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鉤心鬥角,“朝廷大樹”與“商業大廈”的依附和對弈(3)(1 / 2)

怡和洋行在華貿易發展得很快。本來,胡雪岩做生意是以怡和為客戶的,但怡和認為通過胡雪岩來買絲,價格上太吃虧,不如自己派人下鄉收購,出價比胡雪岩高,養蠶人家自然樂意賣。而在怡和,仍舊比向胡雪岩買絲來得劃算。

這一點胡雪岩倒不大在乎,因為他講究公平交易,而且口頭上常掛一句話:“有飯大家吃。”養蠶人家的新絲能賣得好價錢,於他有益無損。青黃不接,或者急景凋年辰光放出去的賬能夠借此順利收回,倒是一件好事。隻是有三家繅絲廠正在籌備之中,一部機器抵得上三十個人。一旦開工,浙西農村中不知有多少絲戶的生計有斷絕之慮。

因此,絲業公所發起抵製,實際上是由胡雪岩發起抵製。絲業公所的管事,皆唯他馬首是瞻。

左宗棠赴任兩江,胡雪岩打算說動他加蠶捐。要叫他們成本上漲,無利可圖,那怡和洋行就一定會關門。

古應春覺得用這一招對付洋商確實很厲害,但須防洋商策動總稅務司赫德,經由李鴻章的關係,向總理衙門提出交涉。

果然,胡老太太生日那天,赫德親自上門來了。怡和洋行提出的條件很好,所謂“市價以外,另送傭金”,便有兩筆收入。坐享厚利,在他人求之不得,而胡雪岩卻決意放棄。

赫德的情麵不能不顧,至少要想個雖拒而不傷赫德麵子,讓他能向怡和洋行交代的說法。辦法總會有的,要不起風潮,不壞市麵,還要養蠶人家有生路。

赫德是有名的老奸巨猾,情知要避免這三點的妥當辦法,花十年工夫也未見得能籌劃出來。不過,胡雪岩的苦心,他還是體諒到了。

左宗棠主陸防,李鴻章主海防,這是已經爭論了十幾年的老話題。先是西北告急,陸防論占了上風。及至曾紀澤使俄,解決了中俄糾紛,陸防論不再有人提起。李鴻章舊事重提,海防的計劃朝廷完全同意。哪知正幹得如火如荼之時,李太夫人病歿漢口,李鴻章無奈回籍,朝廷命左宗棠代為監管。

左宗棠自感得意,海防,北洋可管,南洋又何嚐不可管,而且經費大部分出在兩江,來管南洋,更覺名正言順。所以,左宗棠一到上海,便要胡雪岩陪同去看江南製造局。

左宗棠的巡視,實是一個亂子。本來,江南製造局是李鴻章的禁臠,左宗棠卻硬要交代胡雪岩去代理購買軍火,分發江南各防營使用。這便有“搶生意”的意味在內,實際上已等於短兵相接。胡雪岩連說“怕不見得好”,把這生意讓給了製造局的買辦。

洋商卻非要認老主顧,把價目表事先開給胡雪岩,並為他保留了一個折扣。這樣一來,製造局便有了上當受騙的感覺,去和上海道邵友濂商量。邵友濂答應找個機會,好好打胡雪岩一頓悶棍,叫他爬不起來。

4. 胡雪岩的生意出了漏洞

生意出現危機,也有胡雪岩自身的原因。典當行生意,分布在各地的共有二十六家。當鋪的資本總算有四百五十萬銀子,按一分息算,一年就是五十四萬。

經人提醒,胡雪岩發現了漏洞。在他記憶中,每年年底結總賬,典當部分的盈餘,從未超過二十萬。照此說來,每年有三十多萬銀子被吞掉了。

古應春給他出了個主意,整頓典當行。不必一家一家來查,隻需把二十三家的“總管”、“管包”通通調動。調動要辦移交,接手的有責任,自然不敢馬虎。於是,賬目、架貨的虛實也就盤查清楚了。

口風一漏出去,杭州典當行的總管心裏便七上八下。原來,此人舞弊已曆多年。思前想後,唯一的挽救之道,便是打消這個計劃。萬不得已,串通了自己的姨太太,使出美人計。胡雪岩既已中計,隻好讓大家不動了。

另一個是上海的錢莊檔手宓本常,和古應春較起了勁。

上海的銀根,緊到了極點。市麵上隻有一百萬現銀,全靠同業互相協助,在彙劃上耍把戲。情勢到了這種地步,非得趕快另尋進賬不可。為了維持阜康的信用,隻好拋售繭子,這是胡雪岩十分不情願的。還有一個辦法,由古應春出麵,購買繅絲廠,把手頭三百多萬兩的絲繭變成現銀。

收買繅絲廠的生意談成了,宓本常卻不肯劃款。宓本常放了風聲出去,說胡雪岩並無意辦新式繅絲廠,是古應春在做房地產的生意上扯了個大窟窿,所以買空賣空,企圖無中生有,來彌補他的虧空。如果有繅絲廠想出讓,最好另找主顧。否則,到頭來一場空,白誤時機。

對於古應春,宓本常自有一番說辭。雖說胡雪岩指明給古應春購廠留一筆款子,錢是阜康的,受人之祿,忠人之事,銀根這麼緊,如果把這筆錢死死守住,不拿來活用,著實沒有道理。

宓本常敵視古應春,是因為自己做了虧心事,怕古應春知道了會告訴胡雪岩,不願他與阜康過於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