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走進“圍城”後的瑣碎煩惱和幸福(4)(2 / 2)

回首20世紀四五十戰爭年代的婚姻,似乎也屬於“閃婚”範疇;不妨再往前追溯到封建社會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好像也都與“閃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80後”的愛情是多姿多彩的,所以21世紀的“閃婚”自然也有著全新的含義,那就是“自由”。這種自由體現在很多方麵,比如經濟獨立,生活方式隨意等。

然而,由於“閃婚”絕大多數都屬於頭腦一時發熱,或荷爾蒙突然分泌旺盛所致,兩個承諾“廝守終身”的人彼此之間根本就談不上了解,所以最終能修成正果的人實在是少得可憐。當年輕人意識到對方原來並非自己夢中的那個人時,“閃離一族”又出現了。

脫離常態的婚姻方式讓“80後”的人生擁有了更多不尋常的東西,旁人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因為沒有經曆過的人是根本無法了解這樣的婚姻是喜還是悲。

二十八歲的唐振東與二十六歲的鄭玉從相識、結婚到離婚,整個過程才不過七個月。鄭玉在第一次見到唐振東的時候,就被他的帥氣、幽默以及風度翩翩所吸引;而在唐振東眼裏,鄭玉也是個漂亮、賢惠、有女人味的好姑娘。於是,不到一個月,兩人便開始談婚論嫁。

當時,雙方家長一致認為他們接觸時間尚短,對彼此還沒有足夠的了解,但最終禁不起兩個孩子軟磨硬泡,還是妥協了,並為他們操辦了婚禮。

誰知,如膠似漆的新婚期剛過,唐振東便開始埋怨妻子嬌氣,不會做家務,一天到晚就知道花錢;而鄭玉也毫不客氣地責怪丈夫沒出息,賺不到錢就回家欺負老婆,不會疼人等。兩人由吵架升級到冷戰,最後,不由分說地辦理了離婚手續。

婚前,兩個人還對婚後生活抱有“烏托邦”式的幻想;然而婚後,這些美好的幻想卻免不了被瑣碎的生活一點點地吞噬。我們不禁要問:既然“80後”選擇用如此激情的“閃婚”來保障自己的愛情,為何又要在短短的時間裏選擇放棄,加入“閃離一族”的行列呢?

或許,很多成長在“蜜罐”中的“80後”都不明白真正的婚姻是什麼,他們已經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結婚也不過是一時衝動。當激情褪去後隻剩下索然無味的柴米油鹽時,當愛情脫去神秘的外衣隻剩下平淡無奇時,一片小小的屋簷是否能承載得了這對沒有經過磨合的夫妻呢?很多人就是在這個需要艱難轉身的階段崩潰,無法麵對生活中的粗茶淡飯和家長裏短,加上旁邊沒有人能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於是嘎嘣利脆地甩出“離婚”這張底牌。

有這樣一對青年男女,他們偶然間邂逅於一家咖啡廳,即刻就擦出了愛情火花。男人使出殺手鐧:滿世界搜羅浪漫的電子情書;女人也拿出絕招:深更半夜跑遍十幾家藥店為男人買藥。於是,雙方不知是被對方還是被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最後隻用了七天不到的時間,就為自己搞定了終身大事。

天哪,隻有不到一周的時間,難道浪漫真的這麼有效,愛情真的這麼奇妙?就算是旅行時想要遊遍所有景區,這七天時間恐怕也談不上寬裕,更何況如今我們說的是了解一個人呢?

有人認為,“閃婚”說白了就是場賭博,一旦押對了寶,我們就賺翻了;就算押錯了,大不了離了再重押。然而事實上,婚姻遠沒有遊戲那麼簡單,假如婚後我們發現,男人的浪漫不過是建立在一點微薄的薪水上,吃了上頓就沒有下頓,那麼要不要立刻重新選擇靈魂的歸宿?婚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不管曾經四目相對的刹那有多麼驚心動魄,最終都要落實到柴米油鹽與鍋碗瓢盆的廝殺中,恐怕屆時再多的浪漫也會在無情的歲月中消耗殆盡。畢竟不隻是四目相對,電光火石刹那間的驚心動魂,而是要落實到柴米油鹽的拚殺中,多少的浪漫激情都會在歲月中消耗殆盡。

婚姻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需要我們用情去嗬護,需要我們用成年人的思維慎重地對待。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閃婚”更像是一團絢麗的焰火,綻放在夜空時的確萬分迷人,然而瞬間墜落時卻也帶出了無盡的淒涼。愛情不應該是焰火,它需要現實的土壤,需要細心的澆灌,如果一味追求不切實際的浪漫,那麼最終,原本神聖的婚姻也隻能成為我們人生的點綴。

歸根結底,“80後”還是要趁年輕樹立自己正確的愛情婚姻觀,增強家庭意識,給對方足夠的信任和理解,相互之間做到絕對包容和忍讓,隻有深刻了解生活的人才能經營出長久不衰的婚姻,也隻有珍視家庭的人才能永遠地留住幸福。

當婚姻成了閃電,當時間挑戰愛情,兩個人在擦出火花的同時就不怕燃燒了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