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會……”孫炎牙一咬心一橫,道:“他擔心您會為了免除後患,濫殺成性啊!”
“好膽!”
啪!
朱元璋一拳惡狠狠地擊在幾案上,勃然怒道:“說了半天,這個劉進士,是看不起咱朱元璋的出身啊!咱就不明白了,泥腿子出身怎麼了?怎麼就不能容人了?怎麼就會為了免除後患,濫殺無……誒!”
話說到這,朱元璋忽地想到了什麼,麵上的怒氣迅速消散,甚至變為了輕鬆的笑意,擺了擺手道:“罷了!罷了!咱不跟這酸腐文人一般見識。不但不一般見識,咱還要以德服人!”
很簡單的道理,劉伯溫嫌棄朱元璋的出身,這是朱元璋改變不了的。某種程度上講,他也算料定了朱元璋的性情,朱元璋當然會勃然大怒。
但是,話說回來。
那又怎麼樣?朱元璋有個好兒子啊!
朱元璋的老爹是餓死的饑民,出身低微之極。但是,朱標的老爹,卻是吳國公朱元璋,這出身還低微嗎?
朱標出生之時, 天現異像,撥雲見日。朱標出生之後,清淨高潔,不染凡塵。
論文才之天賦,朱標小小年紀,即被宋濂譽為“半聖之姿”。
論武略之潛力,朱標被吳國第一大將常遇春讚不絕口。
如此人物,怎麼可能不能容人?有如此人物為子,朱元璋又哪裏用得著,什麼為免除後患,濫殺成性呢?
所以,劉伯溫的擔心,完全是杞人憂天!
既然是劉伯溫錯了,朱元璋完全有把握反駁劉伯溫,又為什麼要繼續生氣呢?
非但不生氣,他還刷刷點點,親筆給劉伯溫寫了一封信,讓孫炎給劉伯溫送去。
那封信裏,朱元璋不但反駁了劉伯溫嫌棄自己出身低微的觀點,而且還客客氣氣的邀請劉伯溫到應天來看一看,看一看朱元璋是不是值得輔佐,看一看世子朱標有沒有天人之姿。如果劉伯溫看了之後,覺得不滿意,盡管走人,朱元璋絕不勉強!
……
……
在曆史記載中,朱元璋派孫炎請劉伯溫出山,不是教授朱標學業,而是輔佐自己。
劉伯溫覺得朱元璋出身低微,百般不願意,送給了孫炎一把寶劍。表麵上說,是自己年老體衰,不能為吳國公效力了。現在,將祖傳的寶劍贈與孫炎,請孫炎代自己為吳國公效力。
但是,暗含的意思是明顯的:殺了我,我也不去!
孫炎的火也上來了,說:“劍當獻之天子,斬不順命者。我人臣,豈敢私受?”
表麵的意思是:這把寶劍太好了,隻有天子有資格佩戴,我可不敢接受。
暗含的意思卻是:你要是不去,我可真殺你了。
劉伯溫左思右想,覺得為了這點事兒賠上自己一條命,不值當的,也就委委屈屈去了應天城。
後來,劉伯溫與朱元璋接觸久了,覺得朱元璋有明君之相,也就真心輔佐了。
所以,曆史上劉伯溫歸順朱元璋,是一個從不情願到情願,強扭的瓜慢慢變甜,循序漸進的過程。
現在朱標改變了曆史,朱元璋一方勝券在握,沒用什麼強力手段對付劉伯溫,卻是要以德服人。
果真,能如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