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做情緒的主人(1 / 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情緒多種多樣,麵對不同的事情,我們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狀態。但是這個世界上的事情並不是我們想怎麼就怎麼、說怎麼就怎麼的,有很多事情都是我們無法認可、無法接受的。麵對這些事情,我們往往都會產生一些不好的負麵情緒,可是這樣不但對事情本身一點好處都沒有,反而弄得自己不高興、不快樂,想想又是何苦呢?這種的時候,我們不妨讓自己心存敬意,坦然接受,這樣一來,迎接我們的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種心情。其實,情緒往往都由我們自己掌控,想要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快樂,就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第17天了解情緒變化的規律

弱者讓情緒控製行為,強者讓行為控製情緒。

——張岱年(北大哲學係教授)

情緒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東西,我們看不見它,卻總要受到它的影響。當情緒失控的那一刻,我們完全喪失了駕馭自己的能力。那些在平時不可能說的話,在這個時候竟然脫口而出,不可能動手的事情,竟然輕易動手,將一些本來有希望解決的事情搞得一團糟。

張小姐是一名剛剛參加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她是一個看上去很文靜、很容易相處的女孩,再加上人長得漂亮,所以頗受同事們的歡迎。但漸漸地,大家開始對她敬而遠之了。

這天,大家都在安靜地辦公。突然,傳來了一陣猛烈的敲擊聲,認真工作的同事們都被嚇了一跳。定睛一看,才發現是張小姐正煩躁不安地移動著手中的鼠標。見同事們都被自己打擾了,張小姐便更加不客氣地大吼道:“我的鼠標太難用了,公司也不知道給換換,都用這麼久了。”同事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看著張小姐發怒的樣子,都不敢出言勸阻。

有幾個同事小聲地嘀咕著:“自己不工作,別影響別人呀。”不想,這些嘀咕聲被張小姐聽到了,憤怒中的張小姐站了起來,大聲嚷道:“誰攔著你,不讓你工作了?別以為我是好欺負的。”“怎麼了?”剛剛走進辦公室的經理打斷了張小姐的話,“要吵下班再吵。”

一場可能發生的爭吵就這樣被經理給阻止了。

這之後,大家漸漸地發現,隻要事情稍有不滿,張小姐就會大發脾氣。經常摔鼠標、鍵盤,在電話裏和客戶溝通不愉快,也準會將話筒重重地砸下去。大家也漸漸地發現,張小姐並不是表麵上看上去那樣好親近,總是自以為是,自己的觀點就是權威,隻要他人和她稍稍爭辯,她定會怒火中燒,讓交流無法進行下去。

在職場上,一個過於情緒化的人往往會被貼上“不成熟”的標簽,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自己事業的發展。任何事情都不會隨著我們的思想意識而變化,所以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會有喜怒哀樂的正常情緒,但如果我們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正確地看待和對待事情,那麼就隻能一錯再錯,讓自己處在煩惱中無法自拔。

想要控製自己的情緒,就要先了解情緒變化的規律。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夠24小時都精力充沛,情緒變化也不僅僅是外界因素的影響。北大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大多數人精力最為旺盛的時候是早餐後1個多小時,在午後則明顯下降。這就告訴我們,一件壞事並不是在什麼時候都能讓我們煩心的,常常都會在精力最差的時候影響我們。

北大心理學研究也發現,當我們遇到不滿、傷心、憤怒的事情時,一些不愉快的信息就會被我們傳入大腦,並逐漸形成神經係統的暫時性聯係,形成一個有時中心,越想越鞏固,日益加重。這時,我們應該立即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去想一些高興的事情,向大腦傳輸愉快的信息。

第18天情緒是可以相互傳染的

人的情緒往往是相互傳染的,就像石子扔到水裏一樣,平靜的水麵會濺起波紋,並且一圈圈地不斷擴散。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波紋效應”。

——北大心理學理念

獲獎、升職、加薪等,無疑是一件高興的事情。看到你高興,你的朋友也會跟著高興。當然也會有一些人,得知你的這些好消息後用一種冷漠回避的眼神看你,這個時候,你的喜悅感也會跟著減半,自己的快樂被他們的不愉快取代了。

大學畢業後剛剛參加工作的劉華躊躇滿誌,很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上司的賞識。坐在自己前邊的肖亮是公司的老員工,人看上去也挺隨和的,一來二去,兩人漸漸地熟了起來。劉華有什麼問題都會虛心地向肖亮請教。但是肖亮每次都懶洋洋地說:“想那麼多幹嗎?老板又不會給你什麼好處。當初我也一樣,一心想著靠自己的努力博得老板的賞識,可是結果還不是你累死都這樣?”麵對肖亮這樣的回答,劉華很意外,也很吃驚。剛開始,他還主動勸肖亮不要這樣想,任何時候付出和回報都是對等的,不付出就不可能有什麼收獲。但肖亮總是有自己的理由來反駁劉華的這些大道理,說自己之前和劉華現在的想法一模一樣,認為隻要自己努力工作了,讓老板看到自己的成績了,老板就會給自己加薪、看重自己,結果往往都是自己累死累活,老板裝作沒看見,雖然是在加薪,但加的那點乘以5也不和付出成正比。幾乎每次的結果都是劉華被說得啞口無言,認為肖亮說的頗有道理。

