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大清出了個胡雪岩(3)(1 / 3)

還有一部分人,因為和洋人打交道時日多了,逐漸與洋人融為一家,一方麵借了洋人實現一己私利,另一方麵也借洋人為中國做上一點好事。這一部分人就是早期的通事、買辦商人以及與洋人交涉較多的沿海地區官僚。

對於洋人的不同理解,必然產生政治見解上的不同。在早期,薛煥、何桂清、王有齡見解接近,持利用洋人的態度,這與曾國藩等的反感態度相對,兩派在許多問題上多有摩擦。利用洋人,這是薛、何、王的態度;表示擔憂和反對,這是曾國藩的態度。胡雪岩因為投身王有齡門下,也深知洋人之船堅炮利,所以一直是薛、何、王立場的策劃者、參與者,也是受惠者。

到了中期,曾國藩、左宗棠觀點開始變化。左宗棠由開始的不理解到理解和欣賞,進而積極地要開風氣之先,胡雪岩的洋人觀有了依托。但這時,由於對洋人勢力之分析、見解不同及集團和個人的利益所在,左宗棠和李鴻章之間產生分歧,最終,胡雪岩成為了犧牲品。

對於洋人的衝擊,下層百姓的反應大多是被動的。真正與洋人打交道者,均是從謀私財入手的,因而對大局影響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下層的代表,在經過長期的打交道後,逐漸形成了一股穩固的力量,為中西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

清廷舊格局轉變的另一衝擊力量是太平天國運動。不過,由於太平天國信奉變了種的基督教,自身過於封閉,因而其感召力基本上限於下層之老百姓。大多數的地主知識分子,既未感到清朝政府有何需要變動之處,也感受不到太平天國運動的感召力量。

相反,由於曾國藩等一批有識之士應勢而出,地主知識分子階層很快就聚攏在其周圍,最終形成一支維係舊製的中堅力量。

太平天國運動對下層商人來講,衝擊較大。因為商人的本性在逐利而不在建製,太平軍一起,許多商人便趁亂世為所欲為。

以上是舊格局受到衝擊後不同層次人物的一般反應。

2. 助剿內亂,胡雪岩建立大秩序

時勢的劇變讓清政府不知所措,然而,胡雪岩的反應卻大有不同,可作如下之分析,以見其對時事把握的特殊之處。

清廷舊製受到衝擊,朝廷自身惶惑,一般老百姓更是不安。胡雪岩從商業經驗出發,認為一個社會必然需要一個秩序的核心。這一核心起作用與否,全看我們普通人的態度。假如我們投注力量,加以維護,這個核心必然是有效的,它必然能生發出一種秩序,使我們每一個人受益。假如我們人人自危,對這個核心也采取瓦解之態度,這個核心必然無效,社會也自然而然墮入一種無序狀態。而一個無序的社會,對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是不利的。如果說有利,也隻是對江洋大盜、野心家、流氓無賴有利。

基於這一認識,當太平天國運動起來時,胡雪岩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可以乘機撈一把的好機會。在他看來,渾水摸魚隻是因為魚是混亂的,才讓人僥幸有所獲。胡雪岩認為,首先應該替官府維持秩序,秩序建立起來了,你自己才有一個從事商業的好環境,官府領你的情,也會給你提供很多便利。

胡雪岩認定,他的當務之急是幫助官府打太平軍,而不是今天從太平軍那裏撈一把,明天從官府那裏撈一把。胡雪岩很清楚,如果不這樣的話,他在兩麵都麵臨信任危機,太平軍會懷疑他與官府有勾結,官府會懷疑他替太平軍著想。商業最重要的是信用,信用丟了,生意就做不大。因為老主顧知道他並不是一心為別人的,他們可以和他打一兩次交道,但絕對不會三次、四次地長久下去,那他就隻好不斷地換主顧。這樣就無異於每一次都要重新搭房建屋,成本大大提高,機會就大大減少。

出於同樣考慮,當清政府發行官鈔時,胡雪岩作出了與錢業同行不同的選擇。同行們都認為,太平軍動亂在眼前,政府是否可信大成問題。如果今天接了這官鈔,明天沒有人要,兌換不出去,那就會爛在手上。胡雪岩的看法不同。按他的分析,朝廷畢竟大勢還在,盡管朝廷遇到了許多麻煩,但社會要想運轉,還非得靠現在這個朝廷不可。況且朝廷的信用是大家做出來的,人人出來維護,它的信用自然就好。所以,別人不理這官鈔,胡雪岩卻要接。不但自己接,還動員別人接,並且以自己的信用作保證。

替官府打太平軍,這既是一種風險,也是一種投資,得到的會是巨大的利益。胡雪岩這種看法,符合商業的一般原則。任何一種商業都要求穩定,商人可以麵臨紛亂的局麵不顧生死去求取利潤,但這種紛亂局麵卻不是商人的願望。任何一個商人都希望在一種平靜的氣氛下進行風險最小的投資,以求得利潤最大。除非發生特殊變故,使得混亂比平安更能節省成本。更何況當時的清廷,基本結構依舊,所受的隻是猛然一擊,並非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