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試著打好手裏的每一張牌(2 / 3)

第53天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

古人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有張無弛不行,有弛無張也不行。張弛結合,實乃正道。提倡糊塗一點、瀟灑一點,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季羨林

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公平永遠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公平,但我們也都知道,實際上,完全的、絕對的公平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有的人體魄健康,有的人卻天生殘疾;有的人人見人愛,有的人其貌不揚,引不起他人的目光……不公平的現象,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經產生了,而我們漸漸地長大,步入社會,不公平的現象也就隨之越來越多了,所以到處都是抱怨不公平的聲音,但這時抱怨隻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糟糕。北大心理學認為,當不公平的現象出現在我們周圍時,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慨歎、懊悔甚至怨天尤人,其實不管我們怎麼做,不公平的現象都不會因此而改變。與其這樣,還不如換個良好的心態對待,這樣的話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人生的不公平。

劉曉宇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就在他3歲那年,母親因病離開了他。從此,他成了一個沒有母親疼的孩子,他做夢都想像別的孩子一樣既能得到父親的關愛又能得到母親的關愛。他也認為命運對自己很不公平,不但讓自己出生在了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還讓自己很早就失去了母愛。

可是,後來他看到了一些比自己家庭更困難的孩子,他們不但家境不如自己,有的還失去了雙親。和他們相比,自己是多麼幸運。於是,劉曉宇認為這個世界並不是自己想的那麼不公平,也不再抱怨什麼了,而是將時間和精力用來鍛煉自己、讓自己怎樣成長上。

十幾年過去了,劉曉宇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讀完了大學,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回想自己走過的路,他不禁感歎道:“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公平可言,所謂的公平隻是我們的幻想。想要改變自己的不公平也隻有不斷地努力並完善自己。”

承認生活中的不公平也是一種激勵,對於那些擁有夢想的人來說,生活的不公往往能夠激發他們去盡己所能,而不是自我感傷,將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當作自己對生活的挑戰。尋找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扭轉不公平的命運。

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本來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很多抱怨者都是羨慕成功者的明豔,卻忽略了成功者早年的奮鬥。所謂的“絕對公平”不過是鏡花水月,現在是,將來也是。如果我們一味地糾結於不公平,抱怨、忌妒甚至怨恨,那麼必然會虛度光陰。唯有認清現狀,並接受它,努力改變它,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公平”。

北大心理學認為,人生沒有絕對的公平,隻有相對的公平,想要獲得更多,就必定要比他人承受更多。沒有誰的成功是不需要努力就獲得的。北大心理學也告訴我們,生活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講的,當我們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時,沒有必要抱怨什麼,也沒有必要自怨自艾,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比你不公平的人多得去了,這個世界上也根本就不存在絕對的公平,保持良好的心態去對待就好了。

第54天優秀也是逼出來的

每個人都潛藏著連自己都想象不到的能量,但不強迫自己,這些潛能就永遠也不能挖掘,你也永遠不能感受到自己有多能幹。

——北大心理學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逆境使人奮進。”這和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說的是一個道理。當一個人身處逆境的無窮壓力中時,心中無窮的動力反而會被激發,因此有時,當自己的內心缺乏動力時,刻意地逼自己一把,將自己推入絕境,反倒是一個讓自己奮進的方法。

有一位因在極短的時間內培養了眾多優秀的遊泳選手而聲名鵲起的教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自己的秘訣,他將記者領到了訓練的泳池邊。當記者剛進入遊泳館,頓時驚呆了,因為他看到每個泳道上都趴著一隻鱷魚。這時,他明白了這個教練的訓練秘訣,每當訓練時,教練就讓這些鱷魚遊在運動員的身後,當然,這些鱷魚的腿上都套上了枷鎖,但運動員們心中卻仍然滿是恐懼,拚命地向前遊去,這樣一來,成績就自然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艱難的環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戰勝艱難的勇氣。一些人為了磨煉自己的意誌,甚至刻意給自己創造一個絕境,破釜沉舟這個故事我們都知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不曾體會過絕望的人又怎麼知道希望的可貴呢?一個人隻有處在困境中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力。

不少人在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大多選擇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很少從自身找原因、去反思自己究竟有沒有盡力、有沒有做好最後的殊死拚搏。

著名作家雨果曾說過:“你會發現,每一次成功都不是在良好的環境裏、朋友的幫助下實現的,而是在威脅你的強大對手和巨大的壓力下創造的奇跡,是自己在逼自己成功。”中國也有這樣的古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上天就是這樣,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一定先將你放在一個絕望的環境中,置你於死地,你隻有自強不息一步步走出來,才能通過上天的考驗。