或許肖亮的這番抱怨完全是自己的心裏話,根本就沒有別的意思。可是劉華聽了後,每次都是衝勁和熱情倍減。

盡管這樣,事後劉華還是盡量說服自己,堅持自己的信念,要求自己努力而勤懇地工作。可當他剛剛開始工作時,肖亮說的那番話又開始在他的腦海裏旋轉,想著想著就開始動搖了。漸漸地,劉華也認為自己的工作沒有前途,開始自暴自棄了。

從上文的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情緒是可以相互傳染的,尤其是壞的情緒。正所謂,學好難,學壞容易。北大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個樂觀、開朗的人和一個愁眉苦臉的人待在同一個房間裏,半個小時候之後,那個樂觀的人也開始變得長籲短歎起來。

北大心理學也認為,人的情緒之所以會相互傳染,是因為人在了解自己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幹擾,從而出現自我認識的偏差。因此,當他人將高興的事情分享給我們時,我們接收到了積極的信息,變得輕鬆愉快;當對方的心情很糟糕,並向我們傾訴或發泄時,我們接收到負麵的信息,心情就很容易變得不好。

第19天放下壞情緒

情緒化是人生的毒藥。一個心智成熟的人能夠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甚至成為情緒的主人。

——北大心理理念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壞情緒產生的時候,因為人總是敏感的。生活中也總會出現一些讓我們容易產生壞情緒的事情,但壞情緒往往都會對我們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有時甚至影響到他人。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放下壞情緒。

李小美最近因為迷上了一部電視劇,平時每天晚上10點準時睡覺的她,現在要等到看完電視劇差不多12點才能開始洗漱準備入睡,第二天卻總是不能按時起床,已經連續遲到好幾次了。這天,第四次遲到的李小美告訴自己“今晚一定按時睡,電視劇改天在網上看,明天一定不遲到”。可是到了晚上,一想著精彩的電視劇,還是忍不住看了起來。

她一邊看一邊告訴自己:“明天絕對不能再遲到了,一定要鬧鈴一響就起床。”

第二天早上,李小美被鬧鍾吵醒,不料和前幾天一樣此時睡意正濃,於是很不耐煩地關掉鬧鍾繼續睡。剛剛進入半睡眠狀態,鬧鍾又響了,李小美很不耐煩地再次關掉了鬧鍾。被按斷好幾次的鬧鍾再次響了,李小美很是氣憤地拿過鬧鍾,就在李小美想要徹底毀了這個鬧鍾的時候才發現距離平時起床已經晚了整整20分鍾。於是,扔掉鬧鍾迅速爬了起來,被子也不疊,急急忙忙地抹了兩把臉,慌慌張張地出去了。公交不用擠了,雖然打了的,但還是一路堵車。到公司依然遲到了,開始悔恨打的多花了錢。正在這個時候,領導迎麵走來了,看李小美的眼神,讓李小美覺得“怎麼又是你遲到了?”情緒變得更加低落了,回到座位上,隻顧著埋怨老板看自己的眼神,無心工作。同事向李小美打招呼,也覺得是嘲諷,不是用眼光“掃射”他們就是摔東西或大聲責罵同事。

“自己天天遲到,你罵誰呢?虧我好心給你打招呼……”被罵的同事很氣憤地說道。

“誰要你打招呼了,明顯的嘲諷……”

……

兩人越吵越厲害,不管同事們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後來還是部門領導出麵熄了這把火。雖然大家都重新進入了工作狀態,但先前的氛圍再也找不回來了,幾乎每個人都像剛受了什麼委屈似的。

壞情緒往往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利的影響,這種壞情緒一旦散播開來,也會影響到我們身邊的其他人。北大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如果過於敏感,就很容易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而產生較大、較明顯的情緒波動。情緒化的人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遇事不是大喜就是大悲。在這樣的情緒的支配下,往往都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顧及他人的感受。

北大心理學也認為,成熟的人往往是一個能夠駕馭自己的情緒、學會用平和的心態去應對事務和困擾的人。北大心理學研究發現,你情緒不佳、與他人鬧矛盾,或發現方向不對時,都是習慣使然,往往不易主動改變思路。此時,你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轉個彎,調解一下自己的情緒,抑或將自己前進的方向改變一下。

第20天千萬別猜忌他人

隻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稱譽,安如平日,你和我說話像對自己說話一樣,我和你說話也像對自己說話一樣。

——王小波(北大講師)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會懷疑他人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看到他人在小聲議論時,便懷疑是在議論自己;當有人讚揚你時,你也懷疑他們的讚揚不是真誠的……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時候,也或許現在依然有著這樣的習慣。北大心理學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在猜忌的同時,我們往往會加劇自己內心的負擔。當事情的真相擺在我們麵前時,有時還會讓我們無地自容。

