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其實,我們每個人最不了解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也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連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這樣的問題都弄不清楚。想要了解他人,就要先了解自己,但是怎樣才能了解自己呢?很多人都被這個問題困擾過,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該從哪些方麵來認識自己。其實,在心理學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對自我的認知。比如,我需要什麼、想要什麼、我暫時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等。我們應該從這些方麵去多多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第33天怎樣進行自我了解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成長自己的過程。
——北大心理學理念
北大心理學認為,認知就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認知和年齡是成正比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這個過程中,個性心理與性別心理就會顯現。生活中,不少人經常會自問“我是誰?”當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從中找到真正的自己,當我們找到了答案時,心裏就會有一些喜悅和安寧。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他人的問題,真正出現問題的往往是我們自己,隻是我們不自知罷了。
趙三是做藥材生意的,後來因為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就招了一個下手。但趙三是一個做事比較謹慎的人,不管什麼東西,也不管什麼事情都要確定好幾次,即便這樣還不放心。招了這個下手後,更是如此。
他每天早上起來都要看看賬本還在不?藥材是否都在?要送出去的藥材是否都準備好了?……晚上也如此,自己每天賺的錢更是要認真檢查好幾次,生怕少一分,或出現一毛錢的假錢。對這個下手,也盯得十分緊,生怕他私藏一分錢。
漸漸地,這個下手找到了對付趙三的方法。在晚上吃飯的時候,拿出來自己買好的上等酒,將趙三灌了個酩酊大醉。在趙三熟睡的時候拿出剃頭刀,將趙三的頭發悄悄地剃了去,又找到鑰匙,打開保險櫃,拿著所有的錢走了。
第二天,趙三醒來,滿屋子瞅了瞅,發現自己的下手不見了,心想可能是去衛生間了吧,便叫了幾聲,見沒人答應,便去衛生間看看。沒想到,剛到衛生間就看到了鏡子裏一個光著頭的和尚,趙三嚇了一跳,發現原來那個人和自己長得幾乎一模一樣。他伸手摸了摸自己的頭,沒了頭發。“這是我嗎?我怎麼會變成這樣呢?”趙三被眼前的情景嚇倒了。
趙三又摸了摸,藏在自己口袋裏的鑰匙。“唔,鑰匙沒了?”趙三趕緊用備用的鑰匙打開了保險櫃。“錢也沒了?”趙三氣急敗壞,差點哭了出來。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不能很好地進行自我認知,總是太過於關注他人,往往會找不到自己。有的人竟然會因為自己的外貌發生一些改變,就難以確定到底是不是自己,這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人們往往都會自己熟視無睹,不了解自己,這樣又怎麼能夠認識其他事物呢?失去自己,就將失去自由。
北大心理學家曾做了這樣一項實驗。在實驗中,實驗者將高薪雇來的學生當作被試者,並且將這些學生關在有隔音裝置的小房間裏,讓他們戴上半透明的保護鏡以盡量減少視覺刺激。又讓他們戴上木棉手套,並在其袖口處套了一個長長的圓筒。為了限製各種觸覺刺激,又在其頭部墊上了一個氣泡膠枕。除了進餐和排泄的時間外,要求學生24小時都躺在床上。對所有感覺都被剝奪了的狀態就這樣被營造了出來。
盡管報酬很高,但還是很少有人能夠在這項試驗中堅持3天以上。剛開始的幾個小時好歹還能撐著,5個小時後,就有學生吹起了口哨或自言自語,有點煩躁不安了。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實驗結束後讓他們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他們也會頻頻出錯,精神也集中不起來了。
實驗持續數日後,人會產生一些幻覺。到第4天時,學生會出現雙手發抖、不能筆直走路、應答速度遲緩,以及對疼痛微感等症狀。實驗後,學生得需要3天以上的時間才能恢複到原來的正常狀態。
北大心理學認為,自我認知並不能脫離現實生活。人一旦失去感覺,便會無所適從,思維、行動紊亂,無法進行自我認知。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去接觸社會,體驗生活中的百種滋味,進而豐富自己的心靈、健全自己的人格。當然,更要有勇氣去接受外界的刺激。一個人隻有對人生體驗得越深,才越能把握自己、認識自己、駕馭自己。
第34天自立是一筆財富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替你走路,隻會出現為你引路的人。
——北大心理學理念
隻有自強才能更自立,一個凡事都依賴他人的人不但不懂得自強,就連做事也很少能夠取得成功。北大心理學認為,他人隻會教你走路,並不會代替你走路。每個人都可以自立,隻要你想自立起來。
任何時候都要自立,隻有這樣才能自強,才能戰勝生活中隨時都會出現的種種困難。一個不懂得自立的人,任何時候戰勝困難的可能性都是非常小的。
一家媒體曾報道了一件這樣的事情:
一名女高中生以十分高的分數被某名牌大學錄取,入學後,她高超的學習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讚,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非常受任課老師的喜歡。
但與此同時,班主任卻為她感到頭疼,因為她的社會實踐能力實在太差了,不但從未參加過社團的活動,每每問及原因,得到的答複都是:“從來都沒有人要求我加入啊!”一天,係裏要求每位同學交一份社會實踐報告,結果別的同學全都交上去了,隻有她沒有交。老師找她詢問原因,得到的答複是:“沒有人教過我怎樣寫實踐報告啊!也從來沒有過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課程的一部分嗎?”
