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為什麼沒有?
方形或三角形的我們都知道,任何物體都是在運動的,地球看似靜止,實際上每個晝夜,地球要轉動一周(4萬公裏),星體要克服自轉產生的巨大離心力,必須要有等值的向心力,那麼星體以球體形式存在是再好沒有的了。
在星體形成的過程中,運動著的旋轉物體必須以球體形式存在才不致於再次分裂,這也是星體自始至終保持球形的原因之一。
怎樣測出星體的大小及距離?
離地球的遠近測量距離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三角測量法,因為這個道理太深奧,就不多說了。
測量星體的大小和距離還有許多科學方法,如“視量度法”等。這裏我們向大家介紹一種估算法。
大家都有這樣的生活常識:當我們在路上跑步時,發現近處的景物一個個地被甩在了後麵,而遠處的景物卻很少有變化。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發現哪顆星離我們近,哪顆星離我們遠。
地球繞太陽轉一周,直徑為3億公裏。當我們在半年裏發現有的星的位置變動了,說明它離我們近,而有的星一點都沒動,說明它離我們遠。
測量星星大小的方法也很多。有的根據表麵顏色的變化,外表亮度的變化來推算。有的可用月亮遮蓋它的時間長短來測量它的大小。天蠍座中的α星就是用這種方法測出大小的。
銀河係中還有其它能生存生物的星球嗎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恒星有許多種類,即便在它周圍有行星,能生存生物的星星也很有限。
第一,藍星不行。因為它的壽命太短,沒有生物進化所需要的時間;第二,紅色的小星也不行。因為合適的溫度範圍太小;第三,像天蠍座α那樣的紅色巨星,也沒有這種可能。因為即使它周圍有行星,也會給蒸發掉的;第四,雙重星的可能性也不大,即便它有行星,也很難在另一個太陽的引力下繞固定的軌道運行。
所以,綜上所述,能生存生物的星要具備以下條件:不能是雙重星;要有能保證生物進化那樣長的壽命;溫度範圍要適當;要有太陽那樣的黃色,至少是橙色的星,其周圍有10顆行星,其中3顆有適當的溫度範圍;還要有成比率的水和空氣……。
宇宙是無限的嗎?
宇宙是“有限大但大得看不到邊”;還是“大得無限而沒有邊際”,至今還不大清楚。
“有限大但大得看不到邊”的說法,舉例來說:如在地球上筆直不停地前進,不知不覺就會返回到原來的出發地,若這樣不斷前進下去,也就好象沒有邊際一樣。火星也好,月亮也好,都是同樣的,隻不過是大小不同而己。而“大得無限而沒有邊際”的說法,就像賽馬那樣,如果場地大得無限而沒有邊際,就再也回不來了。
地球可算是巨大的球體,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公裏,但與太陽比起來,它是十分渺小的。一個太陽可以裝下130萬個地球,然而太陽隻是銀河係中的一顆普通的恒星。整個銀河係包括了1000億顆象太陽這麼大的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