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我是命運的主人,我主宰自己的心靈。”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也都主宰著自己的心靈。你過得怎麼樣完全是由你自己的心靈決定的,但真正主宰心靈的往往都是你自己。因此,不管是記憶還是幸福和快樂、痛苦和傷痛等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我們往往處在不同的選擇中,如果說生活中永遠有這種選擇,那麼要選擇積極的那一麵。
這天,李金銘接到家裏的電話,媽媽在電話裏哭哭啼啼地告訴自己,爸爸在去醫院看奶奶的路上出了車禍,正在醫院緊急搶救。李金銘在電話這頭比較鎮定地說:“媽,先別哭了,我馬上請假回來,你趕緊去醫院照顧爸爸和奶奶,你在這裏哭有什麼用。”說完就掛了電話。
李金銘還沒趕到醫院,父親就被宣告搶救無效死亡了,奶奶也因為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而暈了過去。李金銘來到醫院時,奶奶還在昏迷中,姑姑在醫院照顧著奶奶。李金銘一邊料理著爸爸的喪事,一邊安慰著媽媽,同時每天都抽出時間去醫院看看媽媽。
剛剛料理完爸爸的喪事,便傳來了奶奶病逝的消息。李金銘早就該回去上班了,但因為奶奶的事又打電話多請了3天假。一邊安慰著媽媽,一邊料理著奶奶的後事。
李金銘回到公司後,向以往一樣認真地工作著,仿佛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一樣。
這天,李金銘被領導王總叫進了辦公室。王總望著他笑了笑說:“我一直都認為你比較適合創業,你請假之後來到公司的表現讓我更加肯定你適合創業。很少有人能像你這樣快樂。”李金銘笑了笑說:“其實,生活很多時候都是在給我們選擇,我隻是習慣選擇積極的一麵罷了。痛苦和快樂同樣是有選擇的,隻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一道選擇題罷了。”
“我打算開一個分公司,你要是願意的話,就去幫我管理管理。弄好了,公司歸你。”聽了王總的話,李金銘點了點頭。
一年後,王總將分公司賣給了李金銘,並與分公司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李金銘也順利成為了分公司的董事長。
為什麼要選擇積極的那一麵?北大心理學認為,積極的一麵,更有利於你獲得積極的成果。一個人擁有積極的思想,說明他有積極的生活態度。態度能決定人生,也能改變人生,所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將使你產生無窮的精神力量,即使麵對沉重的現實境況,依然能夠笑著麵對。
第39天任何時候都不要輸給自己
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還想要自殺,真是沒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筆,怕什麼!
——沈從文
海明威著名的小說《老人與海》中,主人公聖地亞哥說了這樣一句話:“人可不是造出來就給打垮的,可以消滅一個人,但就是打不垮他。”在小說裏,雖然老人敗給了命運,但他依然是一個勇士,因為他戰勝了自己。
人生總是變幻莫測,就像大海一樣,充滿了狂濤和暗浪,我們隨時都麵臨著被浪打回的危險,但是一個成功的人是絕對不會因為懼怕浪就不讓自己下水的,而是一個勇於站在風口浪尖上的人。北大心理學認為,一個人隻有在關鍵時刻勇於站在風口浪尖,才有可能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
我國近代新聞事業的先驅者邵飄萍,在20世紀那個黑暗的年代,他卻保持著一個報人的獨立精神和濟世情懷,屢次揭露反動政府的賣國行為,因此多次引來大禍。接二連三的禍事讓朋友們很為他擔心,紛紛勸他收斂一些,一些朋友甚至多次對他說,這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即使有他這盞孤燈又如何?但邵飄萍仍然堅定地說:“雖然我不可能照亮黑暗,但我也決不能因為恐怖而熄滅自己,戰勝不了惡劣的勢力是必然的,但我可以戰勝我自己。”
此後,邵飄萍先生不但沒有收斂,反而將更大的精力放到了痛斥北洋軍閥、揭露他們的賣國行徑。在他逝世的前14年,竟然沒有一個總統能夠逃過他的筆下。1926年,他倒在了北洋軍閥張作霖的刀下。
邵飄萍先生終究不但沒有戰勝黑暗的勢力,而且被黑暗的勢力吞噬了,但因為他的果敢、執著,卻成了中國記者心目中永遠的豐碑,作為新聞事業的楷模,為所有新聞從業者永遠銘記。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現實無法戰勝,我們才畏縮不前,恰恰是因為我們的畏縮不前,現實才越發難以戰勝。