麵對她這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老師真是為她的以後擔心:現在就這樣了,那麼到了工作崗位上,難道每項工作又都要他人手把手地來教嗎?
學習的目的在於自立,所謂“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要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就要不斷地麵對新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遠比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著名曆史學家和文學家郭沫若說過:“教育的目的是養成自己學習,自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手來做的這種精神。”隻有擁有了這種精神,我們才能夠保證在社會上立足,也才有實現理想的可能。
列寧於17歲考入喀山大學學習法律,可是不到半年就因參加革命活動而被學校開除學籍,被流放一年。列寧並沒有因此而放棄這一年的學習時間,而是利用這一年的時間自學了大學4年的全部課程,21歲時以“校外生”的資格在彼得堡大學參加了法律係的畢業考試,14門課程,門門考第一,獲得了甲等畢業證書。
列寧能做到這些,並不完全是因為死記硬背,也不是能夠“按要求完成老師布置下的所有任務”,而是他有一種自學的方法,懂得怎樣自我提高。成功的條件很多,但自強自立的精神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就學習這件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方法。朱熹說“字字錙銖,句句箴言”,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兩個人都是古今難得一見的大學問家,但學習的方法卻截然相反。這就說明,在學習領域是沒有哪一條道路是適合於每一個人的,隻有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才能登上頂峰。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自立,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並且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逐漸走向成功。
第35天試著給自己留點時間
我曾套宋詞寫過3句話:“午靜攜侶尋野菜,黃昏抱貓向夕陽,當時隻道是尋常。”我的小貓虎子和咪咪還在世的時候,我也往往在二月蘭叢裏看到它們: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顯眼。
——季羨林
大家都知道國畫講究“留白”,留白往往都能達到以無勝有的境地。其實,人生也和作畫一樣,需要留白,需要給自己留一些空間和時間,或養精蓄銳,或直接用來發呆打發時間。
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其實就是在為自己投資。一個善於利用時間來投資的人,往往都能從繁忙的工作中找回真正的自己,進而讓自己更懂得怎樣成長。所以,他們往往能夠享受到更多甘美的果實。試著給自己留點時間,讓自己踏踏實實地學點本領吧。
今天,我們生活在物欲橫流中,每天都不停地奔波忙碌著。忙碌之餘,我們是否曾想過,自己的靈魂究竟在哪裏?自己是否已經被淪為利益的奴隸了呢?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說過總是喜歡利用自己寫作之餘的時間種葡萄,他將種葡萄的事情記錄下來,告訴自己邊走邊欣賞,人生路慢慢走。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感悟的升華,更好地補給自己的精神。
想要安靜地審視自己,就請保留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讓自己享受麵對自己的時光。有不少人都在忙碌的生活中漸漸地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什麼樣的生活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隻知道每天都為了所謂的生活疲於奔命,百般無奈地幹著一些事情。北大心理學通過研究發現,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找到“自我”的可靠方法,就是看這個人能否獨立相處。一個能夠獨立相處的人,往往都能夠很好地認識自己,並且不容易迷失自我。問問自己,當你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是否感到百無聊賴、很難接受?還是感到寧靜、充實和滿足?
