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食療?
食療就是根據病人的需要,合理調配食物中所含營養素,並經過科學的烹調,使其在治療過程中起到輔助作用。俗話說的“三分治七分養”,意思是說,治愈疾病,三分在治療,七分在養生,後者也包含飲食治療在內。
食療有哪些作用?
(一)調整營養的需要——能直接起治療作用。如肥胖病患者必須限製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以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又如糖尿病患者,必須對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加以控製等。
(二)能增強體力——為其他治療創造有利條件。如外科手術前宜用高蛋白食品,以保證手術效果,有利早日康複。
(三)促進恢複健康——在治療過程中,對膳食作有效的控製可以促進患者恢複健康。如慢性腎炎患者,必須采用少鹽或無鹽的膳食。
(四)協助臨床診斷——在臨床檢驗中,有些疾病的病因的檢驗和診斷,與膳食內容的特殊調整有密切關係。比如在檢驗胃、腸道有無出血時,需采用完全不含鐵質的膳食,來檢驗大便中有無潛血。
食療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與護理、藥物治療相配合。
(二)要求患者密切配合。特別是要遵守飲食製度,絕對不能為了滿足個人的嗜好與要求而破壞飲食治療的規定。
(三)飲食配製多樣化。這對長期使用飲食治療的病人尤其重要,否則必將影響病人的食欲。
(四)注意患者總熱能的消耗。
食療食品的“四性”是什麼?
“四性”又叫“四氣”,即寒涼溫熱。這四種藥性是按照中醫基礎理論區分的,即根據食品作用於人體所發生的反應而定的。由於程度上的不等,還可作進一步的劃分,例如寒又可分為大寒、寒、微寒;熱又可分為大熱、熱、微熱等。一般來說,寒性、涼性的食品具有清熱、瀉火、解毒、養陰等功能,適合於有熱症的病人或炎夏盛暑時食用。溫性、熱性的食品有溫中、助陽、散寒等功能,適合於虛弱,怕冷的病人或嚴冬季節食用。沒有明顯的寒涼或溫熱特性的食品屬性平。
食療食品的“五味”是什麼?
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鹹,也是按照中醫基礎理論區分的。這主要是食品本來的滋味,或者是根據臨床效應來判定的。辛味有散寒、發汗、行氣等功用,大多是因為食品中含有揮發油。甘昧具有滋補、緩和的作用,主要是這類食品含糖類多。酸味能夠收斂、固澀,有止汗瀉的功用,其食品含有機酸。苦味有清熱、燥濕、通便、瀉下的功用,這類食品可能含有生物堿、甙類、苦味質等。鹹味有軟堅散結、瀉下的作用,某些食品可能不限於一種味而有二種以上的味。性與味之間又有著密切聯係。
我國的食療始於何時?
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著“醫食同源”的理論。我國最早的醫學專著《黃帝內經》中說:“藥以祛之,食以隨之”,“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祖國醫學認為,老年人往往腎氣先虧,以致全身各髒腑功能相應減弱。良好的飲食對於培補腎氣,增強老年人的抵抗力有一定作用。我國曆代醫學家都很注意收集和總結老年食療方麵的經驗,如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治療老年病時就很重視食療,他在《千金方》中指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他著有《食治》一卷共五篇。後來他的學生孟詵繼承了他的事業,繼續搜集資料,編成了食品藥物的專著《補養方》。其後又經過張鼎的增補和整理,成為《食療本草》。
宋神宗時期,泰州興化縣令陳直撰寫了一部《養老奉親書》,主張老年人“若有疾患,且先評食醫之法,審其症狀,以食療之。”提倡合理飲食,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到了元朝,此書由鄒鈸增補了三卷,並改名為《壽親養老新書》。後來又流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家。
藥粥療法有什麼特點?
第一,藥療與食療的結合。自古以來,食物也是藥物,藥物也可供食用。以食物入藥者甚多,如芝麻、綠豆、大棗、桂圓等,既能食用,又可入藥,兩者難以嚴格區分,隻要辨明食物寒熱潤燥之性,苦甘辛鹹之味,即可作為食用藥物。藥粥療法既不同於單用藥物祛邪治病,又不同於純服米穀以扶正調理,而是藥物療法與食物療法、營養療法相結合的一種獨特療法。藥物與米穀配伍,同煮為粥,可收到雙重效應。如老年人高熱應用生石膏時,醫生常擔心石膏大寒之品,有傷老人胃氣,同米煮成石膏粥,則可杜絕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