北大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想要戰勝他人首先要戰勝自己,一個人可以輸給現實千萬次,隻要不輸給自己,成功遲早會降臨的。
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時刻都麵臨著這樣或那樣的挑戰,既有對自己的挑戰,也有對他人的挑戰。不管是對他人的挑戰還是對自己的挑戰,我們都應該重視。輸給他人並不是什麼恥辱,輸給自己才是一個十足的失敗者。
第40天想到就立即行動
這個世界上並不缺乏有想法的人,真正缺少的是想到就立即行動的人,成功也隻會相信那些想到就立即去行動的人。
——北大心理學理念
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會缺少空想家,因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著自己的想法,隻是真正能夠付諸行動的人很少。總是習慣性地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去做,或暫時不去做,盡管一些人的想法再怎麼不錯,也隻能是想想而已。當然也有一些人思來想去,依舊覺得時機不成熟,於是坐等機會的降臨,殊不知,在自己坐等的時候,機會已經悄無聲息地被他人搶走了。
北大心理學認為,隻要有想法就要盡力立即去行動,不要讓想法變成空想,隻有這樣才能抓住一些成功的機會。
陸一帆從小就喜歡文學,也立誌要成為一名作家。但是,他發現自己經常想到一個不錯的題材,但不立即去寫,以至於時間一長讓自己失去了這個題材。漸漸地,他意識到:想到一件事情而不去做,時間一長就失去了做的欲望,讓自己失去一些成功的機會。於是,他要求自己想到就立即去行動。
這天夜裏,陸一帆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也睡不著,腦子裏盡想著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想著想著,突然靈光一現,陸一帆有了一種強烈的想要寫文章的想法,接著一些精彩的句子就在腦子中不斷地浮現了出來。陸一帆並沒有像以往一樣任憑思緒飛揚,而是立即翻身爬了起來,來到書桌旁,打開電腦寫了起來。
不一會兒,陸一帆就寫好了文章。當看著自己寫好的文章時,他露出了驚喜的笑容。此後,他也一直要求自己隻要想到就立即去行動。當然有了這次體驗,他變得更加積極了。
一段時間後,陸一帆果然和自己想的一樣養成了想到就立即去做的習慣。陸一帆也經常將自己的一些文章寄給雜誌社,或一些征稿單位。這天,陸一帆收到了一家征文辦公室的信,信上說自己的作品已經被入選,邀請陸一帆於×××日前往×××地參加決賽。陸一帆高興極了,他認為這對自己來說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可是,父母和身邊的一些朋友卻開始反對了,其原因就是他現在是一名高三學生,應該抓緊時間複習備考。可是陸一帆卻是鐵了心要去。而且,從接到通知書開始,陸一帆就將主要精力集中在寫作上。至於高考,他想反正還有一段時間,等這次比賽忙完了,自己再好好準備吧。
陸一帆不顧所有人的反對來到那個陌生的城市,參加了決賽。沒想到的是,陸一帆在決賽中獲勝了,成為了一等獎的獲得者。
高考的時候,陸一帆也順利地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看著錄取通知書,回憶著那次參賽的事,陸一帆在心裏感慨道:“這一切都與想到就立即去做的習慣分不開。”
想到就立即去行動,不要讓自己成為空想家。縱然你有再好的想法,不去實際操作,而是讓它隻是一個想法而已,那和不想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北大心理學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會隨著我們的想法而有所改變,有想法就要立即去行動,讓自己的想法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來。隻有這樣,才能體現出該想法的真正價值,讓自己逐漸接近成功,否則就是毫無意義的空想。
因此,隻要有想法,我們就要立即去行動,不要讓其變成空想。
第41天人生的每一種滋味都值得珍惜
能吃苦,方為誌士;肯吃虧,不是癡人。
——閔嗣鶴(北大數學力學係教授)
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菜根譚》裏有這樣一句話:“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隻是淡。”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在於平淡,不管是興還是衰、是成還是敗,是春風得意還是落魄潦倒,都隻是一時的境遇,終歸還是要歸於平淡的。