周國平先生認為,獨處往往能夠幫助一個人靈魂的成長。因為,獨處時,我們才能從他人和事物中抽出空來,找到自己,然後展開一場與自己的心靈以及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對話。有一位懂得簡單生活和獨處的好處的設計師曾這樣說過:“是否有這麼一段時間,你意識到自己需要靜下來,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是誰?事後在一次駐足後的凝望中,仔細想下一個路口該何去何從?如果你有過這樣的經曆,你就會感受到平靜的幸福,重新找到自己的靈魂。”
因此,選擇一段固定的時間,不管什麼時候,也不管多久,重點在於給自己留下一點空白。當你再次感到生命是屬於自己時,你就會驚喜地發現自己更有力量去滿足他人的需要。
留給自己的這一點時間,你甚至可以什麼都不幹,靜靜地發呆,讓這段時間流去。因為這是你與自己約會的時光,可以任意打發。將一切都交給心靈,回到真實的自己,等待著未到達的靈魂。北大心理學認為,這樣可以讓我們原本對生活已經遲鈍的感覺逐漸複蘇,讓冷漠的我們逐漸感受到生命的美麗。因此,停下你忙碌的步伐,給自己一點時間吧。
第36天想想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失敗降臨時,也是我們最應該慶幸的時候,因為我們回到了正確的軌道上,結束了一條不可能走到盡頭的路。
——沈兼士(北大教授)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讓我們鬱悶的事情,一些鬱悶的情緒也就隨之產生了。鬱悶的情緒一旦產生,我們就難以在生活中找到快樂。如果這種鬱悶的情緒經常出現,我們的人生也會越來越乏味,轉眼間,一天過去了,一回頭,一年過去了,幾年甚至幾十年,我們似乎一直在鬱悶與排遣鬱悶中度過,寶貴的時光就這樣被白白耗費掉了,職場中的人往往都是這樣的。因此,有人將職場中的鬱悶比作人生的第一大殺手。
北大心理學認為,鬱悶這個殺手並非一無是處,一個混跡於職場卻毫無上進心的人,是根本就不會有感覺的,自然也不可能鬱悶;鬱悶隻會出現在那些對職場沒有麻木的人身上。因此,那些對職場還沒有麻木的人完全能夠將鬱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可是很多人還是選擇了鬱悶,為什麼會這樣呢?北大心理學認為,真正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其實,鬱悶是在便變向地提醒我們迷失了方向。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將腳步暫時停下來,穩定心神看看前邊的路,認真想想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然後再前行,鬱悶就可以得到緩解。這樣也可以讓自己的努力更有成效,也會給自己帶來一些喜悅,如此壞事就變成了好事。
李先生做平麵設計已經十幾年了,他給人的感覺隻有簡單的4個字:氣定神閑。和那些整天忙得暈頭轉向的同行相比,李先生顯然悠閑很多。一些同行也覺得這之間一定存在著一些竅門,便私下向李先生打聽,李先生總是笑笑說:“我隻是舍棄了一些訂單而已。”其實,李先生正是這樣做的。
剛開始幹這一行的時候,李先生和大多數同行一樣,每天為了多拉一些訂單到處和人套交情、趕飯局。訂單到手後,又加班加點地趕工、修改,整天都沒日沒夜地忙著,苦不堪言,還經常處於深度的焦躁和抑鬱中。
一天,李先生像往常一樣在辦公室裏趕工。沒想到的是,竟然累得暈了過去,等他醒來的時候,已經是第四天了。李先生麵對病床前的妻子,有點不敢接觸她的眼睛,因為滿是心疼和焦急。他回想了一些自己這幾年的辛苦和抑鬱,卻迷茫了,他開始自問,這些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裏,李先生讓自己靜下來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一周過去了,他找到了答案,這樣的生活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一個好的身體和家人更多地分享生活中的快樂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
此後,李先生改變了自己的工作方式,他不再主動聯係任何應酬,隻是依靠自己的信譽以及這些年積累下來的人脈等著顧客上門,這樣訂單自然少了很多,但他卻因此有了充足的時間來享受生活。鬱悶的情緒也漸漸在他的生活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的充實與幸福。
因為鬱悶而反思,因為反思而找到人生的真諦,這對於李先生來說何嚐不是幸福?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這樣的,隻是在如此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很少有能夠讓自己停下來歇一歇的機會,當我們被消極的情緒困擾的時候,不正是給了我們一個停下來反思的機會嗎?