王風是公司銷售部新來的員工,經理讓業績比較突出的王偉帶他熟悉業務。這天,王風和王偉一起去拜訪客戶,但王風卻將一份有關介紹產品的重要資料忘在了家裏,麵對客戶的屢次發問,王風隻憑著記憶說了一些相關情況,最終還是王偉給他打了圓場。回到公司後,王風剛坐下,就看到王偉進了經理辦公室。便想:“他肯定是去向經理說我將資料落在家裏,自己搶功去了。”他越想越氣憤,突然王偉出來了,他條件反射似地站起來大聲說道:“我不就一時大意嗎,你至於這點小事就打小報告嗎?”王偉有些莫名其妙,很驚訝地說:“我沒有呀?”王偉剛說完,聽到王風大聲嚷嚷的經理就出來了,經理對王風說:“你小子大聲嚷嚷什麼?還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王偉不但沒說你壞話,還說你小子挺能幹,一時疏忽忘了帶資料,卻能將產品的核心技術憑記憶向客戶講清楚,可見夠用心的。”聽了經理的一番話,王風頓時感到無地自容。

北大心理學認為,猜疑是無端而毫無根據地聯想所造成的,產生猜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信任,而後設定了一個假想的命題,再通過自己的想象將命題合理化,而自己卻作繭自縛。一個經常猜疑他人的人,隻會讓自己逐漸失去可信度,身邊的朋友也會因此而對你保持一顆警惕之心。因為你的猜疑透露給他人的是不信任,竟然不信任他人,又怎奢望他人信任你呢?又有誰願意和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做朋友呢?

一些北大的心理學家也認為,一般猜疑心重的人都可能有過挫折的經曆,因此產生了一種自我防衛的意識。就像遭受過友情背叛的人一樣總是會懷疑和提防現在的朋友。

為了克服猜忌,我們就要增進與他人的了解,因為不了解就會產生不信任。隻有相互了解,一些矛盾和分歧才容易被解決掉。同時也要建立自信,一個人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還怎麼讓他人來相信你呢?不要在乎他人的言行,否則隻會自尋煩惱。

第21天打開你久閉的心門

自閉的人就等於是將自己與這個世界隔絕了起來,這樣的人失去了欣賞世界的機會,所以感受不到這個世界的美,也就根本不會快樂!

——北大心理學理念

或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在某段時間發現自己對周圍的人或事物失去了興趣?在某段時間害怕出門,但又渴望與人交流?……北大心理學告訴我們,這些都是自閉症的表現。

楊曉歡從小就不喜歡主動交朋友,盡管在後來的生活中逐漸意識到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也意識到自己的人際關係需要得到改善,但依舊不會主動去交朋友。

大概是嚴重意識到自己需要換個環境來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了吧,所以上大學時,她不顧家人的反對,選擇了一個離家鄉很遠的陌生城市。不承想,在這個陌生的城市生活了4年,除了有幾個玩得還算可以的同學之外,再也找不到別的朋友了。楊曉歡也強烈地感覺到,除了這個城市,自己對哪個城市都不熟悉,仿佛隻有這個城市相對適合讓自己留下來工作了。

最終楊曉歡讓自己留在了這個城市,好在自己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學習能力也比較強,所以不算很難地在這個城市找到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楊曉歡也決定一定要在搞好工作的同時,搞好自己的人際關係。

可自從有了工作後,楊曉歡就在這個城市過上了除了工作就待在家裏看電視或小說的日子。漸漸地,她感覺到自己的人際關係有些緊張,工作了好長一段時間,還沒有幾個能說上話的同事。為了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她想到了換工作。到新單位待不了多久,又感到需要換個新環境來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了……就這樣不停地換著。領導也總是認為她沒有團隊精神,她很痛苦,也覺得自己很失敗,同事劉娟說其實大家都很想接近她,隻是她好像對大家有排斥心理一樣,不但不參加集體活動,還不會主動與人溝通聊天。

沒有誰願意和一個看起來就覺得好像對自己有排斥心理的人交朋友。其實,不要說和這樣的人交朋友了,就是主動說話都很難,因為你已經給了對方一種被排斥的感覺。

北大心理學專家經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通常語言和智力發展緩慢,並且習慣性與社會脫離,除了必要的工作和購物之外,喜歡將自己關在家裏,讓自己在自己的世界裏生活,每天都按照固定的時間與習慣行事,否則就會煩躁不安,麵對外界卻是無法適應,不是反應過激就是毫無反應。

北大心理學告訴我們,想要衝破自閉的牢籠,首先就要相信他人,一個人如果喪失了對他人的信任,那就自然很難與他人進行良好的交流與溝通;也不要將煩惱積壓在心裏,要懂得傾訴與表達,讓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第22天生活因為冒險才精彩

生活往往都是因為冒險才精彩的,一些事情不經曆冒險是很難取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