一生中,我們難免會嚐遍酸甜苦辣各種滋味,一些人因為境遇不同或欣喜或惆悵,有些人幹脆怨天尤人,這就迷失了生活的真諦。北大心理學認為,完整的人生應該是嚐遍各種滋味,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而不是隻單純地有一種滋味,或缺少某種滋味。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就過去了,因此我們隻有嚐遍了人生的各種滋味、珍惜人生的各種滋味,才算沒有辜負上天的美意,沒有浪費自己的人生。
人生本身就是一盤百味的酸甜苦辣集合在一起的菜,每一種滋味都代表著一種生活或一種情感,任何一種味道都是我們無法跳過的,所以隻有細細地體會。苦似乎是人類最反感的味道,一旦嚐到,就會很自然地感到難過,甚至有放棄的念頭,隻有堅強且睿智的人才會堅持下去,因為人生的滋味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苦的終究會到盡頭,甜的終究會到來,正所謂苦盡甘來,也隻有這樣的甜才是最甜的。
有一個過得十分失意的人,他現在已經40幾歲了,但他卻從未成功過,命運似乎總是在與他作對。這天,不堪忍受的他爬上了一棵梨樹,準備從樹上跳下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決定要跳下去的時候,旁邊的學校放學了,一群小朋友走了出來,看到了站在樹上正準備向下跳的他。其中的一個孩子問道:“你在樹上做什麼?”“我看風景。”他想總不能告訴這群孩子自己是要自殺吧,便虛心地回答著。
“你的身旁有很多梨,你沒有看到嗎?”另一個孩子問道。他低頭一看,原來自己一心一意想要自殺,根本就沒有注意到自己爬到了一棵梨樹上。“你可以幫我們摘梨嗎?”孩子們向他請求道,“你隻需要搖晃一下樹幹,梨就會掉下來。叔叔,我們爬不了那麼高,麻煩您了。”
這個人有點兒意興闌珊,心想這群孩子真是無聊,卻又拗不過他們,隻好答應了。他開始在樹上又跳又搖。很快,梨紛紛從樹上掉下來。樹下聚集的孩子越來越多,大家都興奮而又快樂地揀著梨。在一陣嬉戲打鬧後,樹上的梨掉得差不多了,孩子們也紛紛散去了。這時他坐在樹杈上,看著孩子們蹦跳著離去的身影,不知道為什麼,想要結束生命的念頭居然就這樣打消了。
他在周圍采了一些還沒掉下去的梨,很無奈地跳下了梨樹,拿著梨慢慢走回了家。當他到家時,看到的依舊是那間破舊的房子,生活仍舊和原來一樣。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孩子因為看到他帶著梨回來,便高興起來。他看著孩子們快樂地吃著梨時,忽然一種溫馨的情緒湧上心頭,他想:雖然這樣的生活不算幸福,但還可以讓人活下去。
他徹底放棄了自殺的念頭,重新體會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幸福,他開始每天都認真地工作。沒多久,他的收入不但提高了不少,職位也得到了升遷,房子也換成了新的,苦盡甘來了。
生活就和天氣一樣,一時晴空萬裏,一時風雨大作,雖然我們無法左右天氣,但我們可以控製自己的心情。在豔陽下,我們感受溫暖,在風雨中,我們感受涼爽,對於一個智者來說,生活不管是甜還是苦,都是難得的滋味,都值得珍惜。
第42天別太在意收獲
播種時難以預計收成,付出時也難以掌控收獲,但如果我們太在意收獲,就很難做到全心全意地付出。因此,我們不應該吝惜自己的時光和汗水,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有所收獲。
——北大心理學理念
這個世界的任何事情都是先有付出才有收獲的,可是不少人因為深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不但開始講究付出與收獲相當,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想到的就是能收獲什麼、能收獲多少,若覺得不劃算,寧可不做。
其實,隻要換個角度,很多問題就會隨之而產生。一些企業家開始抱怨,現在的年輕人隻盯著報酬,讓加個班,都先問加班費是多少,工作時菜鳥一隻,做不出什麼業績,反而是要錢的高手,而且十分理直氣壯。遇到這樣的人,他們能不用就盡量不用。
一個人如果隻一味地在乎最終的收獲而不懂得付出,那最終一事無成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北大心理學提醒我們,要懂得付出,別太在意收獲,最好讓付出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隻有這樣才能越發接近成功。