北大心理學認為,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切斷自己的所有退路,讓自己陷入絕境中,寧可在外碰壁,也不在家裏麵壁,隻有這樣,你才會漸漸地發現自己的潛能被激發出來了,原來優秀是逼出來的,困難和對手並不是不可戰勝的,隻要我們肯逼自己一下。

第55天應激反應需適度

唯有適度可以產生、增進、保持體力和健康。

——亞裏士多德

所謂的應激,就是指危險的或出乎意料的變化所導致的人的一種情緒反應。一旦有緊急情況發生,個體就會受到刺激,人在危險的情況下就會迅速做出反應,這就屬於應急狀態。

北大心理學認為,不管是動物還是人,在遇到突如其來,尤其是危險情境時,身體就會產生一種本能的生理反應,往往都自動地調動一切力量來應對,這個時候,個體就進入了應急狀態。北大心理學將應激反應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攻擊,二是逃離。

一天,拿破侖騎著馬路過湖邊,看見一個士兵在湖裏拚命掙紮。岸邊的幾個士兵因為水性都不好,不知該怎麼辦,亂成了一團。拿破侖問旁邊的那幾個士兵:“他會遊泳嗎?”

“隻能撲騰幾下!”士兵們回答說。

拿破侖轉身從侍衛手中拿過一支槍,對準落水的士兵大喊:“趕緊遊回來,否則我斃了你。”說完,就朝那人的前方開了兩槍。

落水人聽說對方要槍斃他,一下子使出渾身的力氣,猛地轉身,撲騰撲騰地遊了回來。

本不會遊泳的士兵之所以能夠得到自救,就是因為受到拿破侖“不遊回來就斃了你”的強烈刺激,讓他產生應激反應,使出渾身力量,遊回了岸。

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縱身一躍的勇氣。北大心理學認為,一成不變的生活不但枯燥,也不可能磨煉人的毅誌。一個人想要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就要維護內在的心理平衡,適當的應急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變化過大、過快、過多,超出了人們的心理、生理上所能承受的限度,就會對人們產生不利的影響,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襲。

一位白領深感壓力之大和競爭的激烈,淘汰的危險時刻都存在,隻要自己稍有不慎,就會被淘汰掉。因此,他不得不承受快速的工作和生活節奏。正當他要更上層樓時,事與願違,他的身體越來越差,經常失眠、做噩夢,記憶力開始下降,心情變得煩躁不安,動輒發火,有時甚至什麼事也不想做,似乎已經心力交瘁。有人告訴他,這可能是應激反應綜合征的表現。

北大心理學提醒我們,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不要過度應急,過度應急不但不能解除危險,還對人的身心發展十分不利,因為巨大的壓力如果一下子壓來,就會造成身心失調,損害心理健康。

第56天承諾他人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

信用是難得易失的,費十年工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

——池田大作(曾到北大作過演講)

一旦做出承諾就要想辦法去兌現,答應了他人的事情就應該做到,如果承諾的事情做不到,那就像刮過去的風一樣,不管是對個人信譽還是人際關係都是一個比較大的損失。有誰會願意和一個連自己的諾言都不兌現的人交往呢?

北大心理學認為,與不做承諾相比,做出承諾後無法兌現給人的傷害更大,因為在你做出承諾時,對方已經在心裏認定此事能夠達成,相反的結果必然會讓對方產生極大的落差。北大心理學也提醒我們,在做承諾時一定要結合一下自己的實際能力,超出自己能力的承諾一定不要做。

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給他人的承諾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卻是能夠將其兌現,不能兌現的承諾和空頭支票是一樣的,隻能給人帶來失望。北大心理學經過調查發現,人脈良好的人往往都不會輕易對他人承諾某件事情,即便自己有十足的把握,他們也會先將事情做好,再向對方和盤托出,其結果往往能夠讓對方滿意和信服。正所謂行動勝過言語。

古代有個叫作季布的人,他享譽天下,不管走到哪裏都有人想要和他交朋友,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信守承諾,大家都說“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

