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生其實就像一副撲克牌,我們的人生就是由這副牌決定的,但並不是由你抓到了一副怎樣的牌決定的,而是看你怎樣去打了。玩撲克牌的時候,有人能用一副差牌取勝,人生也一樣,關鍵是你怎樣打手中的每一張牌。我們不能決定拿到什麼樣的牌,但我們能夠決定怎樣打手裏的牌。能夠將手裏的爛牌打好,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當然這需要在心理上戰勝自己。因此,不管拿到怎樣的牌,都要盡力去打好,這才是關鍵。
第49天怎樣麵對生活中的新問題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很多困難,學會這種使矛盾的一方(苦難)向對立麵(有利)轉化的辯證法,你會終生受益的。
——徐光憲(北大教授)
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出現,但是怎樣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怎樣解決才是最好的呢?北大心理學認為,想要有新的突破,就不要讓自己被自己的思維束縛,也不要為暫時的利益所累,放下一些,自然會得到另一些。
一家公司在招聘員工時,總裁親自出了一道題目:
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你開著一輛豪華的轎車經過一個車站,你看到3個人正在焦急地等待著公交車的到來。其中兩個都是你認識的人,隻有一個是你不認識的人,但他是一個快要死去的老人,生命已經危在旦夕。那兩個你認識的人,一個曾經救過你,你一心想著報答的醫生,另一個是你一見傾心的異性,若錯過了,你可能會一輩子都後悔。但是你的車隻能坐一個人。請問你會怎麼樣選擇?請解釋一下理由。
他人會怎樣選擇?你可以猜一猜。
你可以作出自己的決定,沒有人會責備你。但是,當你作出一個決定後,自省一下:這樣做是最好的嗎?還有沒有比這更好的方式?
老人快要死了,應該先救他。
可是,每個老人最後都隻能把死作為人生的終點,不管怎樣,他們也逃不過死亡的追趕。
先讓那個醫生上車,因為他救過你,這應該是個報答他的好機會。不過也可以在將來某個時候去報答他,也許他會有更需要報答的時候。
應該先把一見鍾情的異性帶走,否則會終生遺憾。也許今天是上帝安排的機遇……
在200多個應聘者中,隻有一個人的答案符合總裁的要求,他被雇用了。
他並沒有解釋自己的理由,他隻是說了以下的話:
“把車鑰匙給醫生,讓他帶著老人去醫院,我留下來陪伴一見鍾情的人等候公共汽車!”
如果你想得到一些,那就要學會放下一些,而不是一件接一件,讓自己背負的壓力越來越大,否則隻會讓你自己被越來越多的瑣事壓得喘不過氣來,最終的結果不但絲毫不理想,反而會讓自己身心疲累。北大心理學認為,人隻有放棄煩惱,才能看到前麵的希望。這就像當我們把重物放下時,我們就能輕鬆地趕路。忘掉過去,才能重新再來。打開心門,才會發現新世界。
“日光療法”的發現者,並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將的斐塞司博士,就是在無意中發現“日光療法”的。
這天午飯後,斐塞司博士感覺到有些累,想要放鬆一下,便坐在門前曬太陽。不料,他卻看見一隻貓在陽光下安詳地打著盹,很是悠閑。
時間一分一分地流逝,每隔一段時間,貓就會隨著陽光的轉移而不停地變換睡覺的場地。這一切在我們看來是那樣的司空見慣,卻喚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
貓為什麼喜歡待在陽光下呢?
貓喜歡待在陽光下,那麼這說明光和熱對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對人呢?對人是不是也同樣有益?這個想法在斐塞司的腦子裏閃了一下。
這個一閃而過的想法,成為聞名世界的“日光療法”的觸發點。不久後,“日光療法”便在世界上誕生了。
如果我們也能從平常的生活中有所發現,那麼我們也將趨近陽光,因為偉大的發現都是從生活的實踐中得來的。
北大心理學認為,在享受生命的過程中多加留意,就會有所發現;而多加思考,便會探索出其中的一些奧秘。
當然,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往往都是不一樣的,也是需要我們區別對待的。北大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分析,將生活中經常出現或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大致分為3類:一種是事實上沒有,我們自己憑空構想出來的。另一種是事實上有,是暫時的麻煩。最後一種情況是事實上有,是長期的麻煩,需要立即處理。
北大心理學家也提醒我們,不要把空想出來的問題和暫時的問題看得過於嚴重,將一個嚴重的問題忽視,這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出現。
我們也隻有將問題進行分類,然後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第50天拿到牌就要設法打好
人生就像一副撲克牌,成功與否,並不是由你抓到了一副怎樣的牌決定的,而是看你怎樣打好手中的那副並不漂亮的牌。正所謂“牌爛未必會輸,人賤自有天收”。抓牌是天意,出牌才是關鍵。
——北大心理學理念
生活中,不少人都愛玩撲克牌,其實我們的人生也和撲克牌一樣。手中的牌總是固定的,但我們怎樣打好這張牌呢?這全靠我們自己來掌握。雖然我們無法更換手裏的牌,但我們能設法打好每一張牌,這也是成功。
有一個年輕人,在無事做的時候很喜歡和家人一起玩紙牌遊戲。一天晚飯後,他像往常一樣和家人打牌。這一次,他的運氣十分不好,每次抓到的都是很差的牌。開始時,他隻是有些抱怨,後來,他實在是忍無可忍,便發起了少爺脾氣。他的母親看不下去了,正色道:“既然是打牌,就必須用手中的牌打下去,不管牌是好是壞。好運氣是不可能憑空而出現的,也不可能隨便讓你遇上。”
年輕人聽後,現出一副很不耐煩的樣子,似乎根本就沒有聽進去。母親看了看他,又說:“人生和這打牌是一樣的,發牌的是上帝。無論你手中的牌是好是壞,你都必須拿著、你都必須麵對,你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浮躁的心靜下來,認真對待,盡力將自己手中的每一張牌打好,力爭達到最好的效果。這樣打牌、這樣對待人生才有意義!”