剛剛大學畢業的朱曉華走上了工作崗位,領完前兩個月的工資後,他和不少人一樣發現自己的報酬很低,而且也不受老板的重視,這讓他很是鬱悶,但他轉念又想,自己到底為公司付出了什麼?自己有什麼值得讓公司出高薪聘用自己?值得讓老板重視?這樣想著,他的心情也隨之好了很多。他暗暗決定自己一定要努力幹出一番成績,讓付出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
此後,朱曉華比之前更加認真地工作著,經常加班研究給客戶提供的產品解決方案怎樣才能更加完善、怎樣才能更好地將產品的優勢發揮出來,甚至在上班的路上都在考慮怎樣跟棘手的客戶溝通。
一些人見他這樣辛勤地工作著,開始嘲笑他傻,因為老板一分錢都不會多給他,他卻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家一樣盡心盡力。漸漸地,一些好朋友也開始勸他,不要這樣拚,老板又不會給加班費。他卻笑笑說:“我是為了自己。如果不付出又哪來的收獲呢?我雖然來公司3個月了,可我連公司的運營情況、產品的優勢等都沒有搞清楚。換了我自己是老板也肯定不會給這樣的員工漲工資,不會重視這樣的員工的。”“什麼?”朋友打斷了他的話,“不要忘了,你隻是一個公司的員工,你隻能成為他利用的工具,你根本就看不到自己的真正價值。你以為付出了就有收獲,你就不斷付出,可是老板也不會給你加工資,你的付出永遠都和收入不成正比。”那個朋友像是受了很大的刺激一樣,劈裏啪啦地說個沒完。
“是啊,凡事都得有個度。”其他的朋友也都這樣附和著。
“但是不付出,永遠就不會有收獲,收獲不單是用收入來衡量的……”朱曉華依舊堅持著自己的意見。
此後,朱曉華還是像以往一樣認真地努力工作著。沒想到的是,剛到月底,朱曉華就被領導叫到了辦公室,談了加薪的事。這讓朱曉華很是驚喜,對工作也更加認真負責了。半年過去了,朱曉華的工資連升了3級,而且經常得到老板的表揚。
一年後,由於分公司的總經理因事辭職了,朱曉華因為突出的表現被調到分公司擔任總經理。
想要在秋天收獲糧食,就必須在春天播種;想要摘取果實,就必須先澆水、施肥、除蟲……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著不經曆付出就收獲的事。其實,勞資雙方永遠都是一對矛盾,員工注重的是自己在過程中所付出的辛苦,而老板看中的隻是員工工作的結果和員工所創造的效益。北大心理學提醒我們,不要太在意收獲,與其在意收獲,不如讓自己懂得付出,不付出怎麼會有收獲呢?
第43天懂得自我反省
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製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
孔子的弟子——思想家曾子曾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就是要告訴我們,做一個明智的人,時常做到反省自己。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行走在社會,每個人都會犯錯,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將錯誤當成機會,不斷地完善自己;有的人則選擇逃避錯誤,好了傷疤就忘了疼,其結果往往是一錯再錯。北大心理學認為,前者是懂得自我反省的人,也是能成大事者的做法,後者則是一個不懂得自省的人的行為。犯錯並不要緊,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而且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在犯錯後,一定要及時地反省和改正。一個不懂得反省的人,就不會知道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一個不懂得悔悟的人又怎麼會改進呢?
每個人也都有著自己的缺點,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絕對完美的人。一些人麵對自己的缺點,總是想辦法遮掩,害怕他人笑話。殊不知,這樣做反而會讓人感到虛偽、不真實,這樣的人是沒有人願意與之交往的。一個懂得自省的人,總是坦然地麵對自己的缺點,並努力改正,進而贏得大家的尊敬。
一個年輕人為了練得一手好劍,便向當地著名的劍客請教,拜他為師傅。這個年輕人學藝時,因為很想知道自己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學成,便去問師傅:“師傅,您看憑我的資曆,需要用多長時間才能成為一流的劍客呢?”師傅想了想說:“至少10年吧。”年輕人又問:“10年的時間太漫長了,如果我加倍苦練,堅持不懈呢?”“那就得20年。”師傅答道。年輕人聽後覺得很奇怪,便問道:“師傅,為什麼我越是努力練劍,成為一流劍客的時間反而越長呢?”