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後半期,自人類發現了蟲洞之後,我們就邁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來自於獵戶座各地的原材料彌補了資源不足的問題,探測的前五年,就發現了三顆宜居帶行星。後來更是發現了了大量生態行星。這些的一切,都要歸功於蟲洞的發現。
蟲洞,本質來說我們應該換個詞彙。到現在為止,科學界依舊用蟲洞來代指愛因斯坦-羅森橋,但是很明顯,我們用來穿梭於獵戶座各地的蟲洞並非愛因斯坦——羅森橋,因為他的兩側既沒有黑洞又沒有白洞。
相對於愛因斯坦-羅森橋這種連接黑白洞且不能傳遞信息的蟲洞來說,我們現在使用的蟲洞要溫和得多,它的特點是內部無引力——我們認為這是低曲率的表現。更加出人意料的是,蟲洞的另外一側也是引力空白區域,除非當一艘飛船要通過這個蟲洞,那麼這個蟲洞會瞬間產生一個極高的曲率場,出於宇宙撫平曲率的本能,飛船會被拉到蟲洞的另外一端——毫無曲率的另外一端。起始端則在飛船被彈射過去之後快速恢複到無曲率狀態,轉化時間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蟲洞可以雙向通行。
更加神奇的是,產生的瞬間曲率居然不會產生引力場,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空間曲率就是引力的來源,這個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在這裏卻不適用,我們猜想可能是光速的引力波擴散出去之後,便被恢複的0曲率位置中和。事實上我們猜測不能用一般的自然規律去探索這個問題,所以這也就是“史前文明製造假說”的由來。
此外,蟲洞的位置並不確定,但是一般來說不會出現在恒星一天文距離之內,當然這要看恒星的體積和重力,但是我們發現過遠在150AU外的蟲洞。基於現在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確認,基本是在恒星外的1——5AU之間。
絕大多數的星係都有蟲洞相連,如果有生態行星或者是宜居帶行星的地方,蟲洞更多,90%的星係都有複數的蟲洞。60%至少有4個,例如太陽係和凱撒星係,蟲洞都多達數十個。絕大多數的蟲洞都簡單地鏈接兩個臨近星係,但是我們發現過兩端距離長達300光年的長程蟲洞。
蟲洞遷躍所花時間極短,隻需幾分鍾甚至更短就可以從一個星係旅行到另外一個星係。但是常規航行(即從一個蟲洞遷躍到正常空間,再航行到另外一個蟲洞的這段航行)所需時間極長,從地球旅行到西庇阿星,我們需要超過20天,這實際上就是常規航行的時間,我們一般用‘跳’來形容兩個星球的距離,但是‘跳’的長短是不固定的,短的一跳可能隻需要三兩天,長的一跳可能要15——20天之多。因此,蟲洞航行是相當有局限性的,不過好處是,無需耗費太多的能量。但在軍事上,行動遲緩,則為大忌。
蟲洞航行並非是完全安全的,有報告稱,飛船在傳送過程中突然掉出傳送,進入到宇宙空間中,不得不進入冬眠狀態,尋求政府飛船使用曲率航行救援,或者是被不穩定的曲率場切成碎片、扭成麻花,都是存在的事件。
不同的蟲洞有不同的風險度,最危險的蟲洞是地獄之門——他的通過成功率低於四千八百分之一,背後則是荒蕪的星際空間,另外一個很有名的蟲洞則是伊甸之門——通過成功率是千分之三,雖然不能達到最危險的蟲洞前五名,但是蟲洞的另外一端是3000光年外的一個生態星球外帶一整個蟲洞網絡。伊甸之門的入口處時刻有聯合飛船在巡邏並且不斷警告路過飛船,但是依舊阻止不了前去移民的飛船——他們大多數是無望者,決定放棄在聯合境內的生活,前去‘伊甸園’尋求新的生活,更多的人則是一心求死,當然如果成功通過,也算是一次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