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化和集團化趨勢(8)(1 / 1)

(如果您覺得這個小說好看,推薦給朋友們吧,這裏是米花在線書庫,好書多多,無彈窗,力求全文字,爭取全txt)

另一方麵,媒體也不敢輕易得罪廣告主,也即它們的“衣食父母”。正是因為這點,所以我們常見媒體毫不留情地揭發某個政客的醜聞,但對於某個行業或大公司的醜聞,不到萬不得已,媒體不會窮追不舍。《紐約客》(TheNewYorker)越戰報道的經曆可謂前車之鑒。眾所周知,雜誌業賺錢的標誌是一年出售的廣告版的頁數,1966年,《紐約客》創造了當時的一個紀錄,售出了出版史上銷量一般的雜誌最多的廣告頁數,達6100頁廣告,要知道它是周刊。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1967年,《紐約客》發行量依然保持在44萬份左右,但廣告頁數卻開始災難性地下降,幾年內便損失了2500頁廣告,純利潤縮水了70%。堪稱廣告史上最奇異的災難之一。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其在當時看來激進的越戰報道。1967年7月15日,《紐約客》發表了關於越戰的長篇報道,此後更是一期期地表達對戰爭的明確反對。在吸引了年輕讀者的同時,《紐約客》卻迅速地失去廣告。一個簡單的解釋就是,那些保守的公司撤走了它們的廣告以示政治上的抗議。而此前,《紐約客》是為享樂主義的富豪所欣賞的廣告的櫥窗,被《華爾街日報》稱作“文雅公司”。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紐約客》開始調整報道策略,減少和淡化越戰題材,而《紐約客》的這場廣告災難更是成為其他媒體的“鏡鑒”。

並購潮也是話語權之爭

現在看來,20世紀80年代的大收購,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大公司為贏得更多話語權所做的努力。1978年的Pinto(平托)事件就很說明問題。1973年出廠的福特Pinto汽車,在當時引爆了汽車的時尚流行,其漂亮的外形引得當時無數車迷的追捧,但同時其也在諸多媒體黑名單上榜上有名,有人甚至稱它為“史上最不可靠的汽車”。漸漸人們便發現由於Pinto汽車本身設計上的缺陷,導致如果兩輛Pinto發生追尾的話,將會引起油箱起火,1977年《母親瓊斯》就曾連續報道並且揭露了Pinto的這個問題,但沒有引起福特方麵的充分重視。1978年,三名未成年少女駕車出行被追尾後,結果所駕福特Pinto車油箱起火,尤其是車門受熱變形無法打開,搶救人員隻能眼看著車內三人被燒死。這起悲慘的事故,直接導致後來的消防員開始配備汽車切割工具。輿論也為之嘩然,福特公司被起訴,雖被判無罪,但此案卻助長了水門事件後公眾對美國大公司的廣泛批評,同時也使福特在內的大公司意識到掌握話語權的重要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