任何時候都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那樣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害了自己。不管牌局是好是壞,都要用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來麵對,去迎接挑戰,隻有這樣才會收獲更多,也才是最佳的選擇。把手中的牌優化組合,看看還能不能打好。
古希臘時,阿基米德奉國王之命,鑒定工匠製作的金王冠是否摻有白銀。但當時並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為此他日思夜想,但依舊沒有想出一個好的辦法。
一天,他在家裏洗澡,他跳進浴盆時,一下子溢出了不少水,這讓他一下子醒悟到:當容器裝滿了水,把物體再放進去,那麼溢出的水的體積和這個物體的體積是相等的。由此他聯想到,比金子輕的白銀如果要達到同樣重量,它的體積必然超過金子。解決問題的辦法,就這樣被他想出來了。他把與原先國王交給工匠的相同重量的金子和那頂金王冠分別放在注滿水的容器中,然後比較它們分別排出的水的容量,答案就出來了。這也是物理學上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的來源。
人本身具有十分強大的潛力,在不少情況下,隻要有一點意外的刺激,靈感就會迸發,自己也會因此而多一份信心。
什麼是自信?怎樣建立自信呢?自信就是在某件事情上認為自己是對的,自信就是認為自己能做某件事。北大心理學認為,自信也是人在適應社會中的一種心境。不要把自信與不自信截然分開,事實上,看起來自信的人,往往需要努力忽視內心的不自信,隻有這樣才會更加自信。通往成功的道路永遠都不會一帆風順,外界因素不但永遠都存在,而且還可能隨時出現。但請不要將問題歸咎於外在的因素,外界因素並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你自己,要懂得時刻反省自己,多總結經驗教訓,有跌倒了再爬起來的勇氣,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自信不是不可阻擋,也不是不知無所措,它是一種對自我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北大心理學家通過一些實驗研究表明,越自信的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一個人隻有擁有了自信,才可能將手中的差牌打好,不管發哪一張牌,都需要你有一顆自信的心。
第51天不正視現實,怎麼戰勝現實
我們必須以現實做出發點,我們既不能像孫行者搖身一變,脫離這個現實的世界,翻個筋鬥到天空裏去,那麼我們隻有向前幹的態度,隻有排除萬難向前奮鬥的一個態度。現實根本就是有缺憾的,必然是不完全的,必然是有著許多不滿意的,甚至必然是有著許多令人痛心疾首的,我們既不能逃避現實,不能逃避這種種,就隻有設法來對付這種種;一個人或少數人來對付不夠,就隻有設法造成集體的力量來對付。
——鄒韜奮
我們每個人都懷抱著理想而生活,也都渴望著自己的理想能夠實現。但現實往往都很殘酷,現實和理想之間也具有著很大的差距。我們隨時都可以會遇到現實和理想出現差距的時候,有時甚至是不管我們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的。那麼,這種時候,我們該怎樣去做呢?
