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做有準備的成功者(2)(1 / 2)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要知道,再宏偉的目標,也是由身邊那些一個個觸手可及的小目標組成的。因此,我們說夢想是愉快的,但沒有結合實際行動的夢想,則隻能是空想家的空想而已。

不值得定律:永遠不做不值得做的事

不值得定律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從主觀上認定某件事情是不值得做的事,那麼他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根本不可能全力以赴。即便他迫於某種壓力做好了這件事情,但依然不會享受到任何的成就感。不值得定律最為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不值得做好。

很顯然,不值得我們做的事情是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的,既然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又怎麼可能滿懷熱情地去做呢?這就好比一個喜歡交際的人迫不得已做了檔案員,而一個很害羞的人則不得不每天都與人打交道。

總之,隻要符合我們的價值觀,而且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給我們一定期望的事情,就能激發我們的鬥誌,也隻有這樣的事情,我們才有信心去做好。否則,我們就應該果斷地停止正在從事的事情,然後改變自己努力的方向。

著名的指揮家倫納德·伯恩斯坦年輕時師從於美國最有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柯普蘭。那時伯恩斯坦的夢想隻是成為老師那樣的作曲家,他隻是附帶著學習指揮技巧。

伯恩斯坦的創作天賦非凡,曾寫出一係列不同凡響的作品。不久後,他成為美洲繼柯普蘭之後的又一位作曲大師。可就在伯恩斯坦在作曲方麵一發而不可收的時候,當時紐約著名的愛樂樂團的指揮慧眼識珠,發現了伯恩斯坦的指揮才能,他力薦伯恩斯坦擔任紐約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伯恩斯坦因此一舉成名。

但是,隻有伯恩斯坦自己清楚,他最熱衷的事情仍舊是作曲。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指揮占據了他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隨著指揮上逐漸取得“豐功偉績”,他譜曲的靈感和活力在不斷地枯竭,除了偶爾的靈光閃現外,伯恩斯坦在譜曲方麵再也沒有了太大的作為。每當他痛下決心要放棄作曲的時候,卻又總是有著太多的牽絆。

“我喜歡創作,可我卻在做指揮。”這個矛盾一直折磨著伯恩斯坦,無數的鮮花和掌聲背後,隻有他自己才能感受到內心的隱痛和遺憾。這種遺憾最終被伯恩斯坦帶到了墳墓裏,因此,後人評論他是個出色的音樂家,但不是成功的。

應該說伯恩斯坦是有指揮才能的,隻不過指揮不是他最熱衷的事情罷了。因此,他把遺憾帶到了另一個世界。我們試著想象一下,倘若伯恩斯坦沒有離開自己喜愛的譜曲舞台,最終的結局會是什麼樣?又或許,倘若他徹底地放棄自己的作曲夢,竭盡所能做一個指揮家,這樣的結局又會是什麼樣呢?答案無人知曉,因為伯恩斯坦讓答案混在了遺憾裏,然後連同他偉大的夢想消失在了另一個無盡頭的世界裏。

伯恩斯坦的經曆告訴我們,選擇自己所愛的,也要愛自己所選擇的。倘若自己正在從事一份自認為很不值得的事情,最理性的選擇就是放棄,然後重新選擇一份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的事情。否則,隻能是對生命的浪費。

畫家莫奈有一幅著名的作品,畫中是一個修道院,修道院裏幾位天使正在忙碌著,有的正在架水壺燒水,有的正提起水桶,還有一位穿廚衣的天使正伸手去拿盤子……天使們所幹的這些事情,在別人看來無比的單調,但是天使的臉上卻掛著燦爛的笑容,她們正全神貫注地做著手中的事情。

這些在別人看來非常枯燥無味的事情,天使卻樂在其中,因為這些索然寡味的事情,在她們的眼裏卻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因此她們會竭盡所能地把它們做好。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的事實:即使自己正在從事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也必須長期堅持下去,因為目前的自己無力去改變。比如剛剛走出大學校門時,由於自己各方麵的經驗欠缺,必須委曲求全地從事自己並不滿意、甚至與自己的理想相背離的工作。這時應該調節自己的心態,把目前的工作看作是值得做的事情去做。其實,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它自身的價值所在,隻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把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當作值得自己做的事情,就會無往而不利。

班尼斯說:“最聰明的人是那些對無足輕重的事情無動於衷的人,但他們對較重要的事物卻總是很敏感。那些太專注於小事的人通常會變得對大事無能。”很顯然,有的人總是平白無故消耗自己的精力,他們不懂得什麼事是值得自己做的,什麼事是不值得自己做的,不懂得選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