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誰是我?迷失、彷徨的人們在反複思索著。為了不再迷失,也不再彷徨,更是為了趟過痛苦的河流,奔向幸福的彼岸,我們需要找到“真正的自己”—那個從不曾被自己了解的自己。
現在,就讓我們展開此卷,帶著迷人的書香,一同梳理未知的紋理,帶著期盼、渴望、思索走進未知的心靈世界,尋找未知的自己,以便幫助我們更好地走向未來。
人格的結構:本我、自我、超我
2010年3月23日早晨7點20分,南平實驗小學門口和平常一樣聚集了一群等待進入學校的學生。
而令人難以預料的是,短短1分鍾內,1名中年男子手持凶器一連傷害13名小學生。至23日晚10點,官方消息稱,8個孩子不幸殞命,5名受傷學生還在南平市立醫院及南平市人民醫院搶救。這些孩子中年齡最大的也不過13歲。
據官方披露,犯罪嫌疑人鄭民生43歲,曾任南平市某社區診所醫生,於2009年6月辭職。曾經治病救人的他,如今卻致13名無辜的孩子或死或傷。
警方調查之後,得出鄭民生的作案動機主要有三方麵:一是周邊人的輕視,私底下誹謗其有桃花病;二是感情生活不順,女友遲遲不與其結婚;三是辭職之後,另謀新職不成,覺得活著沒意思。
此後,司法鑒定科得出結論:鄭民生意識很清醒,並不存在精神病問題。
人們在震驚之餘,不禁產生疑問:既然沒有精神病,為什麼會做出這種事?這就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了。根據他行為的高度攻擊性、無計劃性,事後無羞慚感,以及對社會上造成的不良影響可以得出,他很可能是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又稱無情型人格障礙)的患者。也就是說,他在人格上有障礙。
那麼,人格是什麼呢?人格也稱個性,這個概念源於希臘語Persona,主要是指演員在舞台上戴的麵具,類似於中國京劇中的臉譜,後來心理學借用這個術語用來說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換麵具,這些麵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現。麵具後麵還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真我,即真實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麵具截然不同。
在心理學中,關於人格的定義,比較流行的是:所謂人格,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綜合模式,這個模式包括了個體獨具的、有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各種特質或特點的總體。人格不僅具有獨特性,同時也具有穩定性,這也決定了一個人的過去、現在以及將來的狀態。
奧地利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超我、自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一個人冷了,他需要穿衣服;一個人餓了,他需要食物;一個人眼睛受到了強光的刺激,他就要閉上眼睛。這些活動都是人原始本能的需要,而且這些話動都是無意識的,無論你是聖賢智者還是卑鄙小人都存在這個本能。
“超我”與“本我”相反,是人格中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仿佛是社會的道德標準,來控製“本我”。它就像一個檢察機關,隨時監督你的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