,注視著桐茂典後院的大門,直到看見青霞乘坐的馬車進出,心裏才踏實,才心滿意足地離開;如若看不到青霞的馬車,他便一直躲窺著,直到天色黑透,他才惘然若失的離開。
現在,青霞和經母親呼延氏雙雙辭世了,在秦川的內心深處,那份痛苦的牽掛,那份折磨他一生的牽掛,也中斷了。沒有牽掛的秦川,好像對這個世界再無有任何可留戀的了,於是,他就那樣平靜而痛苦的離開了這個世界。
秦川離世之後,秋紅親眼目睹了青霞母子那孤兒寡母的艱辛曆程,她也深深的知道,自己無論在任何方麵,都不如青霞,那她和兒子未來的孤兒寡母生活,也是難以想像的艱辛和不易呀。於是,她為了讓兒子有祖墳可祭奠,可祖宗可依賴,有老家和姓氏可依靠,便將青霞留給她的宅房賣掉,帶著十歲的兒子,千裏迢迢赴上官一秀的老家而去。(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