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則介於“本我”和“超我”之間,是一個人後天形成的,是對自身和社會理性的認識。
它正視現實,符合社會需求,按照常識和邏輯行事,充當仲裁者,壓抑“本我”的種種衝動和欲望以進行“自我”保存。另外,要盡量使“本我”得以升華,將其盲目的衝動,引入社會認可的渠道。
當然,它也會給予“本我”合理的滿足。
小孩子看到糖產生想吃的願望這是“本我”在起作用。為了得到糖,小孩子可以偷吃,也可以請求父母購買,這是“自我”在起作用。然而,小孩子知道偷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不符合道德標準,這是“超我”在起作用。
“超我”的作用不是為了得到這個東西,而是讓小孩子知道道德規範,並使這個道德標準內化於孩子的心裏。父母總是把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理念傳授給孩子,“超我”就是這些觀念和思想在孩子人格中的重現。
“自我為了駕馭‘本我’舉起了‘超我’的鞭子”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三者之間的關係。若從力量上來看,三者也是此消彼長的,如果把握不好,不能保持穩定,那麼,就會產生人格問題和人格上的衝突。
西遊記中的唐僧、豬八戒和孫悟空就分別代表著“超我”“本我”和“自我”。如果我們再往深層次上分析,也可以單獨從其中一人身上分析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就拿孫悟空來說,曾先後兩次接受了天庭招安。如若招安之後,玉帝能夠對其量才而用,不用神界那套迂腐的規矩去苛求他,順應其“本我”的合理要求,使他獲得自由、平等和施展本領的空間,那麼,他的“本我”就會自覺接受“自我”的約束,也就不會有“大鬧天宮”了。因為孫悟空也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明曉君臣之禮的,這點書中行文也是有體現的。但是玉帝卻對孫悟空假意用之,實際上卻想控製、禁錮他,免除後患。讓一隻猴子去看蟠桃園,自然誘使其猴性大發,導致“本我”再度擴張。於是,孫悟空“本我”與“自我”相互融合接軌的機會,就這樣被神界不合理的約束所斷送了。
此後,孫悟空又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後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曆經數次磨難,終修成正果,達到了“超我”的境界,實現了心靈的升華。
可見,一部《西遊記》也正是孫悟空的心靈完善史,記述了他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爭鬥與融合。作者欣賞“本我”對自由奔放的追求,但也反對“本我”無限製的膨脹,主張“本我”要接受“自我”的合理限製,以達到“超我”的境界。
回到現實當中來,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隻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會健康成長。而當這三者“吵架”,三股力量角逐的時候,人就會懷疑“這是真的我嗎?”“做得?做不得?”
或者為自己某個突如其來的醜惡念頭而惶恐。這種狀況如果持續久了,衝突嚴重了,就會導致人內心的失衡以及精神上的問題。
性格類型:塑造屬於你的個性
你在黃昏時分,出外散步,結果發現一棟老朽的空屋,於是你悄悄進入。從一麵向西的破窗往外看,你的視線突然被窗外的某樣東西吸引,請問這會是什麼東西呢?
A.漸漸西沉的太陽
B.飛過滿天晚霞的飛機
C.工廠的煙囪裏冒出來的煙
選擇A的人:性格內向,不喜歡爭取與改變。這類人基本上十分逍遙自在,對人生的態度也算樂觀,生活節奏永遠都是慢步調。因此,這類人多少會給人一些不夠充實、空虛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