可見,能夠兌現諾言是多麼可貴。承諾本身十分簡單,動動嘴就能脫口而出,但要將諾言變成現實,就需要我們不懈努力。承諾就是為我們的人際關係加分的行為,將答應他人的事情做到,不但能讓他人對我們產生感激之情,穩固彼此間的關係,還能給我們自己帶來一些成就感。一旦我們不能兌現自己的承諾,加分也就變成了減分,我們的心裏也會因此而壓上沉重的包袱,因為一個但凡有自尊心的人都會因為沒有做到答應他人的事情而羞於見人的。北大心理學在此提醒我們,承諾一定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自己辦不到的事情,千萬不要做承諾,一旦承諾了就必須辦到。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擁有良好的人緣,而一個擁有良好人緣的人,往往是比較容易取得成功的。

第57天找找自己的人生坐標

人之所以在職場中會痛苦,就是因為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標,總是一個勁地往上爬,殊不知,自己很累,即便爬上去了也不一定適合自己。

——北大心理學理念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無人不曉的一句話。今天,那些職場中的人無不想得到晉升,晉升意味著將擁有更高的地位與薪金,因此出現了一些為晉升拍馬屁的人,也出現了一些為晉升算計他人的人……位子真的越高越好嗎?北大心理學認為,職場並不是位子越高越好,而是真正適合自己的、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的崗位才是最好的。但人的欲望往往都是無邊的,升到了這個崗位後,又開始不滿足了,於是又開始為上升做準備,自己將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卻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往上爬。

甲和乙同是一家網絡公司的工程師,因為他們的表現都很優秀,公司想從中選出一人填補人事部經理的職位。兩人都不願意從事人事方麵的工作,可是甲的妻子非要甲去爭取這個職位,因為她認為升職後不管是工資福利還是地位都會提高不少,家裏也就可以買輛車了,自己也可以買些名牌服裝了。乙的妻子卻不願意讓自己的丈夫從事他不喜歡的工作,所以最後甲被任命為人事部經理。半年後,甲感到工作壓力太大,開始討厭上班,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了。去醫院一查才發現,原來是患了胃潰瘍,妻子還懷疑他與助理有染,婚姻也跟著岌岌可危,而乙則因為在公司表現出色,放了長假,帶著家人一起去國外旅行了。

北大心理學對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了“向上爬的定理”。即員工總是趨向於晉升到與其不稱職的職位。也就是說,員工往往會為了晉升而忽略了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工作才是適合自己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上文中的甲在升到新職位後,不但無所作為,反而將自己弄得痛苦不堪。北大心理學認為,一個員工晉升到不能施展自己才能的位置上,不僅是對人才的浪費,更是給公司帶來了損失,因此公司的晉升機製應本著人盡其才的原則。北大心理學也提醒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認清自己,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了解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在工作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特長。一個人也隻有找準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才能為自己省去一些煩惱。工作並不是苦役,在自己不能勝任的崗位上苦撐,不但自己累,生活原有的樂趣也跟著失去了,既不利於自己特長的發揮,也無法很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因此,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做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人生苦短,何必自尋煩惱呢?

第58天珍惜已經擁有的

充滿了愛去對待一切。

——沈從文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不是得到。生活中,不少人對某件東西夢寐以求,可曆盡艱辛、犧牲不少最終得到了,卻並沒有那麼高興,反而是得到後失去了目標,陷入深深的空虛中。因此,對於一個想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的人來說,得到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珍惜你已經擁有的。

一個經常反省自己的人,往往會發現,自己很少去想到自己已經擁有了什麼,而是一味地想著自己缺什麼;在不幸降臨前,不斷地追求著幸福,殊不知,事實上自己早已經擁有了幸福。北大心理學提醒我們,不要將時間浪費在感歎自己已經失去或未曾得到的東西上,而是應該珍惜自己現在已經擁有的。唯有珍惜,方可不留遺憾。

有一個年輕人,他經常對自己的困境發牢騷。這天,他終於敲開了一位富翁家的門,希望那位白手起家的富翁能夠告訴他一些關於致富的秘訣。

“你一定是來問我是怎樣白手起家的吧?”一進門,富翁就問道。

“您怎麼知道?”青年對富翁的判斷很驚訝。

“因為在這之前,就已經有不少自認為什麼都沒有的年輕人來問過我了。來時,他們的確貧困潦倒且牢騷滿腹,但走時儼然個個都成了富翁。你也具有這樣豐厚的財富,為什麼還要不停地抱怨呢?”

“那到底是什麼呢?請您快告訴我在哪裏?”青年急切地問。

“隻要你挖下一隻眼睛給我,我就可以給你一袋黃金。”

“不,我決不能失去眼睛。”青年大聲回答道。

“好,那把你的雙手給我吧,我同樣可以給你一袋黃金。”

“不,雙手也不能失去。”青年尖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