有時,現實也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殘酷,殘酷也並不意味著不可戰勝,隻要抱定理想堅持下去,希望就總有一天會實現的。但可惜的是,不少人卻在這殘酷的現實麵前敗下陣來,望而卻步或者淺嚐輒止,失敗還沒到來就想著要逃避了,這樣的人,如果不從內心發生改變,終其一生也不會取得任何成就。
我們每個人身邊都不缺乏成功的人,他們成功並不是他們有多強大,而是因為他們能夠正確認識現實,明白苦難的所在,進而掌握了克服困難的方法。
一天,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教授帶著幾十名學生在自己家門前的草坪上,上起了一堂別開生麵的課。課堂上,教授指著一棵老槐樹說:“這裏有一窩與我相伴多年的螞蟻。”學生們湊上前觀看,樹縫裏有個小洞,小螞蟻們東奔西跑,進進出出,十分熱鬧。
教授接著說:“近些日子,我常常想辦法堵截它們,卻一直未能取勝。”學生們發現,樹周圍的縫隙、小洞大多被泥巴、木屑給封住了。“它們總是能從別的地方找到出路。”教授說,“就連我動用樟腦丸、膠水,它們都能成功地躲過劫難。有段時間,我發現它們唯一的進出口在樹頂,這是十分不方便的。而一周後,我發現它們重新在樹腰的空虛處開辟了一個新洞口。”
學生們聽後紛紛點頭,但絲毫不知道教授說這些話的意思,點頭全當是應付教授自己明白了,並表示對教授的尊敬。教授環顧四周,緩緩地解釋道:“螞蟻們的生存環境並不比你們廣闊,它們的奮鬥舞台實在很狹窄。但是它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力量。因此,它們沒有與我這個‘命運之神’對抗,而是忍讓與適應。當它們知道自己沒法改變洞口被堵死這一事實時,它們就很快適應了。成功的關鍵,就是先要認清現實。”
聽完教授的這些話,學生們似乎恍然醒悟了。
生活中,有很多的失敗者並不是這些失敗的人本身有多差,而是他們總是不能認清事實。有時,現實是需要我們堅持、需要我們硬碰硬的,但有時現實卻需要我們采用迂回的方法,變通一下。現實總是在不斷變化的,但戰勝現實的前提是始終如一。
北大心理學認為,所謂的成功與失敗,更多的原因在於人的內心,沒有人天生就是失敗的,也沒有人天生就是成功的,很多失敗更多的是咎由自取。現實永遠都是我們成功路上的一堵牆,失敗的人或者在前麵哀歎,或直挺挺地撞上去,這樣顯然是不會取得成功的,成功者往往都是先摸清牆的樣子,再尋找牆的破綻。其實,有時牆上就有門,隻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第52天生活應該懂得放棄
放棄那些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會更有動力。
——北大心理學理念
每個人都有需要放棄的時候和需要放棄的事情,很多時候,麵對一些事情,我們都是不得不放棄的,正如“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一樣。盡管這樣,依舊有一些人都喜歡堅持著那些需要放棄的事情,在他們的眼裏,似乎放棄就意味著失敗。而失敗又幾乎是一個人人誅之的詞,他們就像討厭“失敗”一樣地討厭著“放棄”。
北大心理學認為,一個人隻有在適當的時候懂得放棄,才能成大事,因為有的時候放棄的口號其實是在提醒你,路走錯了或者它根本就不適合你,這個時候選擇了放棄,放棄就會成為一種動力,從而加速你成功。
劉交鋒的爸爸是一名醫生,大學時,劉交鋒也如父母所願地報讀了醫學專業。可是,大一第一學期剛到一半,他突然發現和醫學相比,他更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為人找回公道的律師,因為和醫生相比,自己更喜歡律師。於是,他不顧家人的反對,申請報讀了第二專業——法律。
申報法律專業後,他將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法學上。對他來說,自己已經放棄了醫學。靠著自己這些年跟爸爸學的醫學知識,應付考試應該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自己放棄了醫學,就應該在法學上有所成就,讓那些反對自己的人能夠明確自己的選擇是對的。
劉交鋒對法學更加認真了,為了考司法,他能通宵不睡覺地學習。經過自己的努力,司法終於考過了。但他也發現,是自己放棄醫學給了自己動力,這種動力讓自己更加堅信學法學是正確的,也讓自己更加努力,這種動力給自己一種渾身都是往前衝的力量。
快大四了,家裏人天天打電話讓他去爸爸醫院實習,不管自己怎麼說,他們都要自己放棄法學。無奈之下,劉交鋒隻好讓爸爸給自己一年時間,一年後,如果自己在法律上沒有比較大的成就就聽爸爸的話回去當醫生。好在,他的爸爸不是一個很固執的人,勉強答應了兒子的要求。
劉交鋒很快就找到了一家實習單位,開始了忙碌的工作。每天白天認真工作,下班後,都會對正在處理或最近要處理的案子做一些細致的分析,遇到自己不是很明白的問題,都會先記下來,再找機會向事務所的同事們請教。每天都感覺自己學到了不少新的東西,生活也因此而變得異常充實。他也一直告訴自己,既然放棄了醫學,就一定要在法學上做出點成績。離實習結束還有兩個月,劉交鋒因為前幾天剛剛處理完一樁比較大的案子而被事務所直接留了下來,簽下了為期兩年的合同。
半年後,劉交鋒因為處理了一樁難度相當大的很多人都不敢接的案子而一舉成名,不少電台也都爭著邀請他去做節目。在參加節目中,談及自己成功時,他都不忘說是放棄給了自己動力,讓自己逐漸走向成功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有好的一麵就必定存在壞的一麵,有壞的一麵也必定存在好的一麵,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都隻知道從一個角度去看待事物,不懂得換個角度做自己。其實,放棄也未必是一件壞事,有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懂得放棄一些東西,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