大家都知道賺錢是為了享受,卻不懂得放下賺錢的機會,多給自己一些享受的時間,將自己的時間全都給了賺錢,鬱悶的情緒自然會隨時出現。
任何事物都有著相對的一麵,鬱悶是因工作而來,也可以因工作而去,關鍵就在於怎樣去應對鬱悶。負麵的情緒自然是每個人都想擺脫的,逃避隻能解一時之癢,隻有認真思考應對的方法才能根除負麵的情緒。北大心理學認為,負麵的情緒其實也是一個重新認知自我、尋找自我的機會。
第37天任何時候,都不要指望他人推著你走
一個不懂得主動往前走的人,隻能坐以待斃,任何機會都不可能垂青這樣的人。隻有主動前行的人,才能看到更多的精彩,收獲意外的驚喜。
——北大心理學理念
生活中,我們總會為不想做某事尋找這樣或那樣的借口或理由,在一些不必要的不滿中消耗著自己的生命。殊不知,自己不向前走,又怎麼會有人推著你走呢?北大心理學認為,一個人隻有自己時時發揮主動性、主動工作、主動學習……絲毫也不指望他人推著自己走,才能逐漸走向成功。
王東的父親是一家大型公司的董事長,母親是政府高官。但生活中的王東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的紉絝子弟,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總是想辦法自己主動解決,從來都不指望他人推著自己走,哪怕是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
小的時候,王東的學習不是很好,望子成龍的父母給王東請了家教,但第二天就被王東趕走了。王東認為自己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家教老師來推著自己前進,既然自己的成績差,那自己就主動學習,以取得讓自己和父母滿意的學習成績,一個想要成功的人並不是依靠他人推著走就能實現的。經過自己的努力,王東的學習成績趕了上來。
但王東並不是一個很喜歡學校生活的人,就在高三那年,他不顧所有人的反對退學了。他認為自己已經厭煩了學校的生活,反正遲早是要到社會上去闖蕩的,與其在學校過著無聊的生活,倒不如早一點去感受社會,主動尋找一些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
王東一直都很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商人,所以離開學校後的他,利用自己平時積攢下的錢批發了一些小飾品,又花錢雇了一些很便宜的小時工,讓他們帶著自己的這些批發飾品在路邊擺起了地攤,而自己則負責監督他們的工作。自己也利用業餘時間自學一些商務管理方麵的知識。
一年後,王東打算自己開一家商品批發公司。那些一直幫自己擺地攤的兄弟首先站了出來,願意繼續效力。有幾個朋友還建議開一家大一點的公司,資金有問題的話,自己願意無償提供支援。就這樣,王東的公司成立了。
如果你不向前走,誰又會推著你走呢?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擔負著推你向前走的義務,那條漫漫的人生道路隻屬於你自己,隻有靠著你自己的努力慢慢向前走才能將它走好。與其指望他人推著你走,倒不如換個角度,讓自己主動前行。有的時候,成功就是那麼簡單,屬於那些自己拚搏的人。
第38天生活永遠都不止一種選擇
任何時候,生活都不會隻給你一種選擇,關鍵在於你怎麼選擇。
——北大心理學理念
人生就是一個過程,遇到不同的情況,就需要用不同的心態來麵對。生活中,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換位思考,需要靈活地移動位置,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不要給自己設局限,以這樣的心態來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永遠都正確的觀點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一個觀點,現在正確,不代表以後會正確,世界是發展變化的,不是全部的正確。北大心理學提醒我們,經常換位思考要杜絕以自我為中心,隻關注我們自己的需要,因為這會使人變得自私自利,無暇顧及他人的感受。北大心理學還提醒我們,對不同的觀點也應該予以尊重。當你善於換位思考,就會得到多種觀點,各種不同的觀點相互配合,我們才不至於陷入困境裏。如果你學會了換位思考,那麼它將在你的生活中得到很大的效應。你可以用它來處理各種人際關係,進行自我反省、處理情感問題等,都能有很好的效果。因為換位思考,你所得到的答案就會不一樣,也就能體會他人。它讓你成長,讓你更新自己的認知模式,自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