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地球知識(2 / 2)

帶電的粒子與大氣中的氧、氮的分子猛烈碰撞,釋放出能量,於是產生了發光現象,這就是極地附近看到的極光。

從太陽發射來的帶電粒子隻能沿著地球磁力線的方向運動,所以就折向了磁極,以螺旋形的運動方式趨於近南北極,所以,極光大多在南北極附近的上空出現。

極地處的磁力線的方向是垂直於極地地麵的,帶電粒子運動的方向也就垂直於地麵,所以極光看上去就像垂直懸掛的簾幕一樣閃閃發光。

像簾幕一樣的極光,從底部距地麵100公裏的高度開始,頂端的可到達400公裏的高度,其情景十分壯觀。

先有海洋還是先有陸地?

當你乘坐輪船在浩瀚無際的海洋中行駛時,你是否想過地球上是先有陸地還是先有海洋?

地質學家從地球的發展史方麵作了解釋。他們認為,地球剛誕生時,外層空間沒有大氣包圍,太空裏的流星隕石不斷轟擊地球的外殼,引發了一次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和火山爆發。

岩漿噴發中溢出的水蒸氣又以降水的形式把水填充到被隕星撞出的凹處,從而形成了大海的雛形。隨著地球內部結構水的不斷增加,才逐漸形成了今天這樣的汪洋大海。

近年來,有些科學家作出了這樣的假設:在地球曆史的早期,太陽係內運行著數以萬計的小冰彗星,它們源源不斷地衝入地球的大氣層,最終以水的形式落在地麵。它們以極快的速度釋放大量的液體水,經過幾十億年以後,地球上便聚集成如今這樣的浩瀚海洋了。

不管怎麼說,地球上是先有陸地後有海洋的。據測算地球表麵陸地約占29%,而海洋占71%。

白天的風大還是夜間的風大?

風是平行於地麵的空氣流動而產生的,由於氣壓分布不均,所以既有春暖花開時節的拂麵微風,也有寒冬臘月席卷大地的刺骨狂風。

那麼,風到底是白天刮得大呢,還是夜間刮得大?這要從具體的地區來看,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以沿海岸10公裏範圍內的海陸風為例來說這個問題。

白天,由於陸地氣溫升高比海上快,陸地的空氣就往上升,於是就刮起了從海上吹向陸地的海風。

到了夜間,由於陸地比海上散熱快,所以風又從陸地吹向海上,這就是陸風。風會根據陸地與海上的溫差不同而有所不同。溫差較大的白天,風就會大些。

再如山區的山穀風。白天,當半山腰的氣溫比山穀升高時,風就從山穀刮向山坡,這叫穀風。而在夜間,當山腰的熱量散發比山穀快,氣溫下降山腰比山穀快,山風又會順著山坡刮向山穀,這叫山風。

所以風的大小、風向是因地形、氣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怎樣才能更完整地采集化石?

化石是人們研究古生物的起源、進化曆程的重要依據。因此完整地挖掘出化石是考古工作者所關心的問題。

很多化石都是從大海、湖泊的泥沙、礫石形成的地層中發現的,因此化石又是構成地層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挖掘化石之前,應該先調查含有化石的地層,這是為了了解化石是在什麼時代、什麼情況下形成的一項重要工作。隻有了解了地層的分布情況,才能在不同地點挖掘出更多的同類化石。

挖掘化石的工作,和挖土豆、紅薯可不一樣。為了不損壞化石,有時要把化石連同周圍的岩石一起挖出來。還有一個竅門是順著地層的堆積麵挖,更不易破壞化石。

挖掘的工具可以用鶴嘴形的采化石用的錘子,用錘子敲打鑿子。還要準備一些收集化石用的報紙和塑料袋,勘察地層的地圖、卷尺,以及調查地層分布的方位儀、水平儀之類的儀器。以上準備工作、工具已齊全,就可以挖掘到比較完整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