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情調生活,“80後”一邊奔波還要一邊享受(3)(3 / 3)

本節關鍵詞:宅,逃避,出息

近兩年,有很多標榜著“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理論的年輕人悄然出現在城市裏。他們幾乎每天都獨自窩在家中,靠上網聊天、玩遊戲或是看書來打發時間,既不願出門工作,也不參加老朋友聚會。

這些已經長大成人、卻遲遲不肯涉足社會的“80後”,被人們稱做“宅一族”。在他們自己看來,“宅”不過是一種不被認可的生活方式;而在大眾眼中,這些所謂的“宅一族”就是在逃避社會上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甚至企圖徹底屏蔽一切接觸和溝通。

隨著“宅一族”的隊伍逐漸壯大,許多傳統的工作生活模式也被改寫。他們不修邊幅,足不出戶;抱怨旅遊太累,泡吧太吵;他們懶得K歌,更不想費神談戀愛……他們不僅在經濟上依然需要父母救濟,在生活上也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終日生活在虛擬的世界裏,依賴網絡與外界交流。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更加沉默,少言寡語,並且做出一些在外人看來很古怪的行為。

有一個網名為“四葉草”的“80後”,沒人知道其真實的性別,暫且用“他”來代替吧。

每天絕大多數時間,他都會掛在網上,而打遊戲就是“四葉草”生活的全部。這樣畸形的生活狀態,從一年前他畢業後就開始了,持續到現在。

在“四葉草”網絡空間的一篇文章裏,他這樣寫道:“沒人知道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現在連本科生找工作都那麼困難,更別說我們這些專科生了。”原來,“四葉草”在上學的時候就很喜歡打電子遊戲,畢業那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之後就過上了這種日子。

由於家中的經濟條件還算可以,父母也沒催他找工作,沒錢花了他就伸手向父母要。現在,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四葉草”所有的時間就是泡在網上打遊戲,和外界幾乎沒有聯係,對於今後的生活也沒有打算。

麵對巨大的就業生存壓力,“宅一族”出現了極大的不適應,強烈的抵觸心理使他們煩躁易怒,時常感覺悲傷甚至痛苦,而在這些感受的持續作用下,又催生了他們的焦慮,使其在潛意識裏開始回避壓力,逃避社會責任,最終退回到了自認為最安全最溫暖的家中。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當他們受到壓力刺激時,體內所有的潛能都被激發了出來。他們選擇離開家,離開賴以生存的爸爸媽媽,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重新開始。有人曾經作過統計:在英國,最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絕大多數都生長在外地;而在以創新聞名於世的美國人中,也很難找到一生僅固守一地的。

隻有流動的社會才能出現創新的人才,這不僅是邏輯上的推理,更是曆史上的事實。

張堯大學讀的是酒店管理,畢業後曾在北京一家知名酒店實習了兩年,本來工作已經相對穩定,收入也算中等,但就在那年春節,張堯的父母卻不幸遭遇了一場車禍,永遠地離開了她。

北京是張堯的故鄉,她從小就跟隨爸爸媽媽生活在這個城市裏,然而如今,這個熟悉的城市卻帶給了她一生都無法磨滅的痛苦。麵對殘酷的現實,張堯沒有逃避,辦妥了父母的後事,她向上級領導遞交了辭呈,準備離開這個讓她傷心的城市,重新開始。領導很欣賞張堯的能力,也很同情她的遭遇,決定派她到青島分公司任執行經理,並當麵撕毀了辭職信。

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張堯很快便融入了這裏的生活,她憑借著自己開闊的思路,打開了市場僵局。她說她要努力做給天上的爸爸媽媽看,讓二老為自己的女兒感到自豪。

老人們常說,孩子離家越遠,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孩子離家越久,成才的概率就越高。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他的思維模式也會隨之僵硬,懶得比較,懶得判斷,最終完全喪失創新能力;而如果一個人能遊走在廣闊的大千世界裏,穿梭於複雜多變的環境中,時刻與各種新信息接觸,那麼他便會很自然地將自己在不同環境中觀察到的現象加以比較,找到規律並以此來預測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開闊的思路一定會使其成就一番事業。

如今,“80後”已經長大成人,應該是離開家、獨自闖蕩的年紀了,就像羽翼初豐的小雛鷹,早晚有一天要靠自己的力量稱霸藍天。麵對未來更加激烈殘酷的競爭,我們怎麼可能躲在父母的護佑下戰鬥?

“80後”應該是頑強拚搏的一代,應該是永不言敗的一代。離開家的那一刻,我們的人生才真正開始,不要容忍自己繼續逃避,不要寬恕自己成為“宅一族”,更不要將自己禁錮在父母飽含溫情的目光中……大膽走出去,去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和理想吧!

別“宅”在家裏叫嚷著世界拋棄了你,倘若不走出去,世界根本就不會屬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